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7.2006

trehalose-6-phosphontessynthase(TPS1)genefromSac-charomycescerevisiae[J].MolCells,2000,10(3):263-268[16]AjayK.Garg,JukonKim,ThomasG,etal.Trehaloseac-

cumulationinriceplantsconfershightolerancelevelstodifferentabioticstresses[J].ProcNallAcadSci,2002,99(25):15898-15903

[17]张树珍,郑学勤.基因枪介导甘蔗遗传转化研究初报[J].

热带作物学报,2001,22(1):35-41

[18]王自章,张树珍,杨本鹏,等.甘蔗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海

藻糖合酶基因获得抗渗透胁迫能力增强植株[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2):140-146

[19]赵恢武,陈杨坚,胡莺雷,等.干早诱导性启动子驱动的海

藻糖-6-磷酸合酶基因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烟草的耐早性[J].植物学报,2000,42(6):616-619

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EC.4.3.1.5)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和少数微生物中,催化L-苯丙氨酸(L-phenylalanine,L-Phe)脱氨生成肉桂酸和氨,是植物体内次生代谢的关键酶和限

速酶。在植物形成次生物质如木质素、植保素等中起重要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抵御病虫害、防紫外辐射及构成植物支撑系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自Koukol首次从绿色植物中发现并分离纯化出

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研究进展

贺立红1,2,张进标3*,宾金华3

(1.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225;2.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州

510642;3.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摘要:对苯丙氨酸解氨酶的分布、基本特性、分子结构、各种因子对其活性的影响和生理功能方面作了简要的概述,旨在为该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苯丙氨酸解氨酶;分子结构;生理作用中图分类号:TS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989(2006)07-0031-04

Researchprogressof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

HELi-hong1,2,ZHANGJin-biao3*,BINJin-hua3

(1.CollegeofLifeScience,Zhongkai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Technology,Guangzhou510225;2.CollegeofHorticulture,South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42;

3.CollegeofLifeScience,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

Abstract:Thisarticlereviewsthedistribution,basiccharacters,molecularstructure,effectsofavarietyoffactoronitsactivityandphysiologicalfunctionofPALinordertoprovidesomereferencesforitsadvancedresearch.

Keywords: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molecularstructure;physiologicalfunction

收稿日期:2006-04-28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G3051314);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1531,320404)。作者简介:贺立红(1970-),女,河北衡水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果品采后生理及分子生物学。

31

No.7.2006

PAL后,对PAL的研究迅速展开,成为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研究最多的酶。目前发现,该酶还可以逆向催化肉桂酸加氨生成L-Phe,并被开发应用于商业生产L-Phe,是当前生物化工领域研究与开发的热点。本文就PAL的基本性质及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1PAL的分布

PAL存在于所有绿色植物中,已从水稻、小麦、玉米等多种植物中得到分离纯化。真菌和藻类细胞中也有存在。Towers和Czichi分别在真菌和某些藻类(如Dunaliellamarina)提取过PAL[1]。研究证明细菌也存在PAL,如在E.coli中就发现有PAL蛋白[2]。对于动物体内是否存在PAL,目前尚无定论。Emes等在研究一种原核生物StreptomycesVerticillatus发现其含有PAL[1]。在其它动物体内还未发现有PAL的报道。

植物体内的PAL主要分布在表皮下的细胞和微管组织细胞中。组织印迹显示PALmRNA常出现在表皮和微管束附近的组织细胞中[2]。在亚细胞水平上,PAL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和线粒体、叶绿体与乙醛酸体等细胞器。应用电镜技术对细胞亚显微结构进行研究显示,PAL分散在细胞的基质,存在于高尔基体囊泡和次生壁加厚层中,其中细胞间质部分PAL活性最高。2PAL的基本特性2.1PAL的基本性质

