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孙思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终南山住山的传统长期保持,未有间断。从隋末静霭率领
徒众入终南锡谷隐居并建七十二茅蓬至今,住山隐居修道之风从未间 断,或为避嚣静志,或为躲法难,或闭关取证,或隐迹,林林总总,
不一而足。茅蓬岩洞林立,承传未有间断,有利于修道者建立信心,
也便于相互切磋学习; 其三,终南山的山民有护持住山者的良好风气。在终南山搭建一 处茅蓬,往往会得到当地山民的支持,因为,终南山住山的风气很盛, 当地老百姓见惯不怪,林业部门也不会过度干涉。
医德思想
学术思想
一、养生
1《吕氏春秋》的养生观 养生一词,始见于《吕氏春秋·节丧》:“審知生,聖 人之要也;審知死,聖人之極也。知生也者,不以害生, 養生之謂也; ”。 (1)利性取之,害性舍之 吕氏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及个人欲望,莫不为 利,莫不为害。如“本生”篇指出,出入乘车,以代步履, 但可伤筋软骨,名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适口丰体, 但可壅伐肠胃,名曰“烂肠之谷”;过恋美色,陶醉淫乐, 但耗散肾精,名曰“伐性之斧”。而懂的养生的人,则重 生轻物,对于外物“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故 能终其天年而不衰。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与隐士
“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终南山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修道胜地,
它既是佛教的策源地也是道教的发祥地。终南山为世人所瞩目还有一
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的“隐士文化”,终南山自古就有隐逸的传 统。中国历史上的不少名人都曾做过“终南隐士”。相传西周的开国
慎起居
“起居有常”,一般指起居有规律,此处常指“正常”、
“常态”,并不单纯指生活起居有规律,更要与自然界阴阳 之气相一致,即“法于阴阳”,只有符合阴阳变化规律的起 居方式才能算作“有常”。
节饮食 食饮有节在中医养生中一直被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物是 脏腑气血化生之源,但饮食不当也会妨碍养生,“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内经》要求食饮有节 应包含三层含义:节食量,“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 痔”,说明饱食是不利健康的因素。节五味,“五味各走其 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 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五味对脏腑有补益作 用,如果五味偏嗜,会损害机体。还提出“五禁”的观点, 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 苦”,从治疗角度说明五味对五脏的影响,进食五味一定要 适度有节。饮食要有规律,食饮有节还应包括时间的规律。
不妄作劳 即不要违背常规过度劳作。妄者乱也,此处有违背常规 之意。作劳即劳作,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素 问·宣明五色》云:“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 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视、卧、坐、立、行 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但过度会出现伤血、伤气、伤
肉、伤骨、伤筋等。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
Fra Baidu bibliotek
生平

公元541年辛酉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 于京兆府华原(今陕西耀县孙家源)一个书香门第; 548年戊辰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四年,七岁就学,日 诵千余言。(《旧唐书· 孙思邈传》 ) 556年丙子西魏恭帝拓拨廓二年,十五岁 周· 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其少,异之曰:“圣童也,顾器大难为 用尔。”(《新唐书· 孙思邀传》)
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
孙思邈一生著书八十多种,其中以《备急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影响最大,两部巨著60卷,药方论6500首。
《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它
是唐代以前医药学成就的系统总结,被誉为我国最早的一 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很深远。
《千金要方》成书于 公元652年,分30卷,233 门,“人命至重,有贵千 金,一方济之,德逾于 此。”卷一为医学总论, 卷二至三十,列有妇产、 婴孺、七窍、……脉法、
针灸等。

《千金翼方》为补充《千金要方》而编集的。成书于孙氏
晚年,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共三十卷。189门,合方、 论、法2900余首。

包括本草、妇人、 伤寒、色脉、针灸等。
大医精诚论
《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 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论述了医生必须恪 守的道德准则,其核心就是“精诚”二字。 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认为医道是“至精至
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诚,亦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以“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发“大慈恻隐之心”,进而发愿 立誓“普救含灵之苦”。救治时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 。
金元时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明清时江本实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终南山作为修道圣地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终南山的地理位置与山林环境独特。‘天之中,都之南, 故名中南,亦称终南’,长江黄河分水岭,是我国地理气候的南北分 界线,山大沟深,水源充沛,林木茂密,野果满山,而且四季分明, 气候干燥,为山居生活提供了理想的客观环境;



