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词”研究综述(研究生论文完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合词研究综述
摘要:在汉语中,有一种集词法与句法于一体的特殊语言现象,其内部语素可
离可合,汉语语法界传统的叫法称之为离合词。
随着汉语词汇的发展,这一类词的数量日渐增多,越来越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离合词”这一看似简单的语言现象自上个世纪中期受到学界关注以来,一直存有争议,难以定论。
九十年代以后,离合词的研究更加受到重视,且研究不断深入,成果颇丰。
本文就是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所作的综述。
离合词的研究在现代汉语语法学界引起极大关注,并且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离合词的研究现状和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及对有关教学的相关对策进行探讨,对离合词这一现象进行了一下梳理。
关键词:离合词;界定;综述;偏误研究;对外汉语
离合词这种特殊的语法现象早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就被关注了。
陆志韦首先提出“离合词”的概念,其先后有不少学者对离合词进行了多维的探讨。
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0 年代初~80 年代;第二阶段80 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离合词的性质的研究;第二阶段主要是由于外国留学生的大量涌入,离合词的偏误现象不断出现,所以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至此语言学界对离合词开始了多角度探讨。
一、离合词的研究现状
(一)离合词的性质与界定
1.离合词的性质
离合词是词,是词组(短语)还是词和词组的中间状态,一直以来都是语法学界争论的焦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1)词说
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是词或接近词。
林汉达(动词连写问题,1953)认为:“凡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成为结合动词。
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
”如“唱歌”,“歌”只是补足唱的意义等,这里的结合动词即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相近的有刘泽先(用连写来规定词儿.1953),文炼(词的范围、形态和功能.1954)、彭楚南(两种词和三个连写标准.1954)、范晓(怎样区别词同短语.1982)、李清华论(离合词的特点和用法.1983)、赵金铭(能扩展的“动+名”格式的讨论.1984)等。
(2)短语说
此种说法认为离合词不是词,应该是词组(短语)或者倾向于词组(短语)如王力认为:“凡是两个字中间还可以插得进别的字者,就是仂语,否则只是一个单词。
如‘老人’是仂语,因为它是‘老的人’的意思;‘老虎’是单词,因为它不是‘老的虎’的意思。
‘说话’和‘走路’都是仂语,因为可以有‘说大话’和‘走小路’等说法;甚至‘打仗’、‘睡觉’、‘害病’之类也可以认为仂语,因为可以有‘打了一仗’、‘睡了一觉’、‘害了一场大病’等说法。
‘挖苦’却只是单词,因为咱们只能说‘挖苦他’,不能说不能说‘挖他的苦’。
”他以AB 能
否分离作为区分标准,将“打仗、睡觉、害病”之类的词划分为“仂语”(这里的仂语即短语)。
与此观点接近的有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史有为(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198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1996)等。
(3)合则词离则短语说
离合词是指合为词,离则为短语的语素组合,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1957)认为一些“能扩展的结构”,“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
已经扩展了,其实不能不分写……变成两个词了……这样的动宾格的词是离合词。
”也就是说,“吃饭”连写作为单独的一个词成立,但当扩展成“吃你的饭”是短语,这一类词,这一类含有动宾语素的词称为离合词。
与此观点接近的有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等。
(4)中间状态说
范晓在《怎样区别现代汉语的词同短语》一文中认为离合词属于词和短语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的组合,这种中间状态的组合是一种特殊的词“类短语词”,意思是说,离合词无论“合”还是“离”,都不只属于词或者短语任一种形式,而是一种介于两者之中的词语组合与此观点。
如“我洗澡了”中,“洗澡”是一个词,作谓语,而不是“洗”作谓语;分离扩展时是两个词构成的词组,如“我洗了个热水澡”,“洗”是谓语,“澡”是宾语,是两个语法成分。
朱德熙从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的角度来分析离合词的性质。
他认为如“吃亏”一
类的词是述宾式复合词而不是述宾结构,“可是述宾式复合动词跟其它类型的复合词不一样,往往可以扩展……扩展以前是复合词,扩展以后就成了组合式述宾结构”。
持相似观点的有张明理(论短语动词.1982)、史有为(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语法研究和探索.1983)、吕文华(短语词的划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1999)、梁驰华(离合词的价值及处理方式—兼评词类研究的方法.2000)、周上之(离合词是不是词.2001)等。
2、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界定
离合词的界定与离合词的性质紧密相关,正因为对离合词的性质存在不一致的说法,使得离合词的界定标准也不一。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提出离合词这种组合是“只有单一的意义,难以把这个意义分割开来交给这个组合的成分”。
赵淑华,张宝林(离合词的确定及对性质的再认识.1996)提出了四种较为具体的标准:(1)用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2)搭配严格受限,即一个动词成分只能与一个名词性成分组合或一个名词性成分只能与一个动词性成分组合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3)非动宾式而用动宾
