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作用
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作用

一、主题:经济发展中劳动力的作用

二、标题: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三、中心问题: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必然能促进经济发展么?

四、研究思路:

(引言背景)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好劳动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概念界定)本文首先对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从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大学派出发阐述了劳动的涵义,并通过比较分析舒尔茨、贝克尔、明赛尔关于人力资本概念的观点,从而明确了人力资本的内涵。

其次,梳理了关于劳动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文献。不管是威廉·配第的两要素学说,萨伊的“三位一体论”。还是马歇尔的“四位一体论”,劳动力始终都是其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亚当·斯密认为财富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马克思也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从而得出第一条结论:劳动力自始自终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再次,具体分析了劳动力在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实例。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揭示了20世纪初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中75%来源于劳动力,25%来源于资本。刘易斯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对城市工业发展的无限供给问题,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则揭示了劳动者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凯恩斯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劳动力的失业则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奥肯定律则具体的揭示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的关系,认为劳动力失业率每增加1%,则经济增长率下降2%左右。从而得出第二条结论:人力资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将日益增大,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必然能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把人力资本理论与当代经济发展相结合,找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措施。舒尔茨对人力资本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从宏观上系统的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从而展现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使其成为一门新经济学分支。贝克尔则从微观上补充了人力资本理论,并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认为适当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丹尼森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要素的作用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解释。得出第三条结论: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要加大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资,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在文章的末尾,我们把以上三条结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促进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

五、结论:

1.劳动力自始自终都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

2.人力资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将日益增大,加

大人力资本投资必然能促进经济发展。

3. 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必须要

加大知识教育、技能培训、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投资,

并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妥善解决就业问题。

六、研究团队:丁阳、邓儒涵、张竞超

文献综述

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一书中提出包括土地和劳动的两要素说。认为“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充分论证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财富增长的来源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专业分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是劳动者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此外还提出劳动技巧的熟练程度和判断能力的强弱必然要制约人的劳动能力与水平,而劳动技巧的熟练水平要经过教育培训才能提高,教育培训则是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学费的。这可被认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萌芽思想。

李嘉图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坚持了商品价值量决定于劳动时间的原理。他还把人的劳动分为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李嘉图曾明确指出机器和自然物不能创造价值,只有人的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穆勒认为技能与知识都是对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他强调取得能力应当与机器、工具一样被视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穆勒富有创造性的论点是:从传统经济增长与资源配置的生产性取向出发,指出教育支出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财富。

萨伊提出的“三位一体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三要素是土地、资本、劳动。再次肯定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萨伊认为,花费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费用总和称为“积累资本”,受过教育培训的人的工作报酬,不仅包括劳动的一般工资,而且还应包括培训时所付出

的资本的利息,因为教育培训支出是资本。

马歇尔综合了前人理论,提出了“四位一体理论”,生产的四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四要素分别对应着:地租、利息、工资、利润。马歇尔也提出知识和组织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有力的生产力。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马歇尔指出知识和组织是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他认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人类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马克思把人的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前者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多倍的简单劳动。进而,他把可以提高人的智力和技巧的科学技术与教育看成是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同时,马克思还提出了劳动力的价值构成理论,在此基础上,他又把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就是指劳动者受教育、培训以及保持劳动能力的那部分劳动。

道格拉斯和查尔斯·W·科布共同建立了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出了一种理论上的生产曲线,并且,他们通过测定边际生产率发现,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中有75%来源于劳动力,25%来源于资本,而这一比例与美国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是极其吻合的。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在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劳动力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刘易斯1954年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部门的劳动力价格并不是按产品边际价值原则决定,因此几乎保留着“无限供给”的边际生

产力为零的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是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企业最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因此其对劳动力的需求的原则是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应该大于或等于现行的工资水平。由此可见,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传统部门里农民的收入水平。如果劳动力流动不受限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必然大量涌向工业部门。经济发展就表现为现代部门通过资本积累而扩张,直到将传统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全部吸收完,二元结构消失。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于1962年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律”。该定律论证了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即高增长率使失业率降低,低增长率则会提高失业率。他还认为,失业率与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之间的比率是1:2,即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会减少2%左右。

