王梵志集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建东:王梵志诗的底层生活经验

人文与社会提交 2009/09/17 阅读: 317

来源:敦煌研究2008.2

摘要:本文通过对现存敦煌文献中王梵志诗的研读,认为王梵志诗作的独特意义

之一,在其对底层生活经验的深刻揭示。细读今存全部王梵志诗作,可以发现,构成这种经验的,除了人们略有了解的经济生活的贫困,还有社会负担的沉重、社会公正的匮乏,以及生命意义的模糊。

关键词: 王梵志底层生活经验马建东

王梵志是一位出身社会下层并一直生活在社会下层的诗人。关于他的身世,曾有一个颇富神奇色彩的传说。据冯翊《桂苑丛谈》及《太平广记》卷82记载: 王梵志,卫州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人也。黎阳城东十五里有王德祖者,当隋之时,家有林擒树,生瘿大如斗。经三年,其瘿朽烂。德祖见之,乃撤其皮,遂见一孩儿抱胎而出,因收养之。至七岁能语,问曰:“谁人育我?”及问姓名。德祖具以实告:“因林木而生,曰梵天(后改曰志)。我家长育,可姓王也。”作诗讽人,甚有义旨。盖菩萨示化也。

对此,许多著名学者,从胡适、入矢义高、戴密微、潘重规,到张锡厚、朱凤玉、项楚、陈允吉等,均曾有所解说。这些研究除确认王梵志生于“当隋之时”并主要生活在唐初这一问题之外,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它的文化来源及其神话学意蕴,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王梵志及其诗作,提供了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参考内容。在我看来,其中以潘重规先生的解释最为平实,也最为可信——根据他的解释,这个故事的真实意义,或许不过是记述了一个弃儿被收养的经过而已。据此,则其他所有神话性的解释,都可以看作是在它的基础上的种种附会而已。揭开传说扑朔迷离的神话外衣,不难发现,王梵志的一生,其实就是一个由弃儿成长为佛徒的一生。这为我们深入了解王梵志生平及其思想、艺术倾向的来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出发点。

王梵志的一生,始终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并且始终也没有真正摆脱生活的贫困。这不仅从上面的传说,而且也可以从今存王梵志诗中一些反映了作者身世的作品中清楚地看出。他的诗集中给人印象深刻的大都是那些表达贫困体验的作品,其中一些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生活的影子,如:

草屋足风尘,床无破毡卧。客来且唤入,地铺藁荐坐。家里元无炭,柳麻且吹火。白酒瓦钵盛,铛子两脚破。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课。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

家贫无好衣,造得一袄子。中心禳破毡,还将布作里。清贫常使乐,不用浊富贵。白日串项行,夜眠还作被。近逢穷业至,缘身无一物。披绳兼带索,行时须杖扶。四海交游绝,眷属永还疏。东西无济着,到处即女居。

上引第一首诗用一种自嘲的口吻,写作者家居生活的贫困;第二首写自己的

一件衣物;第三首写贫寒而且孤独。没有长期的、真实的贫困生活体验,是绝难写出这样的诗来的。由于缺少纪年的线索,我们不可能知道这些诗各自写于什么时候,但从诗里描写的景象及作者的口吻看,至少后一首应该做于他的晚年。从“四海交游绝,眷属永还疏。东西无济着,到处即女居”这样的诗句,不难想见,晚年的

王梵志不但仍然一贫如洗,而且极度孤凄。正是这样一种生活处境,为他的诗作如实反映底层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可靠的根基。

王梵志一生是否也曾有过一段较好的时光,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我们很难断言。尽管学者间对今存三百余首王梵志诗是否均属一人之作,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就王梵志诗整体所反映的生活画面和社会意识来看,他对富裕的生活似乎从来都没有多少真切的体验。虽然他的诗中间或也有“吾富有钱时”、“吾家多有田”之类的语句,看上去好像透露了一点作者曾经“有钱”的信息。然而,从整篇所用的口气看,我们也很难断定其中所反映的即是作者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一种对于世态的虚拟描写。而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他的诗中即使真的写到有钱人的生活,也仍然透着一股小家子气,很难见出他真有多少有钱人的心胸和意气。这一点从常常为人引述的《富饶田舍儿》一诗就可以明显地看出:

富饶田舍儿,论情实好事。广种如屯田,宅舍青烟起。槽上饲肥马,仍更买奴婢。牛羊共成群,满圈豢豚子。窖内多埋谷,寻常愿米贵。里正追役来,坐着南厅里。广设好饮食,多酒劝且醉。追车即与车,须马即与使。须钱便与钱,和市亦不避。索面驴驮送,续后更有雉。官人应须物,当家皆具备。县官与恩泽,曹司一家事。纵有重差役,有钱不怕你。

这首诗极力表现富裕生活带给人的许多好处,然而,除了炫耀地产、宅舍、马匹、奴婢、牛羊、积谷这些可见的事物,整首诗表现出的不过是一种土财主式的志得意满和踌躇满志,告诉人们的也只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极为寻常的人生道理。其对富家生活的描写视角,显而易见是自外而内的,因而篇中所写虽是富户,但其胸襟、口吻,仍然不脱贫寒阶层的那样一种气度、眼界。因而,在他的诗集中,这类诗作的精神体验的深度,也远不及那些描写贫穷生活的诗作。

王梵志诗底层生活体验的第一方面,是经济的贫困。孤寒的身世,决定了他在表现底层生活,理解底层社会上的寻常难以企及的深刻之处。他的诗作最动人之处,往往都在于其对底层民间社会赤贫状况的那一种体贴描写。以论者每每称引的《贫穷田舍汉》一首为例,该诗开篇即云:“贫穷田舍汉,庵子极孤凄。”第一句点明主人公的社会身份,第二句便写他屋舍的空虚。接下说“两穷前生种,今世作夫妻”,看似平淡,却于宿命的想象中表达了一种极度的哀痛和无奈感觉。接着又写“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夫妻双双为人劳作了一天,黄昏回到家里,而对却仍是“无米复无柴”的窘境。再下去是“里正追庸调”的一幕:“里正追庸调,村头共相催。幞头巾子露,衫破肚皮开。体上无裈裤,足下复无鞋。丑妇来怒骂,啾唧搦头灰(盔)。里正被脚蹴,村头被拳搓。驱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穷到这地步,还有里正、村头来催逼庸调;但穷到这地步,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一场巾露衫破的厮打后,吃亏的仿佛还是追逼者。主人公虽被捉进了官府,然而除了打一顿板子又能将他怎么样呢?事件的最后结果,是“租调无处出,还须里正陪(赔)”。这一段描写看上去颇富喜剧色彩,但隐藏其后的,却是对主人公从物质到精神的极度贫困的深刻揭示。

作为一个佛教徒,王梵志诗中常常写到出家人的生活。就是在这些描写和尚、尼姑们的作品里,除了宣扬佛教的义理,王梵志也仍然脱不去对有关衣食问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