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文学主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郁达夫小说中的“疾病”文学主题

摘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郁达夫可谓是最频繁的触及“疾病”主题的一位作家。他的小说中,疾病一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要素,从早期的《沉沦》,到后来的《空虚》、《茫茫夜》、《迷羊》、《南迁》......疾病描写始终贯穿于其中,小说的主人公大多人体柔弱,经常患上一种乃至多种疾病,常年都在吃药、求医,造成心理上亦苦闷异常。在郁达夫的小说的疾病描写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疾病主要有四种,分别是:神经衰弱、肺结核、忧郁症、性行为障碍。这四种疾病,散布于郁达夫数十部小说作品中,构成了其小说中极具特色的“疾病”文学主题。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疾病

一、郁达夫小说中“疾病”主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生活经历

为何郁达夫先生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如此偏爱“疾病”主题呢?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则是作者对世界的产生的看法与观点。文学反映论肯定了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 同时强调了创作主体即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反映生活过程的能动作用。郁达夫小说中,出现如此之多关于疾病的描写,也是来源于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并不是杜撰出来的。郁达夫自幼身体便十分孱弱,早年留学日本期间,他便患上了神经衰弱。1916年3月,郁达夫因为严重的神经衰弱,以至于春假考试,7门仅考了3门便中途放弃。从此,神经衰弱就伴其左右,乃至1936年郁达夫到厦门任职,在他的日记中,仍然表露了对其神经衰弱症的忧虑。同样是在日本留学期间,他还患上了肺结核,他在他的自传《海上》中写道:“这半年中的苦学,我在身体上,虽则种下了致命的呼吸器的病根,但在智识上,却比在中国所受的十余年的教育,还有一程的进境。”这半年,即指1913年9月到日本后的半年,“呼

吸器的病根”大概指的就是“肺痨”。1923年,郁达夫正式被确诊患上了肺结核,此后,曾两次因为病重而回杭州养病,并在此期间创作了《蜃楼》、《迟桂花》等着作品。从郁达夫的生平经历不难看出,其一生中多数时间都在与疾病打交道,而疾病心理学家认为,长期的疾病会在患者的心理打上深深的烙印,并直接影响患者的感受体验和思维方式。这就造成了郁达夫在创作时,会被长期与病魔抗争需要倾诉的心理所左右,从而将精神上的压抑以文本的形式宣泄出来。这就说明郁达夫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疾病”主题的偏爱,一个原因是因为自我真切的生命体验在引导着他频繁的触及疾病叙事。

(二)、“五四”特定的历史背景

除此之外,“疾病”主题屡屡出现在其小说中,与当时郁达夫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郁达夫在小说中屡屡触及到疾病描写,其实是在揭示一种“时代病”。“五四”是一个宣扬“民主”与“科学”,提倡个性解放的一个时代。而在此之前以儒学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其思想要害是礼教,礼的核心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形成了一个以家庭——国家为基点的伦理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桎梏了人的个性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这样与“五四”所宣扬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思想体系,在五四运动的汹涌大潮中,被知识分子视为打倒的对象,他们怀着浪漫主义的冲动,去歌颂爱情,发扬自我,庆祝再生,建筑思想中的空中楼阁。但是,他们大多与群众斗争脱节。当五四运动的高潮过去,黑暗势力更加猖獗,个性解放的理想既没有实现,又找不到反抗的有力武器和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就成为一种普遍的时代病。郁达夫敢于揭示这些病态正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社会本身制造出来的悲剧。较典型的代表就是《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本是一个“同别的同学不同”、心思太活”的学生,只因为他追求了自由和个性解放,才和“专治弊风”发生冲突,结果为黑暗社会所不容,酿成了“忧郁症”。主人公的境遇,不仅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也是当时郁达夫正面临的难题。