舒尔茨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其理论可概括为。第一,完整地理解“资本”概念,将资本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大部分,两者共同构成国民财富。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经济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应过分看重物质资本的作用。第二,认为迅速扩大的人力资本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主张以人力市场供求变化为依据,以不同类型人力资源的价格水平为衡量尺度,对教育投资进行调节。第四,提出人力资本的投资标准是人力投资的未来收益,包括个人的预期收益和社会的预期收益,这种收益要大于它的成本,即大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观点:首先,人力资本是一种人格化的资本,表现为人的能力与素质,与人本身不可分离。因此,工作性质、种类等都会影响人力资本的使用,同时也意味着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质,如何使用取决于个人。其次,人力资本生产率取决于拥有这种资本的人的努力程度.因此.适当而有效的刺激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最大的区别。再次,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由人力资本的各项开支所构成,但是人力投资的成本计量除这些实际费用支出外,还必须计算“放弃收入”,即“机会成本”或“影子成本”。

雅各布·明赛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第一,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这一理论解释个人收入差别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第二,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劳动力供给问题,尤其是妇女劳动力供给的行为。第三,理清了工资差别与工作转换之间的关系。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一、基本概念 (一)人力资本 西方经济学中和物质资本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指通过对人的投资,使人们获得体力和脑力,从而影响生产和收入的增长,也就是指用以形成和完善劳动力的各项针对人力的投资。主要包括:教育支出;保健支出;劳动力迁徙的支出。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首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以及贝克尔、丹尼森等人。其代表作有:《由教育引起的资本形成》(1960)、《教育和经济增长》(1961)、《教育的经济价值》(1963)、《人力资本》(1964)、《人力资本投资》(1971)等。在舒尔茨等人看来,资本有两种形式:一是物质资本,一是人力资本,二者只是形式不同,并没有原则区别。它们都对经济起生产性作用,其结果都能使国民收入增加。二者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这些投资都意味着减少现期的消费以换取未来的收入。他们认为,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没有对人的大量投资,就不能享受现代化农业的硕果,也不能拥有现代化工业的富裕。他们还计算了人力投资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具体作用。人力资本理论还用收入资本化的方法计算出了人力资本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从而得出结论:国家对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使得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增长得更快,也就使得社会各阶层的收入日趋均等化。根据这一结论,他们推断出:由于获得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工人也成了资本家,成了人力资本的拥有者,这样阶级对立就消失了。人力资本理论中关于人力投资的重要性,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人力政策的社会经济效果等方面的论述,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社会科学大辞典》 (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较早的文献中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实现的增长。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设△Yt为本年度经济总量的增量,Yt-1为上年所实现的经济总量,G=△Yt/Yt-1 由于GDP中包含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因素,所以在计算GDP时,就可以分为,用现价计算的GDP和用不变价格计算的GDP。用现价计算的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计算的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选择: 一、劳动是人本质: 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专著特征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意义: 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 2、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 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重大课题 三、人力资源特征 1、两重性 2、时限性 3、能动性 4、再生性 5、智力性 6、核心性 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 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劳动经济思想 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新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5年《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劳 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二、理论界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对象其他说法(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 市场运行规律) 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 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名解: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再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再工资率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引起工作时间变化。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愿意工作时间变化。 选择: 劳动力供给类型:个人家庭社会 简答: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呈现弓形状? 再最初工资率(W1)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当工资率提高到W2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到h2,当工资最高w3时,劳动力供给时间降到h3,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a、宏观经济状况b、社会经济政策c、劳动适龄人口规模d、国家教育事 业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工资率差距。e、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因素:a、性别b、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c、工资 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 3、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主要形式。 1、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2、供给有无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名解:

浅谈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人类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经济的时代的变迁,一个以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知识化为重要特征的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各国之间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对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实质上是对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竞争。人力资本的发展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人力资本的提出 早期的西方经济学家一直注重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把它们认为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而忽视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意识到人力资本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舒尔茨与1959年断言:“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决定性要素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①舒尔茨在1960年就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救治演说中,发表了著名的“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这可以说是正式宣告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②从此以舒尔茨、贝克尔、哈比森为首的一些经济学家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纠正了传统资本的概念,提出了完整的人力资本概念。在他们看来,所谓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由资本的投资费用和机会成本转化而来,表现为劳动者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资本费用。人力资本的提出,使我们把资本的范围由以前的有形物质资本扩大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个方面,并确定其为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将资本分割为两类: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同的。在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阶段,经济的增长 人力资本作为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及其在持续发展的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已经被许多事实所证明。例如:日本经济在二战以后的迅速腾飞,美国自90年代以来持续110多个月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现象等,依靠的就是以人力资本为依托的技术进步;与之相反的例证是被称为“亚洲奇迹”的东亚经济飞速增长,以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被证明是一种无技术创新基础,以外来“虚拟”投入为主的“泡沫”型经济增长。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人力资本同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更加强大的能量,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毫不夸张的说,人力资本无疑将成为将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哪个国家率先将战略重点放在人力资本上,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政策,那么,他将主要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而增长,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当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相对减弱,人力资本在这一阶段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大,出现了经济主要依靠人力资本投入而增长的趋势。在这个充满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的新知识经济时代走在前列,为各国所瞻仰。 于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理论分析 第一,人力资本可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加快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劳动力、资金、技术的比重在促使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初,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占5%~20%,而现在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人力资本影响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理论依据 1、人力资本理论与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T. W. Schultz ,1962),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丹尼森后来发展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做出改进,提出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因素和教育投资指的是受正规教育年限的多少,并且正规教育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其中的3/5在起作用。 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1,=+=βαβαL AK Y )是现代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基础,通过该函数可以分解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和技术进步对经济总量的贡献份额。 在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结合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建立模型为: βαL AK Y = 式中,Y 代表产出,K 代表物质资本投入,L 代表人力资本投入,A 代表技术进步,α代表物质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代表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 2、增长速度方程(索洛函数) 为了明确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引入增长速度方程。 利用增长速度方程(即索洛函数)进行因素分析,是从各经济变量相对变化的角度来观察经济增长速度与技术进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变形以后的增长速度方程具体形式为: L L K K A A Y Y ?+?+?=?β α 式中,?Y/Y 是1990-2002年间GDP 的平均增长速度;?K/K 是1990-2002年间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α ?K/K 是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L/L 是1990-2002年间人力资本的平均增氏速度;β ?L/L 是人力资本对产出的影响率; ?A/A 是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率。 二、数据收集 1、Y ,产出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该指标是用零售物价指数对我国现价国内生产总值调整后得到的不变价(1990年价)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2、K ,物质资本投入指标。本文采用了资本形成总额,资本形成总额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劳动经济学的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 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范围内有生命的个人总和。 年度统计的年 末人口数是指每年12月31日24时的人口数。 2.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一定时期、一定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与面积 之比,即单位面 积上的人口数量。一般以每平方公里的人口数来表示。 3. 人口年结构:人口年龄构成是指把一定时点的人口数量排列起来,得出 一岁一组的年龄 构成资料,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各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4. 个人劳动力供给:所谓个人劳动力供给,系指劳动者个人在一定工资率 下愿意并能够向 市场提供的劳动数量。 5.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参与率也称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力供给相关的 一个重要概念, 它衡量的是一个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重要指 标。 6. 就业人口:就业人口是指正在工作的人口 7. 失业人口:失业人口是指被临时解雇等待原来雇主将他们召回,或没有 工作但正在积极寻找工作,而

