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第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两种方法1
制定长期计划任务有两种方法: 水平法:规定计划末期应达到的水平; 累计法:规定全期应完成的累计总数。 因此,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也有两种方法。 • (1)水平法 计算公式: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计划末期实际达到水平 计划规定末期应达到水 平 100 %
计算提前完成任务的时间,是根据计划期内连续一年时间的指标 与计划规定最后一年的指标相对比来确定的。 即:计划期内有连续一年时间的指标达到计划规定最后一年 的指标水平,往后余下的时间,即为提前完成计划的时间。
比例相对数 总体中某部分数值 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作用: 1. 说明同一总体内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2. 用来分析研究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
(四)比较相对数
概念:是将同一时期两个同类现象数值对比,说明同类现象在不 同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计算公式:
比较相对数 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 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 值 数值 100 %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百分数 100 %
可分为越大越好的指标与越小越好的指标两种情况, 计算公式: 1 实际提高率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越大越好的指标: 1 计划提高率 越小越好的指标: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1 实际降低率 1 计划降低率
100 %
100 %
注意在这两种情况下,分析超额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同。
(一)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概念:又称计划完成百分比,是用来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的相对指 标,通常用%表示。 计算公式: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 计划数 100 %
实际应用:
1.检查本期计划完成程 度。 例如, 2.检查计划完成进度。 例如,
3.计划预期完成情况。
一月份计划完成程度

1月份实际完成数 1月份计划数
综合指标
刘锦雯
第四章 综合指标与数据分布特征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 标志变动度
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一节 总量指标
概念: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 总规模或总水平的统计指标,也称为绝对指标或绝对数。 作用: 1. 反映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和国力,反映某部门、单位等人、 财、物的基本数据。 2. 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 3. 计算相对指标、平均指标以及各种分析指标的基础。 种类: 总 量 指 标
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
的总量指标数值

正指标:商业网点密度

商店数 人口数

5000 个 1000000 人
5 个 / 千人
指标数值越大,网点密度越大。
逆指标: 商业网点密度

人口数 商店数

1000000 人 5000 个
200 人 / 个
指标数值越大,网点密度越小。
(六)动态相对数
概念: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的两个数值之比。 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 计算公式:
(五)强度相对数
概念: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不同总体总量之比,说明现 象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 计算公式:
强度相对数


某一总量指标数值
作用: 1. 反映和考核社会经济效益。 例如,流通费用率、资金利润率、资金产出率等。 2. 为编制计划和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3. 说明一个国家、地区、部门的经济实力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例如,人均钢产量、人均GDP、每万人拥有的病床数、商业网点密度等。 正逆指标:某些反映为社会服务能力及经济效益的指标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 有正、逆指标之分。例如,
平均指标的种类和计算
一、算术平均数 二、调和平均数 三、几何平均数 四、中位数 五 、众数 六、位置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 的关系
动态相对数 报告期水平 基期水平 100 %
作用:说明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
发展速度与规律性。
正确运用相对指标的原则
1.
注意两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1) 在经济内容上要具有内在联系; 2) 在总体范围及指标口径上要求一致或相适应; 3) 注意计算方法、计算价格的可比。 2. 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数。原因是: 1) 不同的对比基数说明的问题不同; 2) 基数选择不当,会得出绝然相反的结论。 3. 和总量指标结合运用——计算:增长1%的绝对值 例:我国钢产量 1949年 1950年
提前9个月
45万吨
案例2
某产品计划规定第5年产量56万吨,实际第5年产量63万吨,则
5 年计划完成程度 63 56 100 % 112 . 5 %
某产品第4年、第5年完成情况
月份 第4年 第5年 1 2 3 4 4 4 3.8 5 5 4 5 6 3.8 5 7 4 5 8 4 6 9 5 6 10 5 6
增长量 增长速度 100
1978年
1979年
15.8万吨 61万吨 比上年增长量 45.2万吨 比上年增长百分比 286% 增长1%的绝对值 = 0.16万吨
4.
3178万吨 3448万吨 270万吨 8.5% = 31.8吨
多种相对指标结合运用
正确选择对比基数的案例
例:某车间三个生产小组,有关缺勤资料及计算的相对 指标如下:
100 %
上半年计划完成进度

1 6 月累计完成数 全年计划数
100 % 4 季度预计
例如,
全年计划预计完成程度

1 3 季累计完成数
全年计划数
100 %
以相对数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数
在经济管理中,有时计划任务是用提高或降低的百分数来规定的,比 如 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实际提高了15%; 某企业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6%,实际降低了7.6%;这时应如 何求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单位产品成本降低计划的完成程度? 此时,应以实际完成的百分数与计划完成的百分数对比来计算。 公式为: 实际完成百分数
表现形式: 1. 无名数:
1) 2) 3) 4)