674年甲戊唐高宗李治上元元年 一三三岁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 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 焉。”(《旧唐书·孙思邈传》) 682年壬午唐高宗李治永淳元年 一四一岁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 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异之。自注《老 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代,又撰《福 禄论》三卷、《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 各一卷。子行,天授中为风阁侍郎.”(《旧唐书.孙思邈 传》)
(4)命不由天,防重于治
《吕氏春秋》不承认天命,不相信鬼神。“节丧”篇指出: “凡生于天地之间,其必有死,所不免也。”他对“命”作 过科学解释,“知分”篇说:“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 也。人事智巧从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 去之未失。”“命”是客观存在的,靠聪明乖巧是不能领会 其中奥义的。靠近它未必能够得到,离开它未必能失去。虽 然这种认识有不可知论,但他把“命”作为一种不依人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是科学的。人要长寿,就要顺其 自然,“顺性则聪明长寿。”这里包含有积极的预防思想。 “察微”篇指出:“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 则大物不过矣。”一个医生要能明察疾病发生或传变的端倪, 正确指导病人有适应性地去锻炼身体,保养元气,就能杜绝 疾病的发生。这样的医生,在古代称为“上工”、“良工” 和“圣人”。
(2)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以动养形,以求寿考的养生之道,在春秋时期就已有完整 的文字记载。如庄子所说的“吐故纳新”等。吕氏在“尽数” 篇中说:“流水之腐,户枢不蝼,动也。”这是强调“生命在 于运动”的东方文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烩炙人口,铭记人心。
(3)无饥无饱,清洁水源 饮食调养是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氏春秋·本味》 篇记载了伊尹的故事。伊尹为商汤讲述美味之技,他从水火、 五味、烹调等方面,讲述良好的饮食养生方法。吕氏受其意, 提出“凡食为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即饮食保持 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五脏得到安和。他还强调“食能 以时,身必无疾。”定时定量的饮食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
孙思邈与药王
孙思邈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
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 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 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 为“药王”。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 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
“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旧唐 书·孙思邈传》) 580年庚子北周静帝宇文衍大象二年,三十九岁 隋文帝辅政,以国子博士召,不拜。密与人曰:“后五十

年有圣人出,吾且助之。”(《新唐书·孙思邈传》)
627年丁亥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八十六岁 “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磋其容色甚少,谓曰:‘故知有 道者,诚可尊重,羡门、广成,岂虚言哉!’将授以爵位, 固辞不受。”(《旧唐书·孙思邈传》) 659年己未唐高宗李治显庆四年,一一八岁 “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旧 唐书·孙思邈传》) 673年癸酉唐高宗李治咸亨四年,一三二岁 “思邈尝从幸九成宫(据(资治通鉴)高宗李治四月去九成宫), 照邻留在其宅,时庭前有病梨树,照邻为之赋。其序 曰:‘癸酉之岁,余卧疾长安光德坊之官舍,父老云:‘是 鄱阳公主邑司,昔公主未嫁而卒,故其邑废。’时有孙思 邀处士居之。” (《旧唐书·孙思邈传》)
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 终不朽也。”其意与《内经》相同,强调劳逸结合。
和于术数 术数指古人调摄精神、锻炼身体的一些养生方法,诸如 导引、按跷、呼吸、吐纳等。张介宾注曰:“术数,修身养
性之法。”和在此处有适当运用之意。其含义一为方法适合,
要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二为锻炼技术要熟练,每种方法 都有其技术要领,按要求锻炼,才能达到“和”的状态。其 核心思想是用适当的方法锻炼保养。
2《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黄帝内经》中《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等篇对 养生的论述则是对秦汉养生学说的高度概括,标志着中医养生 学的初步形成。 内养正气以强身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 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 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 半百而衰也。” 这段经文以对比的方式,阐述了不同养生方式带来的后 果,即善养生者可度百岁,不善养生者半百而衰。其中被后 人作为养生基本原则的内容,涉及日常饮食、生活起居、形 体锻炼等方面。
外避虚邪以防病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 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规避虚邪贼风。 王冰注曰:“邪乘虚入,是谓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 认为乘虚而入之邪谓之虚邪,不知不觉中偷袭人体之风谓之 贼风。“避之有时”告诫人们要规避外邪侵袭,强调要按照 四时气候的变化规律,根据时令不同防之。《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从发病学角 度提出四时规避的重点:冬季防寒、春季防风、夏季防暑、 秋季防湿。 《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致使有医家过分强调正气的抗病能力,忽视预防等防护措施。 其实《内经》本意并非如此,其后“避其毒气”一句已明确 告诉后人,正气仅是防病强身的一个方面,避免毒邪侵袭, 对于养生保健同样具有深刻意义。
元勋姜子牙,入朝前就曾在终南山的磻溪谷中隐居,他用一个无钩之
钓,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后以八十高龄出山,结束隐逸生涯,辅佐武 王伐纣,建功立业,成为一代名相;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 绮里季、角里四位先生,年皆八旬有余,须眉全白,时称“四皓”, 先隐居商山,后隐居终南,终成大业;“汉初三杰”的张良功成身退 后“辟谷”于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得以善终;晋时的王嘉、隋唐五 代的新罗人金可记、药王孙思邈、仙家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以及



558年庚辰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二年,十八岁
“吾十有八而志学于医。”(《千金翼方· 针灸上 》)“青 矜之岁,高尚兹典。”(《备急千金要方· 序》)

562年壬午北周武帝宇文琶保定二年,二十岁 “弱冠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旧唐 书·孙思邈传》)

579年己亥北周宣帝宇文赞大成元年,三十八岁
中医各家学说
孙思邈
中医各家学说
教学目标
1.掌握孙思邈养性和养老的主要原则、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的方法和方剂学方面的贡献。
2.熟悉孙思邈的医德观、具体养生方法、伤寒温病及杂病
论治的方法。
3.了解孙思邈的生平、著作。
孙思邈
他是一代名医,他历经西魏、
北周、隋、唐四个朝代。不仅医术 精湛,而且医德崇高。他在世时就 深受百姓景仰,同时也很受皇家看 重。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写诗称赞他: “巍巍堂堂,百代之师。”可见他 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