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一把好的古琴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古琴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古琴

如何选择一把好的古琴

通常初学琴者在购买古琴时有三个途径:琴馆、斫琴师处、网络。不管你是选择哪种途径,有无老师或朋友帮忙挑选,这里的几点知识和建议都会很适合你。对于完全没有古琴知识与经验的人来讲,要选择一张适合自己的古琴,不是看你有没有够资深的老师或者朋友,而是看你自己本身有没有一定的对古琴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因为它们不仅能让你挑选到自己中意的古琴,还可以帮你寻得出色的老师。这里从选材、听音、手感、辨色四个方面分别作出阐述,在文章最后会对现在一些名家琴提出自己的看法。

宋代朱长文在《琴史·尽美》中将琴的美好品质概括为四点:“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即备,则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万物。况于人乎?况于己乎?”这四种品质之中,良材又是最为重要的。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琴和文献中介绍的古代琴,所选木材以桐木居多。琴有琴面和琴底两块木材,他们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如果用的同一种木材,这种琴被称为是“纯阳琴”。相对而言,纯阳琴要少一些。现在在市场上流通的古琴多为以桐木或者杉木为琴面。

这两种材料,有三个相同的特点:一是振动性好,容易取音;二是性质稳定,不易变形;三是符合琴的趣味,不静不喧,中和智雅。琴底则多用梓木和楠木,取其坚实,以与振动性强的琴面材取得一种辨证平衡。任何一张古琴,在选材优良的前提下,其声音品质还要看面底之间的配合、槽腹制度、髹漆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槽腹制度及髹漆工艺会在第二点与第四点进行阐述)关于木材的辨别,新手在购买古琴时,通常售卖者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并且可能本身对木材没有过多的研究,便会出现听之任之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提出一些关于所选材及为何如此选材的相关问题,一位真正对古琴有深刻了解的习琴者都应该具备这些基础知识。

古琴所有的选材,都是为拥有一个好的音色做铺垫,所以选择一张好琴,最重要的就是要它具备你所喜欢的声音。首先,任何两张不同的古琴的音色都会不同,即使是同一棵树上取木,并出自于同一位斫琴师之手,他们发出的音色也会不同。就像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也是古琴与其他乐器时间的一个显著区别。在对“好”有了了解之后,更重要的是你要喜欢。槽腹制度是影响音色的一个最大原因,由于古琴的声音在于面底板之间的振动,槽腹的深浅厚薄是导致振动差异的最根本原因。每一位斫琴师在斫琴时都会在挖完槽腹后就进行辨音,然后对槽腹进行慢慢的修整,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虽然后期的工艺对声音依然会产生影响,但这一步骤是一张琴好音色的基础。而一张琴的音色的朝向发展则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斫琴师的喜好。由于木材的不同,与槽腹制度的选择,我们要选得一张称心如意的琴,不仅要有值得信任的引荐者,还要有自己对音色的理解。所以,要培养对音色的辨别能力。古琴有三种音色(散音、泛音、按音),这区别于其他任何乐器,也是古琴表达张力的一个前提。因此在选择一张琴时,三种音皆要进行比较试听。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统一,声音有下沉感并且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上,且显音是最为忌讳。(显音——在弹按音是,发出的金属感的沙音。)杨宗稷在《琴学丛书·琴余》中讲到:“音有九德,清、圆、匀、静,人力或可强为;透、润、奇、古四者,则出于天定。”

所以,即使一张古琴弹得越久声音会越打开,但透、润、奇、古四者,却是在选琴之初就要做到要求。对古琴音色讲解额书籍有很多,这里推荐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作者把古琴音色概括为二十八况,并详细对每一况进行讲述,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多听品质优秀的音频,是提高自己对音色辨别的必经之路。即使你有引荐者,在不了解何为好之前,你没有办法去分辨,其本身是否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决定你应该要选择哪一张琴。所以在学琴之前,提高自己对音色的审美很重要,这不仅能够帮助你选到一张好琴,还能够帮助你选择一名优秀的老师。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优秀的学者进行对话,听好的音频也是如此。这里推荐《老八张》,它是古琴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搜集的古琴精华,包括九大门派的二十五位一流高手录制的琴曲五十三首。我们可以对一首曲子精听,在节奏与轻重之间做出自己的了解,这样在买琴试琴的时候可以做为有力的参证。最后,敲击琴的底板产生的声音也可以为选琴的参照。

一张琴,它选材是否优良,音色是否合意,都不能成为你后期坚持的动力。对于弹琴者来讲,一张手感舒适的古琴,绝对是你未来坚持的最大动力。手感中最忌讳的就是抗指、打板。抗指是由于岳上过高,使得琴弦离情面过远,在弹奏按音时左手吃力而影响指法与演奏。抗指的琴在弹奏过程中往往会对手造成伤害,长期以往必然使得对古琴望而远之。打板则是由于岳山较低,右手弹奏时出现琴弦拍打琴面的现象。更甚者手指亦会产生拍打琴面的现象。一张不存在抗指的琴,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另外,琴弦的松软程度也会对手感产生影响。通常用手掌请按琴弦时,感觉到琴弦的阻挡作用力的同时,又不觉得吃力是较为满意的状态。不然琴弦过于松软会显得音色无力过于柔绵,而过于紧绷在弹奏时指尖舒适度会大打折扣。一张手感不好的琴会成为习琴者放弃的最大动力。即使对于一张好琴来讲,手感也因人而异。所以,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自己亲自一试是最好的选择。

