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终极精神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在上千年的发展变化之中,中国园林经
历了数阶段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终极
精神——天人合一,并在其主体建筑和山水花木上充
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关键词:古典园林天人合一主体建筑山水花木
正文:
园林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为它既是对自然的模仿,力图于方寸之间显露出自然的意趣,又是对自然的加工,一草一木均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运,是以古今中外均不乏良园美景。而终极精神则是指精神所能抵达的超越物质、超越现实的彼岸。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源远流长,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而中国园林的终极精神正是在这独特艺术风格之中深深蕴藏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之道——天人合一。
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首先是上古至殷周时期,这是中国园林艺术的起始时期。据古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有了放养繁殖野兽以供帝王狩猎为乐的“囿”。商代(约公元16世纪—约前11世纪)的君主都在“囿”内筑高台以观天敬神,名为灵台。由此可见,狩猎与通神是这“上古园林”的最主要功能。在初民眼中,自然是神秘而伟大的,举凡山水、野兽、植物都充满神灵且其神秘力量无处不在,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们俯身于自然之下,建园狩猎,筑台通神,希望能够得到各方神灵的庇护,这是原始意味上的天人融合。此时期的园林艺术还处于幼儿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园林艺术的发展时期,即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成熟,原始宗教的迷雾渐渐散去,山水终于在曾经敬畏它们的人们眼中呈现出美的本来面目。人不再臣服于自然,而是站在了全新的角度。秦汉时期,初成的封建集权王朝雄心勃勃,国家的强大使得人们有了征服自然的能力和信心:秦始皇在咸阳大建宫室,仅其遗留至今的宫殿遗址主体部分东西就长达1100米,南北宽400米,而且将南山、渭水等自然山体和水体纳入宫苑范围之内;西汉初兴建的长乐、未央和附近的桂宫、北宫、明光宫所占地几乎是明清紫禁城面积的20余倍。而武帝的上林苑更是其亲自督造的,不仅面积广大,而且园中各种植物、动物、建筑、小品应有尽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园林。可惜东汉以后,战火不断,300年的诸侯纷争使得不但再也没有有能力兴建这种包罗万象、规模宏大的园林者,连已建成的也未能完好保存下来。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艺术发展出了不同于秦汉时期的新风格。这种以山水、植物等自然形态为主导建构园林景观体系的小园兴起,因地理、气候、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就地取材的
“购石”之风取代了秦汉时期的依山体造园的方法,中国园林自此抛弃了往日的宏大格局,开始走向小巧和精致。更主要的是,自此,人们不再是以对立与征服的心态望向小园中的山水,战乱频仍,命运浮沉于水火之中的人们开始在纵情山水、流连小园中体悟到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玄远,开始在自然中投注自己的生命力量和审美愉悦,他们开始收获到那份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安然和幸福。
第三个时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繁荣期,即隋唐至清。唐宋两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繁荣和发展的高峰期,至此,不但国家经济充裕,政局稳定,而且无论园林的技术还是艺术理论积累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诗中描写自然风景的作品数不胜数,而中国画中的山水画此时也趋渐成熟,一时间社会整体对于园林的热情都高涨起来,对于魏晋南北朝的逃避政治超越现实而言,唐人对于园林的热爱更大程度上是盛世游乐的需求。不但帝王筑有的宫苑可以对百姓开放,文人士大夫也乐于此道。著名者莫过于王维与白居易。前者在长安附近建造的辋川别业风景如画,后者则在洛阳亲自设计制造了一座宅院,以供文人朋友赏玩。而宋代虽不及盛唐之强大,但它给予文官的优渥待遇使得大批的文人、官宦纷纷开园筑池,营造“城市山林”。从唐朝中后期延续下来的“园虽小而诸景皆备”的“壶中”范式在宋代发展成高度成熟而完美的艺术典范。这一时期的文人园林虽然空间范围较早前小了很多,但小小庭院内溪流、土丘、泉水、池塘、小岛、花木、山石、亭、榭、厅、堂等景观应有尽有。这一风格被明清两朝继承下来,并在两朝数百年间兴建了大量的私人园林,就连明清的皇家园林也是将私园美景“移天缩地入君怀”而已。白居易曾言道:“李、卢二中丞各创小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来往颇劳。弊居新泉,实在宇下,俱题十五韵,聊戏二君。”其诗云:“沧浪峡水子陵滩,路远江深欲去难。何如家池通小院,卧房阶下插渔竿。”又《小宅》:“庾信园殊小,陶潜屋不丰。何劳问宽窄,宽窄在心中。”自唐至清,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紧张繁重使得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也逐渐增加,但文人无暇终日纵情山水,又身居闹市不能备受舟车劳顿之苦以讨一时之清闲,故城中置一小小宅院,若干泉石林木的象征性点缀,即成为文人的“城市山林”。园林的大型与否并不重要,“宽窄在心中”,他们需要的是一方超越现实的乐土和能够暂别红尘委身自然的情境。江南景色、小桥流水、白壁青瓦、前庭后院,是晚期中国园林的环境特色,亦是中国人的心灵天地。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自然的,因为它是发展成熟了的自然(或者是改造过的自然)景观的集合,然而它也可以说是人文的,因为正是人赋予了这些景观以不同于一般的意义。在欣赏者眼中,它们不再只是眼前的那一块石头,一个小亭,一扇漏窗,一汪池水,更多的是这种种现实之物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除对园林艺术历史地回顾之外,从对构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因素——主体建筑及山水布局的分析中也可知,它是人与自然共同建构的艺术品。
首先看主体建筑。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按用途大致分为两种:住宅和小品。住宅自然是园林主人生活起居、读书待客的地方,住屋处隐蔽,书房求宁静,待客须方便;小品主要是在移步观景的过程中设置的游廊、小亭、隔墙等既可令观赏者立足于其中赏玩观望(借景),从远处观之又可自成一景者(成景)者。而无论是住宅还是小品,均以木构为主,不同于西方,中国建筑选择的建筑材料并不是最坚固的石头,而是林木。原因在于,在汉以后兴盛的五行说里面,木象征生气,以青龙为标志,方位为东。木材是向上生长的树木,代表着生命。古建筑技术中,即使砌墙也不用石或砖,而使用夯土,所以古代称建筑为土木,在五行中,土也是吉象,居中央,主方正。它与木相配合,是相辅相成的。而石材质地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