2.
系数和倍数: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的数值。 成数: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的数值。 百分数: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的数值。 千分数: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000的数值。 有名数:将对比的分子、分母的计量单位结合使用的复名数。
种类: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结构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比较 相对数、强度相对数和动态相对数等六种。
案例1
“十五”计划规定某种产品达到年产45万吨的水平,实际在计划最 后一年即2005年实际完成50万吨,那么,
计划完成程度 50 45 100 % 111 . 1 %
假如此产品在五年内实际完成情况如下: 第 一 年 产 量 30 第三年 第 二 下半 上半年 年 年 32 17 19 第四年 一 10 二 10 三 11 四 12 一 12 第五年 二 12 三 13 四 13
单位:万吨
11 5 6 12 4 7 合计 49.6 63
3.5 3.5 4 4
由表列资料可知,从第4年9月~第5年8月,产量合计为57万吨,而从第4年8月~第 5年7月,产量合计为55万吨,因此,当产量达到计划规定的56万吨时,时间一定在第5年8 月的某一天。现设提前X天(指第5年8月中从后往前数的X天),又假定用月资料计算平 均数代替每日资料,因要满足连续12个月的要求,故列方程如下:
计划完成程度 2400 2200 100 % 109 . 1 %
假如此项计划实际至第五年6月底为止,累计实际完成 2200亿元,即提前半年完成计划。
(二)结构相对数
概念:利用分组法,将总体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各部分,以各组数值 对总体总数值计算得到的比重或比率。 计算公式: 总体各组数值
结构相对数 总体总数值 100 %
反 映 内 容 时 间 状 况
总 体 单 位 总 量
总 体 标 志 总 量
时 期 指 标
时 点 指 标
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是指总体中包含的总体单位猪之和, 是反映总体自身规模大小的总量指标。 总体标志总量:是指总体各单位某种标志值之和,是 根据总体各单位标志值计算的结果。 两者的关系: 一个总量指标究竟应属于总体单位总量还是总体标志 总量,应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及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定, 不是一成不变的。
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的特点
•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期发展过程的总数量,例如一定时期的
产品产量、产值、商品销售量、工资总额等。 •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瞬间)上状况的总量,例如人口数、 企业数、商品库存数、流动金额数等等 。 • 不同的特点: 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 从指标取得的方式看:通过连续计数加总取得; 某一时点上间断计数;
4 31 解得: X 51 6 31 X 15 .(天) 5
31
X

56
计算结果表明,提前4个月又15天半完成5年计划。
检查长期计划完成情况的两种方法2

(2)累计法 计算公式:
计划完成程度 计划全期累计实际完成 计划全期规定的累计数 100 %
例如,某五年计划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2200亿元,五年内 累计实际完成2400亿元,则:
某企业计划规定单位产品成本降低6%,实际降低了7.6%,求计划完成 程度。
错:
计划完成程度 7 .6 % 6%
1 7 .6 % 1 6%
100 % 126 . 7 %
对:
计划完成程度

100 %
92 . 4 %
100 % 98 . 29 % <100%为超额 完成任务 94 %

作用: 1. 说明总体内部的构成情况,从而揭示现象的性质和特征。 2. 通过各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和规律性。
例如, 我国三次产业构成 单位:%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5.9
50.9 33.2
15.2
51.2 33.6
14.5
缺勤工 日数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合计 72 68 60 200 各组缺勤占全部缺 勤工日数的比重% 36 34 30 100.0 制度规定应 出勤工日数 3120 2080 1040 6240 各组缺勤占各该组应 出勤工日数的比重% 2.3 3.2 5.8 3.3
第三节 平均指标
概念:是同质总体内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 特点: 1. 就总体内某一数量标志进行计算,将各单位数量差 异抽象化。 2. 只能就同类现象计算。 3. 反映总体变量值的集中趋势和一般水平。 作用: 1. 比较作用。 1) 不同空间对比。 2) 不同时间对比。 2. 作为论断事物的一种数量标准或参考。 3. 用于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和进行数量上的估算。
是否具有可加性:
指标数值的大小是否与 时间长短有关 可以相加,相加有意义; 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 长短的制约,时期越长, 数值越大。 不可以相加相加无意义; 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 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第二节 相对指标
概念:又称相对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的比率。 作用:
1.
2.

3.
是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重要手段,可说明事物 发生和发展的程度、结构、比例和效益,有助于鉴别和分析事物。 能使一些不能直接对比的事物找出共同比较的基础。 是进行计划管理和考核企业经济活动效果的工具。
51.8 33.7
14.8
52.9 32.3
15.2
53.0 31.8
12.4
47.3 40.3
3、能反映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程度及生产经营的效果。
(三)比例相对数
概念:是同一总体内不同组成部分的指标数值对比的 结果,用来表明总体内部的比例关系。 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比例的形式来表示。 计算公式:


应用方法: 1. 作为比较基数的分母可取不同的对象。 1) 比较对象是一般对象——此时分子与分母可以互换。 2) 比较对象典型化——此时分子与分母的位置不能互换。 2. 可以用总量指标对比,也可以用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对比。 作用: 1. 进行类比分析。说明同一时期两个同类现象在不同(国家、地 区、单位)条件下的数量对比关系。 2. 计算比较标准典型化的比较相对数,可以找出差距,为提高企 业生产与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案例
某企业计划规定劳动生产率提高10%,实际提高了15%,求计划完 成程度。 错: 对:
计划完成程度 15 % 10 % 100 % 150 %
计划完成程度

1 15 % 1 10 %
100 %
115 % 110 %
100 % 104 . 5 %
>100%为超额 完成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