一件物品,放着,赏心悦目也是价值的体现。这里辨色要讲的不仅仅是对漆面颜色的喜好,更多的是告诉你怎么浅显地易懂地分辨一张琴漆面的用料。一张陈色较好的琴,最直观的就是看漆面。好漆清如油,可照美人头。所以以生漆为料经过多次精心打磨出来的琴面一定是透亮的。若琴面本身有点暗沉,以手心用力摩擦琴面会出现显著的效果,生漆会瞬间有所提亮。这也是为什么说一张好的琴,会越养越好,这不仅体现在音色上,也体现在漆面上。弹得越久,手指与琴面之间的摩擦会使好漆越来越有光泽。并且,琴轸在调音时是否吃力也是需要注意的一点。一些上弦不够好的琴,会出现调音时,琴轸转动困难,甚至磨伤手的情况。初学者选琴,最重要的是要多收集琴馆与斫琴师的信息,但前提是要对琴本身做一个了解。琴的价格只是体现优劣的一个方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入门就买名家琴。并且即使是名家琴,不同时期的琴也会有区别。

所以我们一定明确自己需求。比如,倪诗韵的琴体型稍扁,整体面板偏薄,出音方面音较大,声韵绵长。王鹏的琴则声音较润,较腻,琴体较厚。马维衡制琴在造型上有独特之处,音色较厚。并且由于斫琴师所处的地域差异,针对不同琴派所追求的琴曲特征,在音色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随着古琴的发展,不少独立斫琴师也脱颖而出成为后起之秀。我们在选择古琴最重要的在与自己的经济投入所匹配,切不可一味最求名家。

毕竟,工具的优劣是在工具的存在基础上的衍生。在最初选琴时,根据经济基础确定选择范围,管是练习琴还是名家琴。首先要保证手感,弹琴人触感体验因人而异,舒适是进一步投入的基础;其次追求音色,每张琴的音色都会有差异,即使是练习琴,也可以挑出一张相对

更中意的;最后则是对形制整体美感的追求,这时一张琴不仅是你学习的工具,同时具备赏人悦目的效果成为一件艺术品。知人善用,挑琴也是如此。

想要一张称心的琴,不在于多贵,因为一定有更贵,而在于你对它有了清楚的认知,并确定对自己的适合程度。所以,选购琴之前,多做了解,收集信息,但保持自己的见解,这不是一个直线试进程,而是阶梯试。最后,希望所有的习琴者都可以拥有一张称心如意的琴,并在古琴里获得最单纯的欢喜。

古琴制作大全

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 原文地址:古琴制作大全(专贴收集琴材、木料、斫制资料)作者:之音琴社 古琴面板之选材 我提倡要摹习古人,这是有道理的。古人,我在这里是狭义的指。按理说,古代有很多种人,有不识字的农民,有市井的泼皮无赖,有教坊的歌姬,有匠人,这些都是庶民。虽然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是如果论及高雅,我不得不说的还是那些士人,这些人所掌握的文化与生产方式是精细化的,是高一阶层的,如果除却阶级论的荼毒,那些文化人的道德操守是值得研究的。 古琴几乎是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传统文化中一直于我刚才说的士人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容易见到古代士人抚琴,却很少看到工匠抚琴,歌姬抚琴。古琴被列为“四艺”之首,是古代文人雅士的必习之技。同时,琴又与剑一起成为古

