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我们的语文课上,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积极地讨论,自信地表达,使学生在主动投入的状态下学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1、多种形式,引导朗读,体现学生主体。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领会作者感情的主要手段之一。朗读的方式比较多样,教学中老师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如自读、放声读,老师范读,学生范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男、女生比读,对话朗读,比较朗读等,改变单一的个别读、齐读的方式,丰富朗读形式,增强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无论采用哪些朗读形式,都要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朗读,以读为本,以读代讲,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2、合作学习,讨论探究,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培
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探究思考题的科学设计,既要体现前后连贯原则,又要保持难度相对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讨论探究的时候,教师也不能成为教学双边活动的旁观者,教师应该在小组之间进行点拨与启发,同时兼顾对小组中后进生的帮助,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深入开展。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笔者按照循序渐进和重点突出的原则,紧扣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这样一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究题:“(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课文用了什么写法?(2)济南的山有什么特点?文章运用什么写法和修辞手法来描写济南的山?(3)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4)本文的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笔者以这样一组贯穿全文、突出重点、紧扣关键,并且逐层深入的问题为提纲,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刺激了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3、说话训练,表达感悟,体现学生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口头语言表达在语文课中的重要性。我们的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知识含量大,有丰富的口语训练内容。因此,阅读教学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
重要场所,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精心设计一些说话训练,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理想》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盛赞了理想的意义:“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仿照这些比喻句,以“爱心”、“书籍”等为开头,让学生仿句式说话。再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在分析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亲之间的故事,要求说出自己怎样在父亲的关怀、支持、鼓励、鞭策下成长,叙述好自己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等。类似的说话训练还有很多,这些说话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有助于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充分体现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4、课前预习,课上展示,体现学生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预习任务完成的好不好会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预习不充分,甚至没有预习,学生上课临时发挥,难免会断章取义,讨论时也会离题万里。因此,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我都会让学生充分预习。预习首先要解决字词问题,然后要初步理解课文,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
题,以待课上讨论解决。预习后课上要展示预习成果,自己智慧的结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会有成就感,基于预习之后的讨论,学生有底气,有针对性,更容易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准备的课堂讨论,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主体作用会更好的发挥出来。
5、课后延伸与拓展,体现学生主体。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更应该注重课内外的延伸与拓展,让学生的聪慧与灵感在课余天地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例如,学习完《〈孟子〉两章》后,为更好地开拓学生思路,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试另举一两个古今事例,或结合本人的亲身体验,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②有人说:“逆境能成才”,“顺境也能成才”,请你举例谈谈对此说法的看法。又或者,学完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阅读孟子的其他文言文,在阅读的同时,尝试背诵一些篇幅较短的文言文,还可去收集孟子的有关资料,了解孟子这个人。不管怎样,学完一篇课文,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教师应努力通过一些拓展训练和延伸阅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好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