自身对疾病的真切体验,是促使郁达夫较为频繁的在小说中涉及“疾病”主题的内因,而“五四”特定的历史背景,则是外在驱动力,推动了“疾病”主题成为其小说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郁达夫小说中疾病的多重意蕴

(一)、对社会失序的隐喻

1、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郁达夫小说中的关于疾病的描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一方面,疾病叙事是弱者自我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人们的情感关注,从而在这样的关注和宣泄中获得一些心理补偿;另一方面众所周知,由于部分当代文学作家拿起笔来描绘千疮百孔的社会和病态的人生时,实际是在反思中国社会历史的悲剧本质,文本中缤纷繁复的意象系统也都服务于这一总主题。因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诸多疾病意象,就不单纯具有生理学、病理学层面上的意义,而具备更加深广的社会、文化、道德等多方面的阐释意义。

郁达夫生存的年代,中国历经了无数的内忧外患:义和团运动(1900—1901)、辛亥革命(1911)、军阀混战(1912—1928)、九一八事变(1931)、国共斗争、八年抗战(1937—1945),整个社会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这其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的统治,但政权很快地落到了袁世凯手里,进一步形成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封建整体与礼教的崩溃,摧毁了原有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倡“民主”与“科学”,然后却尚未形成和构建新的价值体系,致使这一特定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时期人心浮浪,无所归依.。人们在心力交瘁的探寻与挣扎中希望又失望,冷漠、孤僻、偏激、疯狂的心理在全社会滋生,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病态,亡国灭种的危机直接演变成了全社会的危机,而这种社会的危机,直接导致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他们痛切的感受到了时代的困难,并将这种感受大量宣泄在创作中。

郁达夫作为一个作家,自然也在痛斥着社会的黑暗带给人们的不幸。五四时期,中国出现了早起的资本家,他们背后有军阀政权为其“撑腰”,手中又握有大量财富,然而这并不能满足其贪婪之心,资本家的本性驱使着他们通过雇佣工人并强迫加班加点、卖命工作,从而来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将更多的社会财富聚集到自己手中,以此来满足自己花天酒地、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反观工人和知识分子,他们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事实上并不想为资本家卖命,只想找一点工作养家糊口,然而现实是在黑暗社会中始终找不到工作,他们只能苦苦挣扎在饥饿线上,他们只能无力的忍受剥削阶级的存在,被动的接受剥削。现实社会的残酷现状,揭露了剥削阶级对于劳动人民的压榨,也表现了知识分子失业的苦闷

郁达夫曾在《给文学青年公开状》中对于社会现状作了大胆的披露,指出到处都是穷极无路的失业群,即使是站在十字街头,穿着长袍马褂的人,尽管名片上写了一大堆什么学士和什么博士,但如果你要问一问他们的职业,恐怕都要红红脸说:“兄弟是在这里找事的。”“公开状”中又指出:“大学毕业坐汽车、吸大烟的人原是有的,然而他们都是为新上台的大老经受减价卖职的人,都是大刀枪在后面原著的人,都是有几个什么长在他们兄弟身上的人,再粗一点说,他们至少也都是爬在乌龟钻狗洞的人。

一面人民的受难,成群成群的失业,一面是少数人依靠军阀的专权,坐汽车、吸大烟,尽情地享乐,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的腐败情景,不能不激起作者对于祖国民运的担忧。然后作为没有任何政治和社会地位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切,却又无力改变,只能通过文学作品塑造出患病的主人公,来抨击社会的失序和资本家的压榨对人民的压榨,来再现病态社会让身在社会底层的人民背上了难以喘息的生活压力。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着深切同情的知识分子。“我”生活无着,情感抑郁,但当遇到善良、无助的陈二妹时,面对着与自己有着同样境遇的下层女工,听闻她的不幸后,其内心深处却激荡着愤世嫉俗之情。显然与陈二妹有类似经历的不止“我”一个人,整个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深陷苦难之中,但又有谁能拯救他们呢?郁达夫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个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