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一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阶段特征
对运动员从开始接受基础训练,达到个人运动竞技水平的高峰,到停止参加竞技训练活动的整个训练过程的设计与规划,就是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发展过程。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运动员的早期选材、早期训练、多年培养已成为造就优秀运动员的必经之途。
科学地制定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把培养优秀竞技选手的整个过程置于严格的科学控制之下,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如下表所示,运动员的全程性多年训练通常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
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并对运动负荷安排提出不同的要求。
不言而喻,其中的最佳竞技阶段是最重要的核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的高低,可以看作是对运动员多年训练成果的主要评价;基础训练阶段和专项提高阶段的整个安排和要求,都服从于最佳竞技阶段训练任务的完成;而竞技保持阶段则可视为最佳竞技阶段的尽可能长地延续。
表3-1 竞技能力的发展阶段划分及其主要任务
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时间
训练的重点和顺序
体能项群技能项群
基础训练发展一般能力3-5年1.协调能力、基本运动能力;2.多项基本技术;3.一般心理品质;4.基本
运动素质
专项提高提高专项竞技能力4-6年 1.专项运动素质
2.专项技、战术
3.专项心理品质
4.理论知识1.专项技、战术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心理品
4.理论知识
最佳竞技
达到个人最高
训练水平
4-8年
竞技保持努力保持最高训练水
平
2-5年
1.心理稳定性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技、战术
4.理论知识
1.心理稳定性
2.专项技、战术
3.专项运动素质
4.理论知识
第二节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过程的年龄特征
运动员生理、心理机能发育的自然规律,以及在训练负荷影响下生物适应状态发展变化的规律,决定了大多数优秀运动员完整的多年训练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
为了顺利地培养出世界水平的优秀选手,不同项目对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的年龄、进入专项训练的年龄、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以及竞技能力开始下降的年龄,都有着特定的要求。
这里,核心的问题在于保持最佳竞技水平的年龄。
在最适宜的年龄阶段,使运动员处于最佳竞技水平,创造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决定整个竞技能力发展过程年龄特征的主要依据。
陈兵、田麦久(1992)研究了我国377名第23届、第24届奥运会参赛选手竞技能力发展各个界点的年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奥运级男运动员多年训练全过程平均为13.8±1.7年;女运动员平均为13.5±1.1年。
其中男子难美性项群选手最长为16.5年,而男女耐力性项群选手最短,分别为13年和11.4年。
如果将运动员开始参加训练到成为奥运会选手的训练期限称为奥运成材期,则从表3-3中的材料可以推算出,这个成材期最短的为女子耐力性项目选手,为7.6年、男子格斗对抗性项目选手为7.9年,女子表现准确性项日选手为8年,最长的为男子表现难美性项群选手为12.8年,男子同场对抗性项群选手为12.2年。
表3-2 各项群奥运选手开始参加各阶段训练的平均年龄
第三节不同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一运动寿命的界定
目前关于运动寿命的定义有两种:一种是指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即基础训练、专项提高、最佳竞技以及竞技保持四个阶段。
另一种定义只包括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
本研究中的“运动寿命”采用后一种定义,因为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是运动员出成绩的阶段,也可以称之为“黄金阶段”。
相
对而言,这个阶段越长,运动员对体育事业的贡献就越大。
现有的关于运动员运动寿命的研究多以运动员的退役年龄作为衡量运动员运动寿命的指标。
由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发展是因人而异的,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所以运动员出成绩的时间也会有早有晚,也有很明显的个体差异。
而对于每个运动员来说,无论水平高低都有自己的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
因此,应将保持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的时间长度作为衡量运动寿命的指标。
二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项群特征阿英嘎的《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项群差异》(2007)对我国奥运项目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项群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优秀运动员有90%都不能保持高竞技水平8 年以上,只有近30%的优秀运动员能够保持高竞技水平一个全运会周期。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优秀运动员高竞技水平持续时间较短。
