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中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自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全市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扩大农村需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词]统筹城乡城市农村

一、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十分突出。一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由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土地占有规模狭小,土地流转制度不完善。总体上看不利于资本、技术、劳动等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商品率的提高。二是产业结构转换的机制因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财政、信贷投入机制不健全,农业信贷占贷款的比重明显偏小。三是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因素。40%的农民传统的小农观念还相当突出,52%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一技之长,文化程度都在初中及以下,缺乏开放化、市场化的竞争意识。

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年来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较高,对农民和农民工的歧视依然存在。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但又在城镇找不到工作,没有实现职业转移;同时,受土地制度、房屋和宅基地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的制约,又不能实现身份转移。依附于户籍制度的就业、教育、保障等差别仍没有完全消除,农转非仍受诸多限制,随着城市房价的上涨,租房价格偏高,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有增无减。上级政府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宏观调控、法律法规服务体系滞后,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农民外出务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3.城乡居民贫富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消费“断层”、以及农民致富增收渠道窄,成为城乡贫富差别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已经达到“需求饱和”的许多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却不能够在农村形成“有效需求”,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成长。同时,历史的沉淀导致农民收入始终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4.城乡社会保障差别明显。农村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保障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保障能力弱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虽然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总的来看不能满足整个农村社会的需要,相当多的农民被排斥在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社会福利方面,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福利待遇,大多数农民则与此无缘。

5.农村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条件薄弱。由于教育资源薄弱、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卫生落后,农民享有的就医就学条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90%的农民主要信息渠道来源的电视、新闻,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虽然得到很大改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建立,但发展仍相对滞后。同时,饮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民健康状况堪忧。

二、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快发展,注重“三重协调”。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要做大城市经济圈,扩展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空间和容纳能力,加快镇(乡)域产业园建设、小城镇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树立经营城市理念。二是要促进农村协调,着力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规范化土地流转,打造生态、循环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化解农村矛盾,构建和谐农村。三是要以城带乡,逐步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协调发展,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城市经济圈的壮大一方面可以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撑

和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民变市民进程。

2.强基问路,把握“四个重点”。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和难点都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加快农村自身的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发展城乡统筹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任务。

一是要加大扶持力度。现有农业投入水平较低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瓶颈。因此,稳定提高对农业投入的比重,增加支农投入的总量,是促进农村、农业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

二是要发展劳务经济。增强了农民进城的适应能力,把农村劳动

力转岗就业培训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重点,重点抓好技能培训、企业服务、中介组织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逐步建立起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失地农民以土地换住房、社保等制度。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风险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着力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引导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村民集资、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逐步实现工业向园区(基地)集中、人口向新型社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是要加快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资本、人力、技术等农村生产要素匮乏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分配合理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尝试土地入股、以地换资等资本筹措方式;要尝试建立农村银行,激活农民或农村自有资金;要改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要加大对农业的技术支持力度,着重解决关系农业发展的节水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突出问题。

3.统筹协调,实现“五个互动”。一是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制度。打破农民变市民的户籍障碍,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体系,消除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在工资、社保等方面的差别。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主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三是完

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强政府在统筹城乡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四是建立健全预警监控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流转等风险监控机制,建立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利益诉求和保障机制,有效规避各种创新的潜在风险和降低改革制度成本。五是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资源的优先配置,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资源配置采取有针对性的倾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