代文人雅士所推崇的随身之物,佩长剑弄兰操寄托着他们对刚柔相济、任侠儒雅完美人格的追求。古人心目中地位如此重要的古琴,对于选材也有特别的讲究。 汉朝的桓谭在其著作《新论.琴道》中说:“昔神农氏继宓义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认为最早的古琴是神农氏用梧桐制成的。《诗经.庸风.定之方中》云:“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后汉书》记载:“蔡邕泰山行,见焚桐,闻爆声曰:‘此良木也’,取而为琴”,是为“焦尾”。王充《论衡》中说:“神家皇帝削梧为琴”。《齐民要术》也提到:“梧桐山石间生者,为乐器则鸣。”这都说明,古人是梧桐来制作古琴的。 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来做琴。《琅寰记》云:“雷威斫琴不必皆桐,每于大风雪中独往峨嵋,择松杉之优者伐而斫琴,妙过于桐。”说明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已经开始用杉木制琴了。但对于雷威是用新鲜的杉木,还是“木性都尽”的,并没交代清楚。又见其他文本记述雷威入峨眉山,“听其声连绵悠远者伐之为琴”。 雷氏家族在唐代制琴是非常有名的,也是非常特别的。由于古琴面板需要满足“松”、“透”,底板相对要“坚”,“实”,才能发妙音,才能阴阳调和,所以古人在选面板材的时候非常认真仔细,也有很多典故,一般而言都是选用古旧的桐木,但是雷氏蹊径独辟,选用杉木,而历代评价胜于桐木琴,不得不说是雷氏斫琴的高妙之处。同时,面板要选择纹理顺直的材质。此外木材近地则音易浊,不清亮,不脆,而靠木梢则音易飘,因此取中段最好,也最贵重。可用来斫琴,作面板的木材种类很多,如桐木、云杉、白松、涩木等都可作面板,不过木质硬的要用料薄一点,而木质松软的用料则相应要厚一点。旧时个别有用樟木面,也有用桐木。樟木接近铁梨,色淡,发黄,也有人称之为硬木,而桐木则发黑,发暗。琴材要年久干燥才不易变形,其木曲直已定,又加坚燥扣击其面而听其声,声坚劲清响,因此有人选梁木、梁柱或木电线杆作琴材。这些都适合作面板,也可作底,但作面板尤佳。老木越来越不易得,现在为节省时间琴材多用新木高温处理来满足松透的要求,然而这种新木材音质燥,用放大镜观察,则木材中纤维已断,而自然风干的木材则木纹完整,因此后者音色相对要更好。 古琴的制作——选材及斫琴工具(一)田双琨 古时有人说好琴“轻如叶,重如铁”,其实这种评价好琴的说法并不是全面的,琴的份量与选材有关,好琴的判断还与其声音、做工好坏密切相关。可谓良材、良工必须兼备,才有可能出一张好琴。 选材 古琴的制作,首先要从选材讲起。 古琴的选料,讲究:轻、松、脆、滑。轻字指木质要轻;松是指选用的木材要松透;脆是指选材要有脆性;滑则是指用料经打磨后要光滑。这是对琴材的必然要求。 斫琴的木材一般讲究用老木。首先,琴人弹老木制的琴不易有火气,其次,与新木材相比,老木不易变形、开裂,木性相对比较稳定。 老木的来源有老房梁、出土的棺木等等,但是棺木由于长年埋在地下,终年吸收地气,阴气十足,而且败棺也常裂,用此材做琴前最好先放置六、七年,行家称为返阳。此外,老木并非越老越好,如横划木纹时木材掉面,则此木已朽,不堪再用,且木材一老,原有木性改变很多,所以选木以老而不朽为妙。 琴材的底面一般比面板要硬,也有底板和面板用相同木种的。以下,就分不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从古琴音乐中浅谈中国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的重要地位 中国的文人音乐,是由我国历代有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创作或参与创作、完善和传承的传统音乐。它是文人崇高信仰的音乐艺术表现,是文人们对天地,对人生,对社会的一项价值观察与评判,更是他们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它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两方面。这里我们着重从琴乐中谈古代文人音乐。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一直被看作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人格美的文人音乐 从古琴曲《梅花三弄》、《阳春白雪》、《碣石调·幽兰》等作品,我们就能看出都是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俗称喻情,象征一种人格的美好或道德、政治的寄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人音乐是一种人格美的追求。出现这种审美追求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儒道思想的影响,在音乐上,儒家主张,音乐必须给耳目之官以道德规范,防止出现感官被物欲所蒙蔽,而使人为地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而丧失其超物欲的精神追求的现象。可见,儒家赋予了各种音乐以人化的美善性格。在古琴作品中,对道家而言,强调的是大音希声。表现在音乐上,则是虚与实之间的强调虚、有与无之间强调无、远与近之间强调远、浓与淡之间强调淡、动与静之间强调静……,道家把音乐看做“大乐与天地同和”,强调写意的境界。表现在音乐特征上即是古、雅、逸。 文人音乐的标题,也大多表现出这种审美特征。从乐曲的标题和内容上看,一方面是极富诗情画意的标题、内容,另一方面这些标题所体现的又是一种追求超凡脱俗、不拘一格、自然内在的审美品位,表现为清、幽、寒、静、淡、远等特点。《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潇湘水云》……都充分表现出

大真大美古琴音-2019年文档资料

大真大美古琴音 、对琴的解读 琴,本义指梧桐木制作的带空腔的五弦或七弦弹拨乐器。 个世纪90 年代起为区别于其他外来乐器而在其前加了一个古字,故而现多称其为“古琴”。《礼记?区礼》中有“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作琴瑟以为乐”、《新论?琴道》中亦有“昔神家氏给宓?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过错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道,合天地之和焉”的说法,“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的故事足以说明古琴历史的悠久。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现在一般长约120cm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宽约六寸,厚约二寸。琴头呈弧形隆起,尾部则较为扁平,取法天圆地方。琴身整体形状依人身形制(一说与凤身相应),有琴头、颈、肩、腰、尾、足各部。 据《琴当序》记载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外合五音”,后来“文王囚于?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为武弦”方有文武七弦琴。宫商角徵羽五弦,分别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加的文、武二弦则象征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王、象征闰月。琴音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绘位泛音取法天音,弹拨散音取法地音,吟猱按音取法人音,三音合奏取