式的动名组合是离合词;(4)可以扩展又兼属名词或形容词的是离合词。
就离合词的界定提出过标准的还有赵金铭、齐沪扬等
离合词是指结构比较松散、可以拆开使用的词。
构成词的语素结合在一起时是词,拆开使用、插入别的语言成分时便是短语。
这类词主要是具有可分离性的动宾式合成词。
形式上,离合词是以双音节语素构成的、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可离亦可合的一类词;意义上,离合词是非字面意义简单加合的、与社会、文化、风俗、制度紧密联系的、口语色彩极浓的一类词。
现代汉语离合词分为典型离合词和非典型离合词,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离合词。
典型离合词是指形式与意义兼备的一类词。
如“吹牛”“洗脑”等等它们不仅在形式上由双音节语素构成、以动宾结构为基础、可分离为“吹了一个牛”“这个牛,你可别吹大了”“洗了脑”等形式;在意义上,是以语素意义为基础引申而
来的意义,与社会、文化、风俗、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口语方言色彩浓厚。
如“吹牛”指说大话。
典型离合词是离合词的主体,它介于词组词化为词的中间阶段
非典型离合词指形式或意义兼备其一的词,它包括两类:一类是形式上符合其典型离合词的标准,但意义接近于字面义,词义相对透明。
这类词更接近于词组。
如:洗澡,帮忙,鞠躬,离婚等。
一类是意义上符合其典型离合词的标准,但形式上几乎不“离”更已经接近于复合词。
如:洗钱。
以下图为例阴影部分代表典型离合词,第二个整圈代表广义离合词,在第二个整圈体中,阴影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就是非典型离合词部分,左非阴影代表接近于词组的离合词,如:洗澡,照相等;右非阴影代表接近于复合词的离合词,如:洗钱。
典型离合词离合词与非典型离合词一起构成广义离合词
(二)离合词的类型
1.按离合词内语素能否独立成词分类
段业辉(1994)根据离合词内语素能否独立成词把动宾型离合词划分出儿个小类。
赵淑华、张宝林(1996)用组合成分中是否含有粘着语素来鉴定离合词。
此外,王素梅(1996)对动宾型离合词的分类也是从离合词的这一特点入手的。
其它一些研究成果对这一因素也都十分重视。
朱德熙(1982)按其成词、构词的能力将语素分为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两类。
离合词按其前后语素类型的结构顺序,一般可以分为四类(1)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如“帮忙、丢脸”;(2)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如“打仗、见面、造孽”;(3)不自由语素+自由语素,如“碍事、着急”;(4)不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如“鞠躬、怀疑、结婚、检讨、负责、释义、宣誓、贷款”。
2.按离合词的结构类型分类
关于离合词的结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一般语法学家认为只有动宾型,段业辉(1994)把离合词分为动宾型、联合型、偏正型。
王素梅(1999)认为有四种结构类型:动宾型、动补型、主谓型、联合型。
谢耀基(2001)也认同王素梅的观点。
刘顺(1999)认为有三种类型: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
齐沪扬(2000)认为“所谓的离合词,是述宾关系而非述补关系,是动词性的而非其他功能的,是双音节的而非多音节的”。
现代汉语离合词是以动宾结构为主体的。
据统计,由于动宾结构强大的影响,非动宾结构也有被动宾结构类化的趋势。
动宾结构为现代汉语离合词的主体形式。
离合词的分类主要是按照结构关系分类。
按其扩展前的语素结构关系分,主要有动宾、动补、主谓、联合、偏正五种。
其中动宾式、主谓式在扩展前结构关系不变。
动补式、联合式的一部分可以按原结构关系扩展,如“摆平、出来”扩
展为“摆不平、出的来”,“模样、慈悲”扩展为“有模有样、大慈大悲”;一部分则用如动宾式,如联合式复合词“游泳、出嫁”扩展为“游过泳、出了嫁”。
非动宾式复合词在类推为动宾结构的过程中,其类推程度不一,如“游泳、洗澡、鞠躬、睡觉”等的程度高,而“落后、提醒、出嫁、彻底”等的程度低,故前者成为公认的动宾式离合词,后者则还在过渡中。
因此,按离合词的结构扩展方式即其扩展后的结构类型分,则有动宾、动补、主谓、联合。
其中又以动宾、动补为主。
主谓式离合词和联合式离合词为数较少,仅有“手巧、面善、心虚、胆怯”和“拘束、慈悲、血汗、贫困、模样”等几个,而动宾式离合词的数量最多。
其他非动宾结构的也都可能扩展为动宾结构,从而类推为动宾式离合词。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为一个特殊的语法点,要让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离合词的用法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常常能够凭借自己的语感灵活自由地运用离合词,但是留学生没有或很少有汉语语感,离合词的“离”“合”正是他们学习的难点。
(一)离合词的教学及偏误分析研究
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1999)提出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中应增加离合词教学内容。
她指出:“外国学生辨别不了哪些是离合词,哪些词只是述宾式双音节词,因此经常出现错误。
离合词应作为难点纳入教学。
”杨庆蕙也说:“这些特殊组合的离合差异是学生难以掌握的,也是老师难以在课堂上逐一进行分析说明的。
”于是从实际出发,为留学生和广大汉语教师编写了第一本离合词词典—《现代汉语“离合词”用法词典》,这部《词典》相当于给学生配备了一位无声的老师—工具仔,对离合词的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离合词应用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赵淑华、张宝林(1996)从《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分析出355 个离合词,进行了准确定量的分析,同时归纳出了离合词的五条标准,认定离合词的性质是“一种可以临时改变其形态的、有一定特殊性的词”
饶勤《离合词的结构特点和语用分析—兼论中高级对外汉语离合词的教学》(1997)从语法和语用的角度探索,通过对中高级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进一步说明了离合词的扩展方式、语法特点、语用三方面,把现代汉语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其中对离合词与其他词语的组合能力的分析以及对离合词的语用分析是对离合词的一点新认识。
沙吾丽·库尔班别克的《浅谈离合词教学》(2002)从具体语言事实入手,将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研究离合词的教学方法。
