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及发病机制
心源性脑栓塞
最常见,约50%以上。如心房纤颤、风湿 性心脏病、瓣膜疾病、病窦综合征、细菌 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脱垂、二尖瓣环状钙 化、心房黏液瘤、左室附壁血栓如心肌梗 死后左室壁动脉瘤、充血性心肌病及充血 性心力衰竭等。引起出血的原因主要是因 为“栓子迁移”,即血管内的栓子破碎并 向远端迁移,此时远端的血管由于已发生 缺血、坏死,在血压的作用下破裂出血或 渗血而形成出血性脑梗死。
■亚低温治疗
保护脑细胞,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3
血压管理
高血压是急性脑梗死的常见表现。
IST研究发现,在随机化之前收缩压>140 mmHg的患者 多达81.6%,平均收缩压为160 mmHg。
研究显示,基线收缩压为140~179 mmHg的患者发生不 良结局的频率最低。
14
血压管理
溶栓治疗,应将血压保持在180/100 mmHg以下,以 限制出血性脑梗死的风险。
■利尿性脱水剂
速尿(呋塞米)通过利尿作用,减轻脑水肿。速尿能抑制肾脏排泄庆大霉素、头孢菌素 和地高辛,在肾功能衰弱时,互相作用易发生。
11
治疗
◆用药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作用相对缓慢,但作用较持久,主要是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 减轻脑水肿,免疫抑制及抗休克作用。
■人血白蛋白
增加血液胶体渗透压,提高胶体渗透压,有利于液体保留在血管腔内。
4
病因及发病机制
抗凝和溶栓
抗凝治疗是被动地使机体增加肝素或类肝 素物质,以加强抗凝过程,阻止凝血或血 栓。溶栓是指溶解血栓内的纤维蛋白。常 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蛇毒类、t—PA 等。在治疗时这些药物可以干扰正常的凝 血机制导致脑出血。甚至全身出血。
◆其他:颞叶沟回疝形成过程中压迫大脑后动脉,引起颞叶下部出血性脑梗 死;静脉窦血栓引起散在的血管渗血;凝血因子缺乏等原因也容易导致出 血性脑梗死。
10
治疗
◆用药治疗
■渗透性利尿药 ① 20%甘露醇
不仅有脱水作用,还有较强自由基清除作用。副作用对肾功能有影响。大多数出血性脑梗 死为心源性栓塞,同时还应主要心功能情况。
② 甘油果糖
有高渗脱水药理作用,还能使甘油代谢生成的能量得到利用,进入脑代谢过程,使局部代 谢改善,而达到降低颅内压、消除水肿、增加脑血容量和脑好氧量,改善脑代谢作用。
早发型可能与栓子迁移有关。临床 症状:有神经系统症状突然加重, 持续不缓解,甚至出现意识障碍、 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 热等危险症状。
晚发型
时间:脑梗死8d后发生
晚发型的发生常与梗死区侧支循环的建 立有关。该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不明 显,甚至病情逐渐好转。
7
出血性脑梗死分型
轻型
发生在脑梗死 7~8d 后,部分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明显好转时发生,发 生出血后原有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不加重。
8
出血性脑梗死分型
出血性脑梗死(HI) ❖ HI-1型:沿梗死边缘的小点状出血的 ❖ HI-2型:梗死区内片状出血,无占位效应
脑实质出血(PH) ❖ PH-1型:有血肿形成,占位效应轻,小 于梗死面积的30%。 ❖ PH-2型:血肿超过梗死面积的30%,有 明显占位效应以及远离梗死区的出血。
根据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
(ECASS)的分类标准
9
治疗
◆治疗原则 轻型出血性脑梗死
重型出血性脑梗死 脑血肿大或破入脑室
以治疗脑梗死为主,脱 水降低颅内压,调节和 控制血压、血糖,清除 自由基,维持水与电解 质平衡,防治并发症。
按脑出血治疗,积极脱 水,降低颅内压,减轻 脑水肿,防止脑疝,调 整血压,防治并发等。
应尽早行血肿引流术、 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 压术。
中型 发病在脑梗死后4~7d,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 症状和体征不缓解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病情加重,可表现为头痛、头晕、 恶心、呕吐、肢体瘫痪加重,一般无意识障碍,预后较好。
重型
发病在脑梗死3d内,表现为原有脑梗死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突然加重, 有意识障碍、瞳孔改变、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等危险症状,重者可形 成脑疝而死亡。
出血性脑梗死中重度,标准降压目标≤140/90mmHg, 耐受情况下,降至≤130/80mmHg的理想水平。对老 年人(≥80岁),安全情况下收缩压∠150mmHg。轻 度按脑梗死血压控制。
15
感谢聆听!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钙通道阻滞药
尼莫地平 阻止过多的钙流入胞质和线粒体,减轻超载状态防止细胞死亡, 并可以减轻脑血管平滑肌痉挛,改善脑微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
12
治疗
■神经细胞保护剂及脑代谢复活剂
主要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药、自由基清除剂、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节 苷脂和脑代谢复活剂。如:脑蛋白水解物、胞磷胆碱、三磷腺苷、辅酶A、 吡拉西坦(脑复康)。
出血性脑梗死
概念
出血性脑梗死(HI)又称脑梗死后脑出血转
化(HT),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重 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继发性出血。 研究报道:出血性脑梗死发病率约占脑梗死的 43%。
颅脑CT显示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内出现散在或局 限性高密度影。近年来由于抗凝与溶栓治疗的 广泛应用.CT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关于出血 性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
5
临床表现
脑梗死患者在病情稳定或好转时,突然出现新的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能已发生出血性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有诊断价值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 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故脑梗死患者在病情恢复期及病情突然有改变时, 应做颅脑CT以明确诊断。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6
出血性脑梗死分型
早发型
时间:即脑梗死后3d内发生
3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面积脑梗死
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 梗死面积越大,出血性脑梗死发生的几率 越高。大面积脑梗死常伴有明显的脑水肿, 使周围血管受压、血液淤滞,水肿消退后, 水肿压迫损伤的血管重新灌注,因长时间 缺血、缺氧脑血管通透性增强,易发生渗 血及出血。在脑梗死几天后,毛细血管开 始增生活跃,容易与软脑膜血管的侧支循 环发生沟通,尚未成熟的皮质血管会出现 血液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