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明治维 新1868年起
法国共和制 的确立 (1875年) 美国南北战争 1861-65年
中国戊戌变法 1898年
世界之潮流:
政治民主化 经济工业化 思想理性化
中国之困窘:
政治专制 经济落后 思想禁锢
王韬
《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
《盛世危言》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 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 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的思想核心:回顾必修3
人 物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孔子改制考》 《变法通议》 著作 《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打 思想核心是倡民 着孔子的旗号,权;用进化论阐 宣传资产阶级 述君主立宪取代 改良思想 君主专制的必然 性;
译《天演论》 《仁学》
宣扬“物竞天 以资产阶级 择,适者生存”自由平等思 的社会进化论 想,批判封 思想 建纲常礼教 和专制君权。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国体: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政体:责任内阁制 主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政治原则: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的意义: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 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成为中国近代 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为后来的制宪提供了 蓝本,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重要一页。
根本原因
①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可 能 性
②阶级基础: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 维新派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把深入变法 作为救亡的途径。 ③思想基础: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提 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兴办学 校等主张。
英国1832年 议会改革
俄国1861 年改革 德国统一 与宪法 1871年
如:1911.4广州黄花岗起义促使革命时机成熟
(3)辛亥革命的爆发
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 10日,革命士兵熊秉坤、金兆龙在 武昌率先起义,并取得成功。
(4)建立中华民国
时间:1912年1月1日 总统:孙中山 国旗:五色旗 国都:南京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五色旗
(五族共和)
汉
满
蒙 回 藏
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君主专制被 推翻。 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革命果实被篡夺。
第三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1895——1927)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 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 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 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 一大步。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 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 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3、预备立宪——政治体制近代化的骗局 ①新政(1901-1905)
目的: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
主要内容: 第一,筹饷练兵; 第二,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第三,废除科举,育才兴学; 第四,改革官制,整顿吏治。 结果:实际作用的背离性 编练的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奠定 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 济的基础;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 传播者。
主 张
①倡变法; 共同 ②兴民权、行立宪; 与封建顽固派的论战 主张 ③废“八股”、倡西学、改教育。
资产阶级维新人士要变什么?
变封建君主专制为君民共主的资产阶级 君主立宪制。 (2)两大政治目标: ①挽救民族危亡; ②发展资本主义
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变法的准备:
(1)创办学堂,聚徒讲学:万木草堂、时务学堂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 ⑥习俗: 时代新风。
维新时期的遗产
——三个“新”
新的时代风气
新的社会舆论
新的思想观念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在许 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果却不同。 日本很快从内忧外患中解脱出来,走上 了强国之路。而维新变法运动却最终失 败。
试从两国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作出合 理的论证与分析。
(4)变法开始: (1898、6、11- 9、21)
1895年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兴起的标志:
维新变法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 始——9月21日戊戌政变结束,103天。
在变法的103天里,维新派是怎样 实行变法的?其变法内容是?如何评价 以上改革措施?
依靠光绪帝颁布诏书实行变法; 怎样变法:
文教方面: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学的传播。
失败告终 (5)变法结果: 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①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 锐、林旭、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 );
②除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外,全部新政均被 废除,103天的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6)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维 新派力量过于弱小,与封建势力对比悬殊。 ②主观原因: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改革措 施较为激进,不能循序渐进,树敌过多,陷 于孤立;缺乏经济和军事实力,也缺乏广泛 的社会基础,仅仅寄望没有实权的皇帝,对 列强和袁世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客观原因:是中央与地方顽固派官僚、寄命 科举的读书人、失去特权的旗人等封建势力 联合抵制破坏。
德国:山东 胶州湾
俄国:长城北和新疆 旅顺和大连 法国:两广和云南 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 “新界”和威海卫 日本:福建
(2)对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上,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通过 做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办厂权,逐步控制 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政治上,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实际上是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中国面临 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6)评价辛亥革命 ①历史功绩 (20世纪中国历史第一次巨变)
政治上:◆推翻清王朝;结束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一些自由民主权利。 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经济上:促进民资进一步发展
②局限性
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原因:由于民资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革命
三民主义 前提 民族 核心 民权 补充和发展 民生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主革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B.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内容: 要不要建立共和政体 实质:资产阶级内部关于采用何种政体的争论 影响:更多的人开始冲破改良思想的束缚, 投身革命。
③军事准备
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兴中会的成立(1894年)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 ◆
20世纪初,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1905年)
性质: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领导,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思想准备:A.“三民主义”纲领
同盟会 政纲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民报· 发刊词》 进一步阐发为 推翻清政府统治
一、政治上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华方式:
①军事上:继续发动侵略战争(八国联军) ②经济上:资本输出为主(四种方式) ③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强占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④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 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 围”。
宣传西学,鼓吹变法 (2)著书立说,掀起飓风:
(3)上书皇帝,恳请变法:公车上书、《应诏统筹
全局折》(施政纲领)
(4)创办报刊,传播维新:《中外纪闻》《强学报
》与《时务报》
(5)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强学会和保国会
(6)展开论战,挑战顽固: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
思想的正面交锋
一个纲领、两个组织、三份报纸
②目的在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加剧了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得到 一定壮大;(经济与阶级基础) 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掀起民主革 命运动。(思想、组织、军事基础) ⑤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空虚。(革命时机)
(1)革命的准备 ①组织准备:
◆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幕府封建统治分化薄弱;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 联合,实力强大,策略得 当。 推翻幕府统治,成立新 政府;强制推行,大刀 阔斧。 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时 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 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 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封建顽固势力较强大;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低。
(7)变法的历史意义:
①性质: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具有爱国性,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②政治:
③思想: 具有启蒙性,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④经济: 具有进步性,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 初步尝试,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 历史潮流; ⑤文化: 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 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变法内容: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
①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市民上书言事;各省举荐通 达时务的新政人才;精简机构,裁剪冗员,取消旗 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许自谋生计; ②经济方面:京师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 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改革财政, 编制国家预算决算;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 ③军事方面: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 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②预备立宪(1905-19011)
◆
1905年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
五大臣上书指出立宪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 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建议进行“立宪”。
◆ ◆
慈禧太后 1906年9月1日颁布预备仿行宪政的谕旨
清政府于1908年8月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限,同 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③经验教训
民资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胜,资 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行不通。反封反帝斗争必须结合。
5、北洋军阀的统治——近代化进程的逆流 (1)北洋军阀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天津小站练兵到1912年 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
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政治不 成熟,对皇帝、袁世凯和列 强寄望。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各地阳奉阴违。 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阶 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 帝国主义不愿中国独立强 大,国际环境不利。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洋务派和维新派的比较
①相同点: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②不同点: 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 实行君主立,两者阶级属性不同。 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 族工商业。 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 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 想文化和制度。 ③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 “向西方学习”的 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 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③“门户开放”政策,使得列强形成了共同 宰割中国的同盟,中国的民族危机达到了空 前地步。
2、维新运动——政治体制近代化的启动 (1)背景/原因: (为什么变?) 必 ①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探索失败,救 亡图存需要进行新的探索; 要 ②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华民族 性
出现严重危机;
直接原因
◆
1911年5月,清政府裁撤军机处,组成新内阁
在十三名国务大臣中,汉族官僚4名,蒙古旗人1名, 满族8名,其中皇族又占7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 促进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
4、辛亥革命——政治体制近代化的突破 (1)背景:
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民族矛盾)
④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 学堂,兼习中西文科;废除八股,开设经济特科; 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评价:
政治方面: 有利于具维新思想的人参与政治;提高 政府办事效率,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军事方面: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