PAL是一种寡聚酶。芥菜PAL分子量为240kDa,亚基分子量为55 ̄60kDa,推测芥菜PAL由4个亚基组成。欧芹PAL分子量为330kDa,利用免疫沉淀法测得其亚基的分子量为83kDa、65kDa、56kDa和42kDa。推断欧芹PAL也是由4个亚基组成[3]。玉米幼苗、马铃薯块茎的PAL也是由4个相同的亚基组成。现普遍认为PAL由4个亚基构成。

PAL亚基间的结合是非常牢固的,要把PAL的亚基分离开来需要高浓度的尿素、氯化胍或SDS-巯基乙醇。一旦PAL的高级结构遭受破坏,如亚基分离开来后要进行复性则是非常困难的。目前还未见有关PAL复性的报道。因此,生物体内的PAL是比较稳定的。如Rhizoctoniasolani的PAL在60℃下放置1h后仍能保持其原有的活性[1],表明PAL具有耐热性。

不同的植物,其PAL的氨基酸组成不同,最适pH也不同,介于8.0 ̄9.5之间。水稻PAL酸性氨基酸比小麦、玉米、马铃薯PAL中的少,而中性氨基酸则比这三种植物多。水稻PAL的最适pH为9.2,比小麦最适pH8.8偏碱性。甘薯为8.5 ̄9.5、菜豆为8.8 ̄9.2、红酵

母与无壳葫芦籽皆为8.5。2.2PAL的酶学性质

PAL催化L-Phe解氨生成反式肉桂酸,进入苯丙烷代谢途径,生成香豆酸、阿魏酸、芥子酸等中间产物进一步转化为香豆素、绿原酸,也可以形成CoA酯,进一步转化为类黄酮、木质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当过量的氨存在且pH10时,PAL能催化肉桂酸氨化生成L-Phe。

玉米PAL具有酪氨酸解氨酶(Tyrosineammonia-lyase,TAL)活性,能催化酪氨酸解氨生成对香豆酸。但TAL的活性很低。推测PAL具有PAL和TAL两种酶形式,但不同的植物两种酶形式的比(PAL/TAL)不同。由于PAL和TAL最适pH不同,因此不同的文献会出现不同的PAL/TAL。

除个别生物如粘红酵母的L-PAL在底物为NH4+时的酶促反应符合经典的米氏方程外,大多数生物的PAL动力学曲线并不遵循米氏方程,一方面由于有多种底物如酪氨酸和苯丙氨酸会竞争PAL的活性位点[1];另一方面由于PAL具有别构酶的特征,与一些配体结合时亚基之间表现出协同效应。这有利于植物一旦在受到伤害或其它外来因素的影响时能迅速做出应答以适应环境变化。豆(PhaseolusvulgarisL.)PAL的4种同工酶中,各自作用时都显示出正常的米氏酶促动力学曲线,但同时存在时就呈现协同效应,效应强弱与底物有关[4]。

各种来源的PALKm不同,为10-4~10-2mmol/L之间。水稻PAL的Km为5.94×10-4mmol/L。红酵母为3.87×10-4mmol/L。芥菜叶为3.8×10-2mmol/L。小麦的Km有2个,分别为0.625×10-4mmol/L和3.1×10-4mmol/L。豆PAL的4种同工酶的Km分别为0.077mmol/L、0.122mmol/L、0.256mmol/L、0.302mmol/L。3PAL的分子结构3.1PAL的分子量

不同来源的PAL分子量不同,同种生物PAL采用不同的方法测得的分子量也有所不同。大体上介于220~330kDa。3.2PAL基因

PAL是多基因家族。在一组染色体中含有一到多个PAL基因,随植物不同而异。烟草PAL由2~4个独立基因编码。欧芹(Petroselinumcrispum)PAL至少由4个基因编码[3]。例外的是火炬松PAL仅有一个PAL基因[5]。

对豆(PhaseolusvulgarisL.)PAL的DNA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发现,其含有3个不同的PAL基因,其中2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