意天、地、人之和合。 琴之徽位正对琴师摆放为正,右手琴头上部为琴额,额上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的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 用以架弦;琴颈至琴尾为主要的弹奏部位;琴底部设有大小两个 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上有高山下设滇池,七弦好似瀑布之水倾泻而下,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就构造而言,古琴体积适中,既便于携带又方正雅致,合理合心。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 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其 中所体现的社会秩序、等级观念,可见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浅谈古琴文化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史上流传最久的乐器, 是一件载道 之器,亦是一件文化礼器。它由最初祭祀典礼的器具,继而脱离朝廷庙堂,成为历代文人指尖个体化的“弦歌”工具。琴乐“清、和、淡、雅”,被称为文人音乐,纳含着中国文人理想的道德情操、志趣情感。在历史长河里,文人们将自己觅知首、寻仙道乃 至命运起伏与人生追求都体现在这冷冷七弦之上,铮铮琴音成为中国文人的标志。 琴者禁也一一“琴者,情也;琴者,禁也”,禁者何为?“禁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选择古琴需要注意的方面 古琴文化在国内越来越火,喜欢古琴的人也越来越多。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古琴小白,想学习琴。想学习琴首先要买一把适合自己的古琴,而摆在古琴小白面前最纠结的问题,那就是选琴了,对古琴什么牌子好也有相当大的疑问。 有很多人会说到,古琴是不分牌子的,都是按斫琴师去分好坏的。如果真的要按牌子的话,那就只能按琴馆去划分了,例如北京的钧天坊和夔音堂。下面我给大家进行一下具体分析:首先,古琴一般情况下分为三种。分别是厂琴,名师监制琴,名师亲斫琴。

1.厂琴 厂琴,如名字上说的,工厂里面批量生产的古琴。多为扬州的一些厂家所生产,厂琴为了节省成本倒是可能省掉一些工序,时间上加快一些,调音水平差一点,对材质的挑选使用简化一点。当然了,不能说扬州琴就没有好琴。只是说,好琴出现的几率相当之低。 说起扬州厂琴,就不得不提一下古筝厂了。扬州做古筝等乐器的厂家有几百家,但90%的乐器厂、作坊是近几年看到古琴开始火之后才增加古琴制作项目,在宣传上均打出老字号、老师傅

的噱头,找个老头拿个工具比划比划拍个照片,不明真相的初学者会以为真有做琴经验似的。 实际上大多数扬州厂家急功近利,采用薄漆胎、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大大缩短工期和成本,所以在质量和音色上极少能达到演奏要求,但也因成本低、缩减工期而价位上有绝对优势,这里面质量参差不齐,有部分厂家的古琴做练习入门用还可以。 很多同学觉得扬州厂琴便宜,刚开始嘛,先买一个练习琴练练指法就好。我个人非常不建议这种想法,古琴是一个乐器,弹奏的是一种声音,弹奏的是一种灵魂。不应该用一种把弹奏古琴当做一种技术性的工作去看待,否则的话,你永远也无法领会古琴中的韵味。 所以说,古琴刚入门或者想要学习古琴的朋友,可以买便宜琴,但是尽量不要购买扬州的厂琴。同时在这里提醒一下,某宝上面有几百块的琴,这种琴买回家的话,毫无意义。等于是买回来了一个家具,希望各位琴友不要进入这种误区。

浅谈古琴曲《高山流水》

星海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2010届本科期末论文《高山流水》与古琴 学生姓名:邹洁 论文方向:论文写作 指导老师:吴丽玲 中国广州 2011年6月

《高山流水》与古琴 “我有嘉宾,鼓琴鼓瑟”。在古代,魏晋时期,琴是十分普遍,也是十分高雅的乐器。公元前662年,魏国人有一曲歌曰“椅桐梓漆,爰戈琴瑟”(《诗经?国风》)“琴、棋、书、画”琴在士族和文人音乐中一直占着重要的位置,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东汉之初的桓谭,在《新论》里就说:“八音之中,唯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古琴,不仅仅在音乐艺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也被文人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古琴文化精妙玄奥、源远流长。对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古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最求才女卓文君被传为千古佳话。诸葛亮空城弹琴退数万雄兵,展示了古琴另一种魅力,更为脍炙人口的就是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 春秋战国时,楚人俞伯牙在晋国为官,官居上士大夫之位,因国事回楚。事毕取水路回晋。 途径汉阳江口。中秋之夜却狂风大雨,船只得泊于山崖之下。未及,风平浪静,雨止云开。伯牙在船舱中抚琴以遣情怀。一曲未终,弦断。疑似荒山之下有人听琴。后出既见樵夫钟子期。伯牙重整断弦,许以一试,以知深浅。沉思半响,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樵夫赞道:“美哉,巍巍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赞道:“美哉,洋洋乎,志在流水!”只两句,道着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失敬!先生高名雅姓?”樵夫答:“小子姓钟,名徽,字子期》”子期转问:“大人高姓?”伯牙道:“下官俞瑞,字伯牙。”伯牙命童子点茶取酒,相对而酌。伯牙道:“子期若不见弃,结为兄弟相称,不负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国名士,钟徽乃穷乡贱子,怎敢仰扳,有辱俯就.”伯牙道:“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遂船舱中与子期八拜结交。 一夜相谈甚欢,相约来年,洒泪而别。 春去秋来,伯牙心怀子期,收拾行装,仍水路而行。中秋正至马鞍山,依稀