且一旦找到工作后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上岗的人口。 8. 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退出劳动力市场人口是指没有工作而且不积极寻 找工作的人口。 9.摩擦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也会存在一些失业,例如,一些人正处于从上一个工作 向下一个工作转换的过程中,等等。这种类型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10. 同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也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与商业活动的波动即 “商业周期”联系在一起的失 业。 11.工资:工资是指劳动者向企业或其他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经济报 酬 12.广义工资:广义的工资,是指员工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货 币和实物报酬,包括直接的经 济报酬如基本工资、奖金和津贴等,以及间接的经济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和企业福 利等。 13. 狭义工资:狭义的工资,仅指劳动者得到的货币报酬,主要由基本工资、 奖金和津贴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 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出生、成长和死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人口就不断延续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案例】: 浅谈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引言 人力资本概念起源可以追溯到TheodoreSchultandGaryBecker1960年代的工作。随着新增长理论的出现,为了解释经济增长率差异,人力资本积累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成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一起的解释变量,但是,它的缺陷是将技术变化看作是外生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看作是内生的,强调人力资本和知识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集中于个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关其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方式。由于人力资本在创新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因子,所以社会思想的开放、有技能的人力资本的吸引就会不断增强。在国家背景下,区域人力资本越高,就能支持更多的公司,而且从其它区域吸引公司的能力也越强。Becker认为个人积累的技能和能力等人力资本是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性因素,Rauch则认为人力资本平均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工资也相应较高。CoulombeS考察了加拿大各省之间人力资本指数和人均收入的条件收敛。AliYoussef等指出,发展中国家会通过提高当地技术和加强人力资本来吸引FDI,较高的人力资本能够吸引更多的FDI,而FDI的流入又给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外溢效应,进而促进了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了众多国际学者的关注。认为中国现在的投资政策是物质投资高于教育投资,城市人力资本投资高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国内学者也围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近年

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增长——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 摘要: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各级政府也分别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但在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服务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渐由原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密集或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型。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竞争优势已不再是有形的资源,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技术和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人,人力资本能带动服务业质的飞跃。鉴于此,本文根据1978-2002年的广东省相关数据对人力资本与服务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服务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水平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的双向关系,且人力资本对服务业的影响远大于服务业对人力资本的作用。因此,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来提升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进而通过优化教育结构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已成为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源泉。 关键词:人力资本;服务经济;广东省 一、引言 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其发展不但引导着一国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而且深刻地改变着全球经济结构。传统的服务行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现代服务业比重则持续上升,服务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服务贸易向智力或资本密集为主的现代服务转型。由此可见,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已不再是以有形的资源为主,而是以无形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而知识、信息、技能、经验和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本质上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基于此,本文从人力资本积累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服务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服务经济发展现状指出,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广东省服务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以期对广东省及我国服务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经济服务化趋势加强。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难解的“经济学之谜”,如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困惑”现象,在国际贸易领域里也出现了难解的“里昂惕夫之谜”。基于此,舒尔茨、贝克尔等经济学家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并用人力资本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些经济之谜。如舒尔茨指出,把用要素投入无法解释的“增长的余值”全归结为“技术进步”是“掩盖无知的简便办法”,“余值困惑”源于精炼化狭隘化的资本和劳动力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把劳动力视为同质,把劳动看作仅仅需要少量的知识和技能就能从事的体力劳动,没有看到人力资源质量的改进已是经济增长再也不容忽视的重要源泉。“专业化、人力资本与经济现代化是相伴相随的,经济系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人力资本的增长。”①萨皮尔(A.Sapir,1982)通过一系列实证研究也指出,工业化国家由于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很丰富,因此拥有总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561549.html, 人力资源管理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李默洁刘晓宇 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1.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随着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而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劳动者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能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潜在创造力,从而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第二,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效源,可以采用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形成具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经济资源中最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第三,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而且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将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继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 2.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随着新产业的出現,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人力资源质量的积累将成为产业中人力资源积累的主要特征。对人力资源要求的不断提高,使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将成为必然。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较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3.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水平与社会财富积累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区域管理水平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源能力的提高,对客观复杂的外界环境认识更加深刻,使决策水平更加科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要素生产能力。人力资源能力系数越高的地区也是区域管理水平较高的地区,它表明了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对管理水平提高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总水平的关系。强化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减轻人口数量压力,把人口总量过大的劣势转化成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调查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的培育和提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它既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归宿。它不但能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提高要素生产率和发展质量,大大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和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一章导言 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 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 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 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 ?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实际上,根据现在的社会报道,在我国劳动力供求市场上,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日益突出,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将同时共存,部分沿海城市已出现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升高,我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也在不断增加,年轻人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在加重,而在那时劳动力供求失衡现象的出现又在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这不可不说是对社会经济的双重打击。 ?影响养老制度的选择。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含义和特征 一、劳动经济学的含义: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需求行为、供给行为、价格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对于“劳动”概念的把握: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是指劳动力,劳动是一种“准商品”。 ?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过程或活动。 2、理解时应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2)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经济学的层次及其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部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劳动经济学的特点: 1、研究问题集中于劳动就业相关领域,可同时满足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需求。 2、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这与一般商品作为最终产品需求不同。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 1、劳动力需求: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2、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量:

当前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及其经济学分析(下) (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需求不足 第二产业相对发达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表4是最近几年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状况。从该表可以看出,在GDP构成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在2001年以来都呈现略微下降的趋势,其中第一产业下降了2个多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近1个百分点,相反,第二产业比重则上升了3个多百分点,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更多地由第二产业所拉动。从2001年到2006年,,第一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增加了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则增加了5个多百分点,经济增长的“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 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下降,必然造成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乏力。表5是最近几年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状况。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1809万人,2006年增加到24614万人,3年间净增加2800多万人。虽然从数量上来看第三产业就业数量增加仍相当可观,但这些新增就业集中在低端服务性岗位上,主要表现为非单位就业的增加。 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作者计算了2003年以来第三产业中单位就业和非单位就业数量变化状况。具体来说,就是用《年鉴》中公布的第三产业就业总数减去城镇单位就业数量,得出的结果就是没有被统计为城镇单位就业的就业数量,作者这里把这部分就业归为“非正规”就业。从表5可以看出,在第三产业就业中,单位就业比重2003年以来不断下降,从2003

年的27%下降到2006年的25%,非单位就业或者说“非正规”就业比重却不断上升,从2003年的73%增加到2006年的75%(参见图1)。从新增就业来看,在2003至2006年第三产业新增就业中,非单位占92.2%,而单位就业仅仅占 7.8%。因此,第三产业就业增长主要体现为非正规就业岗位的增长。 第三产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但大学生主要就业于第三产业的正规就业部门和岗位。第三产业最近几年增长乏力不仅导致就业增长缓慢,同时新增就业更多地体现为“非正规”岗位的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因而带有我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征。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经济增长会更多地创造“生产性”岗位包括一些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岗位,而对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服务性”就业岗位拉动作用较弱。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就业恰好集中在“生产性”部门和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而大学生就业往往选择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性”部门,这样,“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都可以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中得到部分解释。 三、扩大就业:受雇与创业 在总量供求矛盾趋于缓解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一方面是有岗无人,另一方面则是有人无岗。从本质上来看,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就是有效劳动供给不足,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劳动供求之间的匹配度,扩大劳动的有效供给。

浅析劳动力资源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这种成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从生产要素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资源这一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的贡献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就应对措施在文中做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劳动力结构 Analyze the Influence on Labor Resource to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bstract】: Since reforming and opening-up, China's economy has maintained sustained, high-speed growth in the recently 30 years, which is owing to many factors. Through combining history and logic research, from the point of production factors, we analyzed labor force resources' contribution to the sustained and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Furthermore, we came up with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that China might face with in economy development as to labor resources, and propose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finally. Key words: Labor resources; Demographic dividend; Labor structure

