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历代至今,每每提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论,人人都会想到王维。
这一评论出自大文豪苏东坡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它是指在王维的诗画作品里,诗中有画的境象,画中有诗的意味,诗与画皆达到了情景交融。
这一名扬千古的论述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征的最高概括。
如我们高中古文课上,老师是以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为例向我们阐释何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从第一句中读者便可于脑海中形成一幅雨后秋山图,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第二句更是以“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烘托出山中的幽谧之境,在第三句中又描述了洗衣归来的浣女在竹林间嬉笑玩闹,出航打渔的扁舟划破层层莲叶的场面,为这幅清幽静谧的图景增添动态感。
王维在《偶然作六首》中有这么一句对自己的看法,“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这句话的意思是王维认为自己成为一名诗人是错误了,他其实更应该当一名画师。
在此不难看出这是王维的谦辞,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是以唐代著名诗人的身份闻名,然后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才得知他“杰出山水画家”的另一重身份,这说明他在诗歌的艺术成就上还是远远高于绘画的。
有古书可考,《旧唐书·王维传》云:“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诗,书画特臻其妙……”
王维诗歌的意境,更加突出地体现在绘画式的构图美上。
他的边塞诗《使至塞上》里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中国画论》中提到:“天地万物,一横一竖”,线条是平面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元素,竖直的线条和圆的线条形成对比,大漠的地平线以下是平面,孤烟是直线,黄河的横线,落日的圆弧,强化的线条感造成鲜明的视觉想象,使整首诗富有强烈的画面感。
王维还有很多诗句易于入画,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等等,可谓数不胜数。
正是因为他既能写得一手好诗,又拥有绘画方面的天赋,所以才能将诗歌创作和绘画融会贯通,无论是其诗或其画,都创造了淡泊悠远的意境,令读者品味到诗中的景致。
然而,“诗中有画,不独摩诘也。
浩然情境悠然,尤能写生,其便娟之姿,逸宕之气,似欲超王而止,然终不能出王范围内者,王厚于孟故也。
”这是清代文人贺贻孙说的一段话,从诗歌的艺术表达效果上陈述了他的观点,不仅仅是王维的诗句才会营造出“诗中有画”的感觉,实际上,大多数好诗写景都会给人以一种充满联想的画面感。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画原本相通,相同之处在于追求意境。
诗与画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以创造意境为目的。
因此“诗中有画”是一个普遍的艺术规律。
就拿最早论及诗画关系的苏轼来说,他的很多诗歌也同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意境。
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庐山那种横岭侧峰、参差交错的景象,反映了观看方位的不同会造成景象的不同这一道理,在画面上给人一种高地远近之感,同时也符合了中国绘画美学中要运用散点透视这一原则。
另外,诗歌中色彩的对比应用也能渲染出强烈的画面感。
诗鬼李贺在用色上十分大胆,他的诗歌呈现出奇诡非凡的色彩之美。
陆游谓李贺诗:“如百家锦衲,五色眩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
”以众人皆知的《雁门太守行》为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辗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设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前两句里:先以“黑云”一词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忽然一道来自太阳的金光从云层的缝隙中落下直射战士们的铠甲,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将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场面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