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立项:5698-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提升的策略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自媒体时代对媒介信息的主要受众群体——中小学生的影响深远。中小学生在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学习、娱乐的同时,也遭受了不良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因此,帮助他们抵御媒介信息的负面冲击,提升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迫在眉睫。

1.2课题界定

媒介素养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姆森在1933年共同提出,目的是应对当时英国日渐肤浅和低俗的媒介环境对青年人产生负面的影响。此后,不同媒介素养研究机构和专家们都为媒介素养下过定义。本研究中媒介素养是指运用信息技术、媒介知识和批判性思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创建沟通、创造媒介作品的能力。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关于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的研究

媒介素养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姆森共同提出,旨在应对当时英国日渐肤浅和低俗的媒介环境对青年人产生负面的影响。(张玲,2013)此后,各国学者和研究机构立足于本国国情,在批判理论文化研究、批判教育学理论、批判性媒介研究理论、新媒介素养理论、媒介理论以及实用主义理论等基础上界定了媒介素养。CML对媒介素养的界定是学界最为主流的界定方式;欧盟、OECD和协会这三大知名国际组织分别在其“核心素养”研究框架中对媒介素养进行了界定。

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始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伦敦教育委员会对教师进行“抵制低俗电影”的专门培训。此后,英、澳、加、美、日等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课程活动模式有Friere分析模式,即构建、阐释、表征、根源、探究五个关键概念;以及Circle“四步法”模式,即认知、分析、深思、行动四步(张男星,2008)。媒介素养教育范式变迁经历了免疫范式、甄别范式、批判范式和赋权范式四个阶段。

1.3.2关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其培养策略的研究

关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已有文献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工具多采用自编调查问卷(魏南江,2008;陈晓慧,2013;何村,2011;徐文松,2008;马凤英,2014)。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生已基本具备初步的媒介素养,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媒体的功能,并能够在生活、工作与学习中使用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陈晓慧,2013;何村,2011)。但是在面对复杂的媒体环境尤其是新媒体环境时,很多学生仍然不能够做到有效地使用媒体工具(陈晓慧,2013,徐文松,2008),对媒介事件的反映缺乏道德自制力,对媒介信息欠缺理性分辨能力,出现网络成瘾、手机依赖、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极端性媒介行为(徐文松,2008;马凤英,2014)。此外,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媒介素养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处境。“内忧”突出表现在,学校、教师与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不足,其本身媒介素养缺失(何村,2011;段新龙,2017);学校和家庭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均严重缺失(魏南江,2008);现有的媒介素养教育侧重于单种媒体教育,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混为一谈(徐文松,2008)。“外患”表现在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包含了太多的暴力、诈骗、色情内容,对传统的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产生的巨大冲击(马凤英,2014);大量的欧美、日韩等非本土文化的电视节目充斥着受众的视野等问题。(陈晓慧,2013)关于媒介素养的培养策略,一些研究者在详细了解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以及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与借鉴了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较为成熟的国家与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定位、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进行了探索(陈燕,2016;陈晓慧,2013;李树培,2015;姚姿茹,2016,余军奇,2012;吴靖,2015)。

1.3.3关于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的研究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在国家中小学(5-16岁)课程体系中,主要将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学科(如英语、信息与传播技术、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通过各种专题的形式加以整合。除此之外还为16岁以上的学生开设了独立的媒介素养课程——媒介研究,由国家统一颁发课程标准,并设置为由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升学考试(GCSE、A Level)科目之一。加拿大是世界公认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较好的国家之一。加拿大的媒介素养课程是作为语言课程中的一个必修部分开设的,主要实现手段是把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融入到其中小学的英语语言课程中。此外加拿大还在艺术类课程中设置了媒介艺术这一独立的选修课程。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兴起较晚,是这个领域的后起之秀。目前美国大部分州都已经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配有详尽的媒介素养课程标准。除学校教育外美国许多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民间组织也会定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项目与活动,如美国华盛顿公共电视台为WETA频道的媒介素养项目“媒介智慧”开发设计的“社区之声”工程等。我国台湾地区在推广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发展迅速,2002年10月,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要把媒体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小学九年一贯课程,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视为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目前,台湾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阶段,主要通过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专门课程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来实施的。

媒介的迅速崛起和国外研究实践的开展让国内教育研究者意识到实施将媒介课程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浙江传媒学院先后成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并建立了很多课程实践教学试点,比如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将媒介素养课程引入到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张玲、秦学智,2013),并在北京市定福庄第二小学开展了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课程实验(况瑞娟,2012);浙江传媒学院在杭州市四所学校(包括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两个小学)建立媒介教育实验基地(骆中成,2010);东北师范大学也成立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开发了“走进媒介世界——媒介素养50讲”媒介素养课程,并编写了《小学传媒教育实验教程》教科书(马凤英、陈晓慧,2014)。除此之外,相关的社会教育也在开展,如新闻出版总社在北京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冬令营”。

通过以下综述,笔者发现:第一,有关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调查缺乏科学量表。在目前已有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中,样本抽样合理、问卷设计科学、具有理论框架指导的高质量研究较少,存在问卷未经论证、调研结论重复等问题,调研结果缺乏准确性和说服力。此外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结合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很难通过这类实证研究获得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第二,有关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要素研究缺乏。媒介素养的能力要素研究多来自于国外,基于我国国情和教育实践提出的中小学生媒介素养能力要素结构尚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变化,媒介素养的概念、内涵和要素随之不断更新,有关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应不断深化与拓展。第三,有关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路径的行动研究缺乏。作为实践与应用取向的媒介素养培养研究,如何结合实证研究与行动研究积累成功的案例,为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提供常模参照,是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之一是有助于深化认识中小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价值。中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是关乎整个媒介素养教育的根基问题。之二是界定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能力要素,有助于制定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三是编制中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测量量表,有助于把握中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之四是开发提升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校本课程,有助于为基础教育阶段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常模参照。

2.1课题理论依据

媒介素养研究一直以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理论源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