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有别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知识出版社社长的张宏喜说: 在对外传播中,“宣传” 这 “他者” 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一方面, “有别” 是客观存
个词不好,赵启正用的 “说明” 很好。唐家璇任外长 时, 在的,是跨文化传播中要千方百计地去跨越之物; 另一方
在全国外宣工作会议上曾提出八个字 : “突出 ‘外’ 字, 淡化 ‘宣’ 字。”② 如此等等。这些都表明,传统的外对宣
论的引入,带动了对外宣传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报道策略 波教授引用了 国 外 学 者 丁 允 珠 提 出 的 “面 子 协 商” 理 论
的研究。“以我为主” 的外宣原则开始向以受众为主的理念 ( Face - Negotiton Theory) 加以说明。“群体间交往是一个社
移位。四是信息科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 会性的互动过程,群体间话语偏见所呈现的消极意义和积
来稿摘登 郭光华: “内外有别”: 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
“内外有别”: 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
郭光华
一、“内外有别” 原则受到的挑战
度考虑跨文化新闻传播,只有充分考虑他者的新闻传播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无论从外部环境 是具有跨文化伦理意味的。如果我们的转换不是从自我出
到内在要求,还是从理念到实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粗 发,而是从他者出发,那我们就可能放松文化二元对立的
正是这些变化,引起了学界与业界对 “内外有别” 外 维护自我形象和寻求他者认同必须在关系中进行”, “这就
宣原则的重新思考与评估。有学者就认为,“内外有别” 的 意味着在解决跨文化沟通冲突时,所有参与者不仅要了解
原则在历史上为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起过积极作用,但是, 自身的文化,而且要表现出愿意接受其他文化差异”,“要想
面,“有别” 又是必需的,认识到了内外之别,不仅能很好 地认识他者,同时也能清醒地认识自我。知已知彼,方可
传思维模式需要作与时俱进地升级更新。不妨说, “对外宣 沟通。可以说, “有 别” 既 意 味 着 对 立,也 意 味 着 “协
传” 范式正在向 “跨文化传播” 范式转移。因此,我们必 商”。以往我们对 “内外有别” 的认识,主要是从差异造成
传内容上主动向西方媒体大尺度的开放。二是经济的腾飞, 象。对外宣传重视的是国家形象的正面传播,这一点上,
国力的增强,大大提高了对外宣传的自信心。不仅选题时 跨文化传播的目标是与之一致的。不同的是,前者是 “以
不惧负面内容,而且能自如驾驭这些题材。三是传播学理 我为主” 的单方面行为,后者则是一个互动协商过程。单
已经考虑到西方受众对 “宣传” 一词的负面态度,对外尽 能理解wenku.baidu.com一原则的学理意义。
量避免用 “宣传” 一 词引起误解。如中宣部领导曾要 求,
今后的对外出版物中, “宣传” 一词将译为 Publicity。曾任
二、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 “内外有别”
中国驻坦桑尼亚大使、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现任世
在跨文化传播视阈下, “内外有别” 意味着 “我” 与
生态,网络平台逐步成为最重要的国际舆论阵地。可以说, 极意义不是由语言和话语界定的,而是在维护自我形象和
网络系统强制性地使信息封闭状态变为信息公开,传播内 寻求他者认同的过程中生产的,或者说是在群体间的 ‘面
容如再作 “内外有别” 的区分就变得十分困难了。
子协商’ 中流动的。这就是说,面子总是在关系中构建的,
须在 “跨文化传播” 的范式下去重新认识 “内外有别” 的 的 “对立” 方面入手,对于差异需要的 “协商” 则重视不
内涵。由对外宣传向跨文化传播的范式转移,有两个根本 够。跨文化传播视阈下的 “内外有别”,我认为至少应包括
之点是需要更新的:
三种境界:
一是消除对立,要学会对他者文化的尊重。单波教授
第一,承认差异的存在,同时还要容忍差异可能产生
“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内外环 进入他者的面子协商,只有去弄懂他者的面子,也就是说,
境发生的变化给这一原则带来了挑战”, “我国的对外宣传 要想在西方新闻话语里构建自我形象,还必须懂得西方式
与传播如果再按 ‘内外有别’ 的原则来传播信息,将受众 的面子协商方式”。④
按地区、种族、文化等做以区分,并发送不同的内容,已 显得不合时宜”。①
有学者曾提出西方记者 “妖魔化中国” 的见解。这一 见解今天依然还很有市场。但西方记者对此却感到很是委 屈,他认为他们同样批评他们的总统。尼克松的 “水门事 件”、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就是美国媒体揭露的,是不 是同样在 “妖魔化” 他们的国家元首? 再如 2012 年的伦敦 奥运会,赛前和开赛后,英国媒体对自己政府的批评也是 丝毫不给面子: 大肆嘲讽伦敦奥组委的官僚化和无能,从 组织到安保等多方面极尽能事进行负面报道。可见人家习 惯的就是这种新闻观。这种差异的存在,我们能消除得了 吗? 我们能做的是,与差异同行,学会对差异的容忍甚至 是适应。
指出: “从以自我文化为中心来俯视他者转向从他者的角 的误读。虽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146
现代传播 2013 年第 1 期 ( 总第 198 期)
郭光华: “内外有别”: 从对外宣传到跨文化传播 来稿摘登
中西新闻观的差异,这应该是最大的内外之别了。我 们强调 “以正面报道为主”。不管是对内报道还是对外宣 传,都有这一要求,但这一观念与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存在 很大的差别。西方人认为 “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坏消息 就是好新闻”。一些研究表明: 对于西方受众而言,负面内 容的新闻报道似乎比正面内容的新闻报道更有吸引力。美 国公共广播公司 ( PBS) 以正面内容的新闻报道为主,是一 个非商业性的广播电视公司,有很多重要新闻及高质量的 教育节目。但是作为非主流媒体,其受众还不 到 全 国 的 5% 。实际上,美国媒体也报道了一些有关中国改革开放的 正面新闻,只可惜这些报道在公众中引起的共鸣远不及那 些耸人听闻荒诞不经的负面报道。⑤
略地说,这一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政治的 开明,带来了信息的公开化。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不断刷
内在紧张关系,从各种角度观察文化,并在相互合作、保 证相互的义务基础上获得各自的权利 ( right) 。”③
新政治的开明度,对外宣传也日益显示出开放姿态,在宣
二是要学会协商,在与他者的 “协商” 中构建自身形
由对外宣传向跨文化传播范式转移,不是简单的概念 转换,而是传播观念的深刻变革。以此来打量 “内外有别”
我们认为, “内外有别” 的原则并没有过时。问题在 的观点,我们同样可以获得一个新的认识。或者说,只有
于,我们的 “对外宣传” 理念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国 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来理解 “内外有别” 原则,我们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