古琴形制

古琴形制 古代造琴基本分为三类: 一是圣人造琴,如仲尼式、神农式、伏羲式等; 二是文人造琴,如落霞式、蕉叶式、连珠式等; 三是帝王造琴,如襄王琴、璐王琴等。 好了,快来下面找找自己钟意的形制吧,哪个形制让你一见钟情。仲尼伏羲连珠落霞灵机蕉叶神农凤势列子混沌正合 梁鸾绿绮师旷此君凤嗉宣和玉玲珑鹤鸣秋月 为方便可按住Ctrl键,鼠标点击上面形制名称,直接跳转。 注意啊。按住Ctrl键的时候别习惯性用鼠标滑轮。 1、仲尼式 琴首为常见的方首, 琴颈、肩处内收一斜下的圆弧, 腰部内收一方条。 整体简洁大方,弧度有圆有方,颇具儒家处世之道。 表格 1仲尼 2、伏羲式

琴首微圆, 其项自肩上阔下窄与琴首一体, 琴腰为内收双连弧形, 整个造型简洁大方,自唐代出现此样式以后,历代均有伏羲式名琴问世。伏羲式为样式中最为古老的一种样式,与仲尼式同为流传最广,为使用最多的两种古琴形制之一。 (返回) 表格 2伏羲 3、连珠式 琴首无太多变化,为常见的方形, 琴颈与琴腰分别有三个内收的弧形,与另一侧的三个弧形组成一串漂亮的珠子,远观像双进珠相连,故曰连珠式,此样式为典型的物象命名。连珠式自唐代出现以来,历代均有名琴存世。(返回) 表格 3连珠 4、落霞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哈哈,名字就很美,会联想到无际的天边,灿烂的晚霞,落日的辉煌,动人的情怀。(返回) 这款琴也属文人造琴,琴的两侧呈对称的波浪曲线形,琴的声音雄浑洪亮,适于表现比较宏大的有气魄的乐曲。

表格 4落霞 5、灵机式 此形制概为古代文人灵机妙想而创,造型精巧,项有两大半月形弯入,腰则一小半月弯。 又称“万壑松式”,取自李白《听蜀僧浚弹琴》中的“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凤嗉)(返回) 表格 5灵机 6、蕉叶式 蕉叶式是属于文人造琴的一类, 它的形状顾名思义就是像一片芭蕉叶, 曲折的线条像流动的的音乐,优美的身姿表现着文人独有的浪漫的情趣。并且琴护轸部位匠心独运的斫制成叶柄的样式,十分惹人喜爱。(返回) 表格 6蕉叶 7、神农式 上部从琴肩部位起弯直接连到琴头; 下部大致在雁足部位起一个弯, 非常简捷,是流传较普遍的款式。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历时的泱泱大国, 在诸多方面都令友邦无法企及。而我国的传 统文化更是在世界民族史独领风骚。古时候,“琴棋书画”并称,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整体素质的具体显现,更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那么透过他们我们就能够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而琴居四艺之首,是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并影响了中国书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境界,其地位不言而喻。 要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要从古琴自身说起。古琴又称“琴”、“七弦琴”,别称 “绿绮”、“丝桐”。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

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 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古琴相传创始于史前传说时代的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古琴演奏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艺术水准最高,最具民族精神、审美情趣和传统艺术特征的器乐演奏形式。古琴与中国其他传统独奏器乐艺术,如筝、琵琶、笛、箫、管、胡琴等相比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影响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中华传 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关于以琴为声乐伴奏的形式,早在《尚书》中, 已有“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来所谓的琴歌。从汉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诗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间杂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