周上之在《汉语离合词研究》(2006)中提出的“离合词循环递进复式教学法”,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比较适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离合词教学。
这个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离合词的教学一分为二,“离”先以“合”的形式出现,完成词汇教学的内容,然后再以“离”的形式出现,结合各个语法项目逐级反复展开对其扩展形式的教学方式。
(二)针对留学生偏误,优化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态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采取何种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到留学生学习效果的。
如果对外汉语教师们在教授离合词的时候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自会事半功倍。
怎样根据离合词的本身规律和第二外语习得规律来
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一直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难以掌握而又必须掌握的就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相信也会对理论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纠正学生使用离合词出现偏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并不需要纠正每个句子,我们可以先告诉他们离合词的特点、用法。
教师可以先举几个标准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自己造句。
在正确与偏误句子的对比中体会到差别。
对学生的偏误要采取有选择的纠正的态度。
首先要看偏误的积极意义,不应像对比分析那样认为偏误是由于学生无法控制母语习惯的顽强表现,并把偏误看作是学生在学习上的失败表现,是坏事;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把偏误看作是学生尝试过程的反映。
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语言交际,让学生知道“不要因怕犯偏误而不敢大胆的运用”。
另一方面,强调偏误的不可避免性和它对认识习得过程的意义,强调实事求是地评价偏误对交际的影响,我们并不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偏误可以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恰恰相反,教师应采取良好的方法进行耐心地指导,帮助学生改正偏误。
三、结束语
语言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统一体。
现代汉语离合词就是这一连续性统一体的最好体现。
它是介于词组和词之间的一个阶段,是词组词汇化不充分的产物,是渐进的、连续的,存在着新形式的产生,新旧形式共存,旧形式被取代或恢复的演变过程。
离合词的存在,是有其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基本原因,它是汉语本身发展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由于汉语新词的不断创造,词汇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离合词这一现象是会长期地存在下去的。
对于这一语言现象,无论是对本体研究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当顺应语言表达的需要,及时描写和分析,不断总结其规律,不要排斥一些新的看法和观点,做好正确的导向。
参考文献
[1] 陈光磊. 汉语词法论.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2版)
[2] 丁声树等.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3] 高更生. 汉语语法研究.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4] 国家汉办教学处.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陆志韦. 汉语的构词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 赵元任. 汉语口语语法(中文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7] 赵金铭. 能扩展的“动十名”格式的讨论.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02)
[8] 赵淑华、张宝林. 离合词的确定及对其性质的再认识. 词类问题考察.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9] 钟锓. 谈怎样分别词和语. 中国语文,1954,(12)
[10] 吕叔湘.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 朱德熙. 语法讲义.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2] 史有为. 划分词的普遍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语法研究和探索. 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83
[13] 范晓.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14] 冯禹. 高年级教材中的语体问题. 对外汉语书面语教学与研究的最新发展.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005
[15] 李炳生. 词汇教学中应注意的一类词——离合词. 语言与翻译,1996(03)
[16] 关执印. 偏误分析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11)
[17] 力量、晁瑞. 离合词形成的历史及成因分析. 河北学刊,2007(05)
[18] 赵美淑. 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山东大学,2005
[19] 刘红妮. 从“生X 的气”看离合词离析格式的演化过程. 莆田学院学报,2008(01)
[20] 李宗江. 去词汇化:“结婚”和“洗澡”由词返语. 语言研究,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