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提问“切入点”,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提问“切入点”,提升《历史与社会》教学

实效性的研究

摘要:对现有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进行反思,找准提问的最佳“切入点”是实现有效课堂提问的关键。提出了最佳提问“切入点”的五个方面的实施策略:从增强求知欲的“悬念点”切入,提高问题的效度;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切入,凸显问题的力度;从拨云见雾的“疑难点”切入,挖掘问题的深度;从延伸知识的“迁移点”切入,拓展问题的广度;从回归生活的“生长点”切入,把握问题的跨度。并由此对如何正确处理好“最佳切入”与“问题设计”的关系,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对现有课堂教学中无效提问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常常存在着无效提问的情况,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1.课堂提问缺乏悬念,无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没有提供情景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提问过于直白,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或者有的问题目标指向不明,与情景材料缺乏联系。

2.课堂提问偏离关键点,无法体现问题的价值

提问没有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抓不到点子上,胡子眉毛一把抓,无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不能引导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实质。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

3.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无法突破疑难点

提问没有精心设计,缺乏逻辑层次,违背认知规律,无法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疑难点没有突破。有些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浅显,无需开动脑筋就能回答,并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些则过于悬乎,难得无从下手,找不到思维的头绪;还有些则更加离谱,与主题毫无关系,目标虚无。

4.课堂提问过于表面化,没有知识的迁移拓展

识记性的问题多,缺少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基本可以看书回答。这样表面看来课堂是活跃了,学生是动起来了,实际上让学生产生了误解,以为历史问题背背课本就行了。时间一长,学习历史的方法就会僵化,只会学习死知识,不会进行知识的迁移。

5.课堂提问脱离生活实际,缺乏情感体验

课堂提问脱离生活实际,脱离时代脉搏,没有将课本的知识与社会热点等鲜活素材或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无法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过分重视提问的程

序和技巧,过分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学会“善问”“巧问”和“妙问”。那么,如何提问才是巧妙的、有价值的呢?选准提问的最佳“切入点”是实现有效课堂提问的关键。笔者以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三课“改革开放的年代”的课堂教学为例,探讨找准课堂提问“切入点”的策略。

二、寻求提问“最佳切入点”的实践研究

1.从增强求知欲的“悬念点”切入,提高问题的效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时机,从增强求知欲的“悬念点”切入,以激活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问题思维,从而提高问题的效度。

(1)在引入新课时设置悬念

如何在上课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而且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也取决于能否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在引入新课时设置“悬念”,就成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比如,在本节课教学一开始时,出示文字材料:“在他一生的政治生涯中,曾三次遭受错误的批判与打击,但每次挫折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他都再次重登政治舞台,一次比一次更辉煌。西文舆论称他为打不倒的小个子。他第三次一复出就领导拨乱反正的工作。他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他是谁?”从而引起学生的强烈

兴趣。

(2)在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

45分钟的教学,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

比如,本节课教学“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出示图片――小岗村农民契约的原本。设问:“凤阳小岗村的

18位农户在这一份契约上按下手印怎么会有‘坐牢杀头’的危险?那为什么还要冒着‘坐牢杀头’的危险呢?后来18

位农户‘坐牢杀头’了吗?他们的命运如何?”这些问题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关注,激发了探求问题的欲望,对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在结束新课时设置悬念

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探索知识的兴趣,为接纳新知识奠定基础,是下一个中心的预告,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的热情。

比如在本节课结束时,设问:“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综合

国力不断增强,也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实现

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提出怎样天才的构想呢?”为下一节“一国两制”的教学做铺垫。

2.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切入,凸显问题的力度

抓住“关键点”就是抓住突破口,抓住主要矛盾。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那么,怎样抓住“关键点”提问呢?

(1)“关键点”上的提问要有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即教师首先应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明确本节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明晰课标要求,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否则课堂提问就会偏离课堂教学的中心,针对性不强,使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明确,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关键点”上的提问要有整体性课堂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通盘考虑,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同时,组织逻辑关系紧密、内容层层推进、能力步步提升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比如,本节课“问题链”的内在逻辑关系是:什么是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