许多研究指出,我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比西方国家运动员短,如童昭岗(1996)等研究结果得出:“12 名优秀运动员的平均运动寿命为(17.16±4.51)年,其中男子为(17.67±4.63)年,女子为(14.67±2.88)年。
”还有研究指出:“上世纪80 年代以来的6届奥运会上,名列金牌榜前 3 位的,其金牌得主的平均年龄均在25 岁以上,唯一例外的是在悉尼奥运会上实现历史性突破的中国,37 位获金牌的中国选手平均年龄仅为22.351岁,前两届奥运会上,中国获金牌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21.352 岁和22.437 岁。
”(周晖,2005)
我国运动员出成绩的年龄小于世界运动员平均水平,这似乎是有利于延长运动寿命的,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一些研究认为,过早的专项化训练正是导致我国运动员运动寿命短的主要原因。
我国全运会的一些项目限制了运动员的最小参赛年龄,这应该是有助于延长运动员保持高竞技水平的时间的,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
由于不同项目的训练学和生理学特点对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不同的项目上一定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寿命,阿英嘎的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个推论。
按项群进行比较如下:
(一)技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长于体能主导类项群
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存在项群差异,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运动员运动寿命长
于体能类项群的运动员。
按照项群理论分项依据,体能主导类项群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体能,决定体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而生理机能在进入成年之后会随人的自然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
技能主导类项群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
从这些能力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们的消退速度一般都会慢于体能,例如技能主导表现类项群,这类项目共同的一个特点是对运动员各种专门的感觉要求很高,比如空间方位感觉、身体的姿态感觉、水感和器械感等,这些专门感觉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运动员的技能学习能力和心理因素,但是一旦掌握了就会形成动作定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消退。
我国优秀射击运动员王义夫能够连续 6 次参加奥运会就是典型的例子。
再看技能主导对抗类,对于这类项群的运动员来说,当技术和体能到达一定水平之后,战术能力对其竞技水平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加。
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提高运动员战术能力的主要途径,而这种积累主要来自于大量的比赛实践,参加高水平比赛越多,高水平比赛的经验就越多,这些实践经验不会随体能消退而消失。
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运动员运动寿命长于体能主导类项群这个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体能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体能主导类项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相对较短也可能是因为我国体能主导类项群竞技项目的比赛成绩在第8~10届 3 个全运会周期更新速度快,也就是说虽然前人的成绩并没有下降,但却很快被后人赶超。
经过比较八运会和十运会部分具有可比性的体能类项目(田径和游泳)的比赛成绩发现,有近40%项目的比赛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在技能主导类项群中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寿命相对较短相比之下,格斗对抗性项目比赛的对抗性最强。
在这个项群的比赛中运动员要使用各种技术和战术对对手进行“人身攻击”,比赛双方经常处于“贴身肉搏”和“刺刀见红”的状态,这是这类项目的特点。
在这类项目的比赛中,决定比赛成绩的因素不仅有运动员的技术、战术和体能,而且还有运动员的勇敢、攻击性、拼搏精神等心理因素。
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和格斗对抗性项目同属对抗类,但比赛中对阵双方的对抗性低于格斗对抗性项目,承受的心理压力也低于格斗对抗性项目。
因此,对抗性相对较弱和心理压力相对较小可能是导致隔网对抗性和
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寿命长的运动员多于格斗对抗性项群的主要原因。
可见,心理素质可能是影响我国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另外,与格斗对抗性项群相比,表现类项目的比赛没有对阵双方的攻防问题,因此技术的发挥受对手影响小,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相对较小。
可见,对抗性相对弱和心理压力相对小也是导致表现类项群运动员运动寿命长于格斗对抗性项群的主要原因。
从我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的成绩来看,在表现类项目上我国运动员占有一定优势。
可见,我国运动员的体能和心理素质等相对而言较适合这些项目,所以这些项目应该是我国竞技体育重点发展的项目。