2003年2月 第33卷 第1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rnal o f N o rthw est U niv e rsity (Social Scie nce) Feb.,2003V ol.33 No.1 收稿日期:2002-06-25 作者简介:王再文(1967-),男,山西曲沃人,山西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人力资本理论与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王再文 (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 摘 要:首先论证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揭示了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教育投资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3)01-0077-04 一、引 言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R .Harrod )和多马(E ·D ·Doma r )分别创立、被后人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为起点开始的。哈罗德-多马模型是资本决定论的代表和核心,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在于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越多,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进入20世纪50年代,人们针对资本决定论,尤其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存在问题的争论和批评,要求放宽哈罗德资本系数是常数这一条件和引入含技术进步因素的模型。以索洛提出的含技术进步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论开始占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导地位,使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然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技术进步的产生以及如何在经济增长模型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仍然困扰着经济学界。为此,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W.Schultz)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他以劳动力要素分析为中心,研究的主要内容在于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把人力资本作为外生变量,也没有建立定量模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理论的主流。这种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理论把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之 中,在经济增长模型中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卢卡斯(R ·Lucas),他将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运用更加微观的方法 把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和索洛(M ·So llow )的技术进步因素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由此得出的主要结论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需要外生力量(如人口增长)就能实现持续增长,增长的源泉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同时,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中,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应。人力资本增量与已有存量成正比关系,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要快于人力资本存量低的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带来一国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带来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 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的同时,关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西方学者对经济发展机制的研究和对国别之间经济增长率差别变化趋势的分析均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既是发达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具有普遍意义,二战后日本、德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点。日本经济的崛起依靠的是教育,日本当代著名科学史学家汤浅光朝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引进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不是很成功一事,曾有一段精辟论述:“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能像日本那样很好地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时代的挑战与人力资源发展的趋势 随着21世纪的日益临近,在世界范围内,社会经济形态甚至社会结构形态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即从工业经济和工业社会向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转变。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这一概念向人们表明了知识与信息的吸收、处理和应用在创造新的价值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时代。 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无疑是一种战略资源,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而在知识社会,战略性资源则为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认为,在新的社会中,关键的战略资源已转变为信息、知识和创造性。管理大师德鲁克断言: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 构成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的并不是人的数量,构成人力资本的核心是劳动者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念、知识存量、技能水平。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投资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发展,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发展的产物。正是如此,人力资源发展在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个组织而言,其所能够运用的资源主要有三种:物质资源,如土地、原料、与机器;财政资源,如金钱与融资信用;人力资源,包括组织内部成员与其所能运用的外在人力。一般对物质和财政资源的概念比较清楚,但对于人力资源的意义为何,则不甚了解。狭义而言,人本身就是资源、能源,人可以被运用于搬运物品,制造产品,作战等等。但人的作用并非仅仅如此,人的作用还在于能统合其他资源,结合三者的效益,使之脱离纯资源的地位,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但要

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的文献综述 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出现矛盾,社会劳动就业也出现一些新特点。一方面,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旺盛的劳动力需求;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开始显现。因此,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趋于结束。而如何处理好劳动力供求,解决我国一直存在的严重的就业问题,对我国经济增长、社会安定都多个方面都有着重大的作用。本文选取1990-2009年经济活动人口、就业人口数据,通过建立模型来进行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分析与预测来完成文献综述。 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预测 正文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文献综述 在西方,马克思是较早注重劳动力供求问题的经济学家,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论述,内容涉及到劳动力商品、工资、劳动分工、相对过剩人口等等,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核心。马克思不是单单分析劳动力供求问题,而是将劳动力供求问题纳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把它与剩余价值生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以及经济危机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就能从深层次把握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供求问题的实质,并对其长期变动和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凯恩斯的劳动力供求理论是一种总量的就业理论,较少分

析劳动力供求结构,而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失业。新古典综合学着重从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探讨增加就业的途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托宾与杜贝生的劳工市场技术结构分析理论、希克斯的劳工市场部门分析理论。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劳动力供求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结论:葛培波[2](2000)认为劳动力供求非均衡在于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劳动力供给量不断扩大,劳动力需求增速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和体制转轨使潜在的供求矛盾显形化。因此要缓解这种劳动力供求矛盾,就必须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劳动力供求差距和改革户籍制度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进入到21世纪后,劳动力供求发生了一个比较显著的变化,就是由以前劳动力供求的总量失衡过渡到结构性失衡,劳动力供给短缺在一些地区以及一些行业中表现的特别显著。针对这种短缺,朱忠文[3](2006)认为劳动力的短缺是新一代农民工价值观的转变,而由于企业工资增长缓慢以及部分的企业漠视农民工的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导致了农民工的流失。赵武、刘艳[4] (2005)从区位转移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区域和行业短缺的原因。 简新华、张建伟[5] (2005) 从制度角度入手,分析了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非持久特殊性现象,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扫清制约劳动力均衡的制度障碍。蔡昉[6] (2005)通过实证分析,根据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理,认为劳动力短缺是由于提前完成人口转变所引致的,一旦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源泉不能及时替代人口红利源泉的话,就会导致中国经济过早地失去比较优势。 王一飞、陶涛[8] (2009)从人口学与经济学的双重角度出发,定量的分析了我国未来几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他们首先从经济学角度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进行建模,分析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需求状况,然后运用人口学中的年龄推算法预测了2010-2014年的劳动力供求状况。从中得出结论:未来几年中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着供大于求的情况、解决劳动力失业问题的任务仍然紧迫。 二、方法介绍 对于建立时间序列模型的步骤一般分为单位根检验、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