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

论古琴丝弦的摩擦音

论古琴丝弦的摩擦音 丝弦制作的方法、规格,理应随着琴的历史传承而变化,唐宋时代的丝弦和明清时代的丝弦,在制作方法和规格上有没有变化,至今无从考查。 清代延续至今的丝弦,左手在琴弦上的摩擦声很大,在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在弹奏明代和明代之前(《神奇秘谱》、《西麓堂琴统》等琴谱的传谱,大都为唐宋时代的遗音)的传曲时“走手音”使用很少,时值短的“走手音”乐音大、摩擦声小,杂音盖不过乐音。这种微弱的摩擦声还带来些许自然而然的情致、“味道”,恰到好处,因为这些琴曲“声多韵少”。而在弹奏清代的一些缓慢的“声少韵多”的琴曲时,“走手音”值时长,常常是摩擦声音量盖过微弱的音韵。甚至乐音已经消失,左手还在琴弦上作上下不停地走动,摩擦声替代了乐音的进行、旋律的进行,极大地影响了作为音乐艺术的乐器的表达性能。明末开始,古琴音乐风格和指法转向“声少韵多”,这是琴史上一个很大的变化。这样,能够适应明代和明代之前琴曲演奏的丝弦,到清代就不适应了!造成以上所说的“左手在琴面上的摩擦声音很大,某种程度上阻隔、间断了音乐旋律的进行”的弊端 然而,守旧、复古意识浓厚的清代弹琴人,并没有意识到应该改进丝弦的制作,而是在渐渐流去的时光中调整了自己的审美习惯,适应了这种妨碍琴曲音乐进行的杂声。清代琴乐的一步步衰落,古琴艺术中重道德、形式,轻音乐艺术功能发展到极致,古琴的音乐美感对于他们来讲,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在当代,仍然有一部分琴人对过大的摩擦声已经习惯,不太在乎,甚至认为这就是传统的本原。但是大多数琴人以为这是传统的无奈。上一代琴家之中,吴景略、徐立孙等前辈也并不认为这是传统之中的优秀之处,他们弹琴时,曾经作过尽可能减少盖过乐音的摩擦声的努力,也对此的评说有文字留下来。以我看,正是琴弦制作没有跟上艺术发展的变化,造成了这种不适应的状态。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挑选一把好古琴的方法与技巧 如何挑选古琴一、音色:要辨别音色首先要看这张琴有没有抗指、打板、沙音。 1.抗指——左手按弦时感到有点吃力就是抗指。 琴弦离面不可过高,琴弦过高叫做抗指,会影响弹琴方法甚而累坏手指。 以七徽的位置说,琴弦离琴面应在0.5公分左右。 2.打板——右手弹空弦时,空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弦拍打琴面就是打板。 3.沙音——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同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果发现有沙沙(杂音)声音就是沙音。 (有时琴弦不直有也会有沙音则与琴本身质量无关,需要更换琴弦即可)音色:右手弹空弦,听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于每个徽上,右手弹弦,听各处音量和音色是否统一、相近。 把按音和空弦音反覆连续弹奏,听音色和音量是否统一。 左手按弦着与琴面,右手弹弦,在声音未停时,按弦左手左右移动,如余音延长则是优点。 左手轻点弦于相应徽位处,右手同时弹弦出声,听每一个泛音是否明亮清澈。

古琴音色听起来要有下沉感,声音松透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 二、材质古琴的底板材料是看不到,只能从古琴后面的龙池凤沼来仔细查看其面板的材质。 但现在有很多人将纳音处用火熏黄熏黑,这就添加了识别的难度,用手擦拭有黑色木碳的印迹。 桐木泡桐:材色浅,木质疏松,指甲轻轻一掐就能陷下去,其木材纹路清晰。 青桐:材色浅,木质细密坚实韧性较好。 现在梧桐(白花桐)已十分稀少,难以寻觅了,目前的桐木基本以泡桐为主(还有一些地方用的川桐)。 泡桐因为木质问题,音色寿命较短,故常做为中低档古琴的琴材选用。 杉木新衫木—老衫木(老房梁)新衫木木材发白色,随着时间的推移木材颜色越来越黄,以发金黄色的木材最老,其有很浓重的清香味。 赫赫有名的唐代雷琴就选用的杉木。 《琅嬽记》(14)载:“雷威斲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独往峨嵋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延悠扬者伐之,斲为琴,妙过于桐。 此处的“松指“峨眉松,也就是峨眉杉了。 而现代斫琴师的上品大多为老杉木做为的琴材。 汉木指出土的汉代棺椁木材,其逾千年木色黝黑、松透乃斫琴良

略谈古琴音乐艺术

略谈古琴音乐艺术 2。在艺术表现上,古琴音乐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旋律,但它不是a、b、三段体的再现,而是音乐内容的发展关系和提升同时,多次出现的旋律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主题”。例如,《潇湘水云》中的两个“水云”两次将音乐引向高潮,而不是强调和再现。从两个“水云”中提取的部分是重要的和强调的“梅花三坊”的两个主要旋律分别出现了三次,这是音乐的发展。这不是“再现”或“旋转”的效果这是因为在这三种现象中间的音乐既不是一种比较的插入,也不是新音乐材料的发展,也不是前后音乐的连接。这是一个与出现的三个主要音调同样重要的发展环节。第一个主音在第二个主音出现之前出现三次。一些主音之间的音乐也有主题性质,其他部分不是间奏。这构成了这首歌的独特结构《追忆似水年华》有着非常生动的基调,多次出现。它令人印象深刻且独立,但它的结构非常小。它的音调形式是纯音,与前后的音乐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不是主题。这在这首歌中非常重要。这是主题的最后一笔。 3。古琴音乐也有着丰富的发展技法和独特的特点。例如,它的扩展、建模、变异和其他关系都是由思想和感情的支配产生的。因此,结果是前后连接成一个整体,给人一种连续性和自然进步的感觉,没有任何雕刻痕迹。一些对比鲜明的两个形象都是从一个基本材料上改变过来的,梅花三坊的两个主题就是这样的。 4。古琴音乐的一些过渡段落和衔接部分不仅是为了过渡和衔接,而且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独立而生动的形象。