(三)体能主导类项群中速度性项群运动寿命相对较长
从表 1 可以看出,速度性项群运动员连续 3 届进入决赛的比例达到11.1%,主要是短道速滑和自行车(短距离)运动寿命长的运动员比例大。
众所周知,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不亚于田径的短跑和短距离游泳,那为什么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寿命长的运动员多呢?进一步分析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连续3 届进入全运会决赛的6名运动员的专项发现,其中5人的专项是争先赛。
争先赛的特点是,决定比赛成绩的因素不仅仅是体能,骑行技术和战术能力对比赛成绩也起了很大的决定性作用。
正如前所述,这些能力消退总是慢于体能。
在短道速滑的比赛中,运动员的战术运用得当与否,即战术能力对比赛成绩有很大作用,而战术能力消退速度远慢于体能消退速度。
另外,短道速滑虽然比的是移动速度,但运动员是在冰上进行比赛,所以对于运动员的“冰感”要求高,这种专门感觉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消退。
可见,自行车和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寿命长于其他速度性项目是因为技能和战术能力对这两个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影响较大,即体能的主导地位相对下降了。
这个结果再次说明,体能是影响我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寿命的重要因素。
统计分析表明,速度性项目田径、游泳和速度滑冰运动寿命长的运动员比例偏少,这个结果与前人的一些研究有一致之处。
如:蒋惠珍(2000)对1986~1995 年历年来世界田径各项目前10 名成绩资料分析后得出:“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从开始达到运动健将水平至达到本人最高水平以及保持最高训练水平,其整个竞技年限一般为10~13 年,纵跨 3 个奥运周期,参加2~3 次奥运会比赛。
而我国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限普遍短于世界优秀运动员3~6 年。
”
(四)按性别比较。
按性别比较来看(除去单性别项目,如艺术体操、拳击等),技能主导项群男运动员的比例(60.2%)大于女运动员(39.8%),而体能主导类是女运动员的比例略大(男48.3%,女51.7%)。
进一步比较技能主导项群各亚类的情况(见表3),可以看出表现难美性项群男运动员比例较大,但经统计检验仅高于同场对抗性项群(P<0.05),与其他项群相比没有统计意义(P>0.05),这只能说明可能有表现难美性项群男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较长的趋势。
第四节如何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一把握好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时机
大量的研究表明,各个项目都有各自的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最好时机,这是由专项竞技能力对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和机能发展的特殊要求所决定的。
表3-3表明了我国各项群优秀运动员进入专项提高阶段的年龄和训练年限。
许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过早或过迟进入专项提高阶段都会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最佳竞技阶段+保持阶段)。
人体各个系统发育的速度是不同的。
出生后神经系统的发旨处于领先地位,5—6岁时发育速度最快,并迅速接近成人水平,此时大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防重的9D%。
人的总体发育(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与形态指标的发育曲线基本一致,呈波浪式上升态势。
淋巴系统的发育在10岁左右已达高峰,12岁已达成人的200%,以后逐渐降低。
那是因为这个时期儿童的细胞免疫系统尚未建立,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还很弱。
因此需要强有力的淋巴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细胞免疫系统逐渐成熟。
生殖系统发育最晚,通常在人体发育进入第二突增期之后,才迅速地发育起来(图3-1)。
与上述人体各系统发育的系列件特征相适应,运动员的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也各有其不问的适宜发展阶段(图3-1)。
过早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必然会缩短运动员必要的基础训练阶段,基础训练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大项所需的运动素质和基本技能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并发展的。
俗话说:树大必须根深,根深才能叶茂。
运动员的成长也是如此,基础打得牢,运动潜力就大,将来的运动水平提高也会更快。
为了某些眼前利益(比赛
名次、输送人数等),片面追求短期效益,采取“拔苗助长”的办法,过早地对少年运动员进行专项化训练,使一些少年运动员过早地达到本人最佳成绩,短期辉煌之后,这些运动员会由于基本技术不扎实,身体素质水平较低,致使运动成绩数年徘徊不前或提高缓慢,因而不得不提前结束运动生涯。
过早进入专项提高阶段,也会由于人体某些系统尚未进入最佳发展期,一些与这些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的机能尚未达到专项体能所需的水平,从而妨碍专项体能的发展。
图3-1 人体各系统发育规律
图3-2 运动员各种竞技能力在多年训练过程中的发展过迟进入专项提高阶段,则会使运动员错过运动素质最佳发展期,使得那些依赖于这些运动素质的技能得不到迅速提高。
另外,人体的一些机能到了一定年龄后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图3-2),过迟进入专项提高阶段显然会缩短这些机能的最佳时期。
