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首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观作比较,不难看到二者的区别: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素养。这是一股前所未有的强烈的人文关怀信息。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语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工具技能,从长远看,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操、情趣,培养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它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负载着人类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这种浸润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才是语文学科性质的完整体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1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人文课堂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并且它所指的“人”应该是一种具有“美好、完满人性”的人。即人有自己的本质,有自我意识,有自我选择,有生存的目的。那么,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去现它的人文关怀呢?
1.1放下师道尊严,对课堂意外多些包容。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让老师措手不及的,或者是没有料想到的局面,某位学生或无意或有意的回答打乱了教学预设,或挠乱了课堂的气氛。让老师们感到气恼、尴尬。
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前作好充分准备,但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到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因为教学环境不是完全封闭的,更何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情况,教师也不可能完全预见到。有人说教育并非仅仅意味着简单的限定与规约,还意味着深刻的理解与全面的呵护:理解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呵护其潜在的优秀资质。在意外发生的时候,伴之而来了学生的某种隐性的心理需要。关注、体察和原谅让看起来只是意外的细节变得充满人情味。
1.2由学生角度出发,对课堂提问精心设计。常言道:“问则疑,疑则思”,一石激起千重浪,只要提问切中要害,发人深思,课堂上就会出现令人兴奋、紧张、有趣的生动局面。那么教师如何巧妙地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去学,迫不及待地去学呢?
在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时,老师能带着学生和听课老师一起心动,一起思考感悟,一起心潮澎湃,这是一种内功,也是一种境界。我觉得课堂上的提问要深入、细腻,不要再去重复课文的故事情节,要让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有一定的
思考价值;这个问题提纲挈领,要使得一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尤其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找准恰当的有思考价值的“切入口”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深入的对话。
我们成年人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说话有时也会大脑一片空白,需要梳理一下思路,何况是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后不急着让学生去回答,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下,小组里讨论一下再说。加深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后,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精彩的回答。
1.3放弃过多预设,对学生的回答多一些宽容。教学过程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学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事先设计好完善的教学方案,是保证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尤其是新课程更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如: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多维度构建引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课程综合加大,教材给教学内容留有极大的扩展余地;不用统一的答案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化教育引起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这都使得教学不能过分拘泥于固定不变的预设中。学生爱表现,有了答案就会积极投入交流,如果热热闹闹的交流过后,教师对于学生用词不是很精确的答案不满意而在黑板上郑重写下了“正确答案”,一定要求学生照此回答。那么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就会自己的理解没信心,只会坐在座位上等答案了,而几个机灵的学生会事先就准备好参考书上的准确答案,只要你一提问,他就高高举起手来,顺顺溜溜地一读。一堂课显得毫无生气不说,还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养成。
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最经常采用的方式,我常在学生各自思考完某一个问题后,再要求学生小组内探究一番,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组内学生对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有时课堂上难免会出现不很和谐的“意外之音”,如果我们教师善待之,不但能保护学生的那份好思、乐辩的学习劲头,还能把师生间的互动引向纵深,在课堂上产生新的思维碰撞。
另外,在一节课的师生对话中,在学生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老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评判,也不是强行讲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在认真倾听、合理评价学生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提出自己的看法:“其实,老师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非常自然地放下身段,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这种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中,相信学生会乐意思考,乐意与大家交流的。
2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陶冶人文之美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
针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
激情的导语和深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