如《潇湘水云》中的“水云之声”、《梅花三弄》中三个泛音片段中除“第二主题”以外的音乐,以及《追忆似水年华》中多次出现的“和谐”音型等 5。力量是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长处和短处,古琴音乐也有谬误和现实。这比只有强和弱的表现更详细和生动。古琴音乐的方形和规则节奏成为次要形式,可能是由于实际情况的应用。然而,古琴音乐的传统是,变化的节拍通常自然地与内容和情感需求相匹配,并成为主要形式。是最基本和最常见的 6。滑行是古琴艺术表演中一种极其重要和有特色的方法它不是一个普通的装饰,一个过渡或路人。它是强调音乐内容、思想感情、风格和气质的重要方式。它的表演使音乐如歌唱,如赤纬,具有强烈的音调感。这在古琴音乐表演中也很常见和突出。 5、 是古代秦乐的重要形式在明代,大量的钢琴演奏者是钢琴和歌曲学校,他们每次演奏时都唱歌,并提倡声乐和音乐。秦颂学派 199似乎是明代最繁荣的时期。秦分数的多少和该学派在明代的广泛影响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所有的古代音乐遗产中,音乐歌曲的数量占了将近一半,这一点应该引起重视。秦颂 是一首专门为钢琴伴奏而写的原声音乐。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歌曲和诗歌。钢琴曲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与传统的歌剧、民歌和说唱歌曲大不相同。它们是完全独特的艺术形式。许多钢琴曲作品是完整的、深刻的和有感染力的。如宋代的“古怨”、元代的“黄鹂吟”、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涵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已超出了乐器本身的演奏功能。古琴音乐的发展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思想的影响。从古琴的形制、古琴音乐的审美准则等方面揭示古琴音乐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想。 古琴是中国音乐史上渊源最为久远的弹弦乐器,是中国传统 文化的瑰宝。它以造型优美、潇洒飘逸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深受历代文人喜爱。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琴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就有弹琴诵诗的内容。汉魏以来的司马相如、蔡邕、嵇康都以琴艺高超而著称。唐代的王维、李白、韩愈、白居易等诗人也写下了经典“琴诗”。因此,古琴音乐沉淀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情趣。由于受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历代文人必然将儒家思想观念渗透到对古琴音 乐的理解与研究中。可以这样说:古琴音乐不仅是中国文人音乐的代表,也是儒家文化的有效载体。 一、古琴蕴涵的崇圣思想 儒家文人历来有崇敬圣贤的传统,并积淀为一种深厚的文化 心理倾向,以至于人们将之称为“崇圣情结”。文人大多将圣贤指向黄帝、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等,如孔子在周观察到先王的遗制和礼乐时曾慨叹“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

之所以王也! ”艺术是生活的抽象形态,是思想的审美体现,“崇圣情结”必然会反映在音乐艺术中。儒家历代文人将音乐看作只有圣人,先王才可以进行创作。这种圣人、先王作乐的思想在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著作中多有阐述。《周易》、《乐记"乐本》等著作中都有这方面的内容。 从琴的制作者与起源上看,汉朝以后的所有琴论文字或是古 琴著作其要旨、题辞或序等大都将琴的发明与制作归于上古时期的圣人。如“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僻,防心淫,以修身理性,返其天真也”(蔡邕《琴操》)。“昔神龙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桓谭《新论"琴道》)。“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乐施篇》)等。琴的发明年代是否真的早至这些人物当然值得怀疑。因为就器乐的发展历史来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各国都经历敲击乐器、吹管乐器、丝弦乐器三个阶段。丝弦乐器形成发展得最迟,所以上述这些传说与记载显然带有后人牵强附会的成分。但是从这些追记的传说中却可以看出琴这种乐器备受儒家 推崇的“崇圣情结”。其次,这种情结也体现在古琴演奏作品的曲名上,如《文王操》、《思贤操》、《孔子读易》、《禹会涂山》、《华胥引》、《泣颜回》等等。《禹会涂山》是南宋琴家毛敏仲所作的歌颂大禹治水,治国为民的琴曲。《华胥引》表现黄帝如何治理天下的琴曲。而表现崇圣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琴曲是《文王操》。这首琴曲是人们为了缅怀、歌颂文王功德而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 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简体)

传统的古琴丝弦制作方法 据“木白言已”新浪博客连载整理 琴用七条弦其中有四条是纒弦直径最大的将近两公里,弦心要用四股。规格是这样地特殊、一般弦工都不习于古琴弦的制作。 几百年来,古琴家所用的琴弦都是杭州的手工业特产品,古来琴家自制琴弦的习惯从宋代起就很少,现在是几乎绝迹了。 一九三九年在抗日期中,上海市上古琴弦断档了,古琴家们曾到杭州去想寻找制弦的工人恢复生产,才知道过去多年来发售的古琴弦多是旧有的存货杭州早已无人制造古琴弦了。随后常熟古琴家吴景略能见到琴书中的传统方法从事研究,才在苏州试制成功。 十多年来不但古琴弦依靠方裕庭独家制作,演奏单位民族乐器的弦线,也都争取用方裕庭的出品,足见制造古琴弦的传统方法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但是近年来古琴演奏的水平在新社会里日见提高,古琴家们认为现时的古琴弦还是有许多缺点,例如经不起调,蝇头之下易断。纒弦欠平容易脱纒音响不静不匀之类。最初以为问题只是在于丝的质量,从一九五四下半年起就大力争取得到高级优质丝,到一九五六年已经取得最高级的厂丝,但是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出品仍然不能得到很满意的提高,有些方面好些,但是胶合程度与莹润的色调反而退步了。 许多古琴家还感觉到一九五五年用降3级川产土丝所制的那一批比一九五六年以后的更好。古琴家们要求有更好的改进,方裕庭和上海另一试制琴弦的沈西园也正在积极地更深入的研究。 为了协作编者愿意把他在整理古琴史料工作中遇见的造弦材料,提供出来,

