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浅谈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大好时机,一系列现象的出现证实了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正处于大改革与发展当中。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都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为基石,可是,这样快地改革与发展却让很多培养单位措手不及,导致这两年很多学校实属披荆斩棘。本文就通过对专业学位改革后一些现状和遇到的一些障碍的阐述,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关键字: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促进了专业学位教育由在职攻读培养模式向全日制培养模式改革。2009年,教育部决定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5万名。[1]等到了2012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占研究生总数的30%,力争到了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于学术型研究生相当。在国家这样的一个大政策下,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确实卓有成效,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

一、改革之路,方兴未艾

1、培养单位持续增加

随着专业学位尤其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国家全力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9所高校被授予培养权利。不仅如此,在2011年10月份,以北京城市学院为首的民办学院同样被授予专业硕士招生单位。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究生招生培养资格;以北京电子大学为首的52所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准试点招收专业硕士;同时,另有以中央警官司法学院为首的12所高校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即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可见,为了促进新模式的发展,教育部门已经加大力度扩大培养单位。

2、招生数量迅猛上升

除了一开始我们说教育部门从09年增加5万招收名额以外,在2011年的招生过程中,招生规模持续扩大,招生政策继续向专业学位教育倾斜。不仅要求高校将招生的增量计划用于专业硕士招生,甚至还要从学术硕士中抽出不少于5%的名额调至专业硕士。[2]到了2015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将占据研究生总数的大半壁江山。招生数量迅猛地上升,可见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可谓是“迫不及待”。

3、专业领域不断扩大

专业领域的扩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从专业类型来看,专业种类增多了。从09年开始决定2010年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以后,第二年,国务院委员会就通知新增包括金融、应用统计、税务、国际商务、城市规划等19种专业学位,同时要求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以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目前,专业硕士学位达到了39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不仅专业种类增多,而且从同一专业内部来看,专业规模也在扩大。以教育硕士为例,97年教育硕士招生和培养的领域仅有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2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到目前为止,教育硕士专业已包含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等6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3]

二、前途虽光明,道路仍坎坷

从我国整体的现实状况来看,教育部实施这一改革也不是无中生有,实则是应运而生。一方面是我国人才需求格局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对国际教育经验的借鉴与参考。我们不得不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方面改变了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不适合社会职业需求的现状,为社会特定领域培养兼具学术型与实践型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另一方面避免了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中不够正规、学术能力欠佳等特点。[4]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中国科学经济快速发展确有重要的意义。俗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这两年的发展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样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局面。

1、名额虽扩大,招生却“遇冷”

原本按照教育部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看来,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该和学术型硕士应属于同一层次、不同类别的培养方式。考生都需参加联考、毕业时也同样拿”两证”,在校期间也是脱产学习,并且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几乎都是两年。按道理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应该受考生们的青睐才对,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从这两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名额都出现空位,只能通过调剂来补缺空位。甚至有些高校就打算采取调剂措施,也不能完成招生指标。多数考生持观望态度。那当然,这里面确有一些原因,比如考生对专业硕士还不够了解更别说认可度;考生对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也或许,是高校本身对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就不够清晰……总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迅速扩大,招生却很不理想。

2、课程虽改革,实属“换汤不换药”

从91年我国开始开展专业学位教育时,对专业学位教育就有特殊的的对待,在课程设置上有做专门的安排,由于一直都是在职工攻读模式为主,所以,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作了很大的调整和很人性的设计。时间主要是周末和晚上,内容主要是以实践为主。从09年培养模式改革以后,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的时间相对来说更充足,也可以更好、更灵活地安排课程。的确,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内容确实比以前更丰富、时间也更长,把很大一部分理论学分

已经转移到实践学分上来。然而,这一设置却让很多学校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和学术硕士的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混在一起上课,被指“穿新鞋,走老路”。从这一点看来,很多学校对于新培养模式的准备还是不够充分的,或许是师资的匮乏、或许是设施的不完善、或许是制度的漏洞与空缺……但是,这样“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实在是违背了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初衷,降低了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价值。

3、双导师制,难落实处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改革和发展当中,与以往的在职攻读模式不同,面向应届毕业生招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既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要求,也对学术能力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在新培养模式下,导师对实践的指导也不同于对学术的引导和训练,需要有专门的老师给予辅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教育出台了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同时学校还要从实践单位寻找合适的专家联合指导学生实践。形成了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外导师为辅的指导模式。双导师制是好,使新培养模式更能贴近初衷,然而却难落实处。甚至在一些在读学生的眼里,双导师制,直接就是“不了了之”。一方面,学校的导师虽专业但大都是业内人士,他们有自己的工作,能否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学习,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另一方面,校外导师虽然有经验,但是不乏有很多学校是因为他们能够提供好一点的实习单位而聘其作导师,或许他们根本不适合做导师,所以很难明确选拔条件。从而也导致很多学校无法将双导师制落到实处。

4、面向应届招生,费用即是高校也是学生的心病

和以前不一样,老培养模式,主要面向有工作背景的考生招生,这部分群体有自己的收入。或者还有的是单位委托培养,这部分人更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经济问题,并且也不影响工作,所以他们大都很乐意继续攻读硕士专业学位。而如今,新培养模式主要是面向应届生招生。首先,这部分群体没有收入,同时,进校后很多关于费用的优惠政策都享受不了。尽管,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和学术型硕士教育收费差不多,但还是给很多考生留下了“时间短、收费高”的阴影。另外,由于专业硕士实行收费制度,迫使高校十分注意办学中的投入和产出的问题,导致专业教育成为一种产业性质浓厚的教育形式。[5]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无论从实践要求还是理论学习都需要追加很大的投入,这让很多学校显地很被动。所以,培养模式的改革,费用问题以不同的形式成为了学校和学生的心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