二提高竞技能力发展各阶段的训练效率
表3-2罗列了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
要尽量高效率地实现各阶段的任务目标,这样才能够打好基础,尽量延长最佳竞技阶段。
基础训练的总任务是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运动员的协调能力及基本运动技能、学习和掌握多种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
通过这些练习和参加初级的比赛,培养运动员的一般心理品质.并相应地发展基本运动素质。
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着重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
对体能主导类项群,首先抓住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发展专项运动素质,根据项目特点处理好“短板”与“特长”的关系,同时要不断完善专顶运动技术;对技能主导类项群,首先发展技、战术水平,同时要认真增强运动素质。
三努力减少伤病的发生
伤病一般是在不当的动作、意外的外力、在疲劳状态、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发生的。
人们常说,伤病是运动训练过程中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手段尽量防止伤病现象的出现。
这些手段包括要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在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合理安排一定负荷,运动训练就是不断地给予运动员机体增加负荷的过程,但是这个增加保湿无限量地增加,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并且随着负荷的增加,每个时期增加的量应该是有所不同;重视一定负荷后的恢复过程,要将恢复过程当作训练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恢复是为了“消化”之前的负荷,适应之前的负荷,应该在运动员适应了上一个负荷强度后再增加负荷,否则运动员可能就会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训练,而这种状态是极易发生伤病的;关注运动员的技术细节,一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出现(例如某些足球运动员在对手“过人”时会下意识地用膝盖去阻挡对手的行进)。
四加强运动训练理论的学习
加强运动训练的理论学习主要是为了让运动员能够“主动训练”,而不是被动地跟在教练员的指挥下完成训练。
“主动训练”可使运动员的身心更加全部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本能将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对训练内容的理解会更加准确,甚至会出现“超训练”、“创新训练”。
不难想象,在这样的
积极状态下,训练的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从而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一些研究都指出,外国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普遍长于我国优秀运动员。
纵览国外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可以发现,他们每次训练课的训练时间长度远少于我国运动员,为什么他们的成绩却好于我们呢?高效率的训练肯定是原因之一,并且是重要原因。
五提高运动员的情感智力
高情感智力是优秀运动员成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曾有人对奥运会冠军等明星进行综合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他们都有着很高的情感智力:自信、乐观、坚强、情绪稳定,自控力和进取心强,能长期专注于单调的甚至苦不堪言的训练中,不怕挫折与失败,百折不挠,孜孜不倦地追求事业的成功(杨继宏,1994)。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通过对大量的相关研究和实验报告后得出了这一结论:“人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商(智力),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情商(情感智力),即人的一生20 %由智商决定,80 %由情商等主宰。
”他认为情感智力是决定事业成功的个性特征,人的成功与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智力。
这一精辟论断不仅完全契合世界体坛上许多风流人物的成才之道,而且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审视国内和国际上许多著名优秀体操运动员的成才史,都能辨析出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具有很高的情感智力,在成才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体操训练十分艰苦且成才周期长,运动员在常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中最容易引起训练情绪的变化及其行为反常而影响正常训练,乃至训练效果与目标的达成。
教练员在日常的训练中,应潜移默化地灌输情感智力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运动员对情绪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调节与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及人际关系能力等,促使运动员能应用自己的高情感智慧去控制和保持有良好的情绪和主动的行为,积极投入到日常的训练和各种比赛之中,十分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