经这些热情的工艺家和古琴家们作为侧面的参考。 解放以后,有关古琴的历史文献是大大的增多了,集中起来了,而且容易接触了。在过去,制造古琴弦的传统方法而且这些之中材料,多是限于从清代琴家所转载而不很全面的材料中得来,而且这些材料之中有些部分还是杜撰的。 但是现在把民族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所访得的材料集中起来整理比较一下,则可以参考的东西不但更全面更多,而且已经追溯到了很远时代去。六朝的唐朝的、北宋的、都有。互相印证起来给予我们的启发就大大地不同了。我们在比较多种材料的情况之时,最突出的发现是清代琴苑心传、与古斋琴谱和天闻阁琴谱中对于制弦采用丝纶茎数的错误。 从六朝历唐到宋,用在七条弦上的丝纶数都是用的递减四条加纒三条之法。但是清代这三家昧于平衡张力的弦径级数在于方根而不在整比,也不顾琴调有转弦的要求,竟将三分损益求律之数直接用于丝纶而且在用了三分损益的纶数之后又另外加纒至四条琴弦之多,这不但违背了科学,而且破坏了我们几千年的优良传统。 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特地着重作了批判,并附录三个材料向关心的请益。 六朝、唐、宋的多个材料之中,在配用胶料、器具、秦锤(坠子)方面,在控制紧缩,验看火候。选择原料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交代,但又有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是与各时代的度量衡制,生产能力社会背景都有关系的。把这些材料介绍出来,不但可以直接参考或者还可能有助于历史发展的研究。 这些材料是数据性的,编者本不应杂入批判,但对一些后期的明显错误却不得不随时指出,以免工人同志们受到迷惑多费推敲。但我们的看法也可能不尽正确,这就须要读者在发现时多多给予批评。

什么牌子的古琴好

古琴挑选指导 ——献给古琴爱好者们 古琴是不论牌子的,所以也就没有“什么牌子的古琴好”一说。一张好琴,主要还是看斫琴师的水平如何。也好比书法临帖,不能看哪个出版社,要看是谁的帖子。斫师,也就是制琴之人。现下,国内比较知名的斫琴师有如王鹏、李一凡、曾成伟、倪诗韵、马维衡等……古琴学习,全在天分。禀意者,数年可有小成;愚钝者,穷其一生,难窥登堂之境……如果真的想学古琴,可以先请师父或琴社,租琴练习,等达到初级、中级水平时,再请懂琴的人挑选一张适合自己的琴。一般不推荐数千元的琴,误人子弟,八千至万元的琴还是可以的,如果只是练习,五千左右便可以了。 中国民乐协会提示你——古琴作为乐器,必须要能够弹奏。所以不抗指、不沙音、不打板是一个优秀古琴的必备条件。因为南北演奏风格和力度的区别,有些详细的数据也并不相同。然后是声音,作为练习,能发声基本就能满足练习,但作为与琴人相伴的良友,音色又是不可以忽视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习琴者的兴趣的培养。合格的古琴,其散音、按音和泛音的音色和音量要统一。古琴声音要有下沉感,声音不散而韵味悠长者为良,购买古琴时这几个必备条件不可忽视。建议初学者在买琴前多听听看看一些做工音色较好的老琴或名家制做的古琴以增强对古琴工艺与音色的了解,如王鹏、李一凡、曾成伟、倪诗韵、马维衡等大 师。 至于古琴的选择:如果是厂琴的话,建议你选 择天音琴坊的古琴,刚刚落幕的首届网络古琴大赛 就是由“天音琴坊”与“中国琴会”联合主办的。 奖品也是由“天音琴坊”提供的专业精品高档古琴, 此次古琴均得到了评委、古琴界专家龚一、赵家珍、 杨青等名师的一致认可。如果是名家斫制的琴,建 议你选择李一凡、王鹏等实力派大师的古琴!他们 的琴确实有口皆碑!文琴·李一凡、武琴·王鹏— —不愧“古琴佳话”。李大师的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文化特色优势!使其在音乐感中又透露出飘逸、深邃、不可捉摸的意态、意味和意境!且性价比相当高,没有炒作过后的浮价(相信你明白的!),售价与琴的音质性能成正比;王鹏的琴也确实好,不过随着奥运会之后他名声大起,价格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王鹏的琴大多都是监制,想买到王鹏亲自斫制的琴的话至少要几十万!总之,还是那句话——琴不在贵,贵在合适,人不言,琴自语……李一凡、王鹏实乃“斫琴泰斗”! 下面我就详细、系统地说一下古琴的挑选:

古琴知识一二 杜长桥

古琴知识一二 2009-9-5 17:05:12 古琴艺术,是中国古代的文人音乐。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天才的创造和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深受人们的敬崇以至有时到神化的程度。在古代人的眼里,古琴不是一件普通的乐器,而是圣人之器。大圣人孔子也善琴,他所教授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所指的“乐”,应是包括弹琴的内容的。 有关古琴的传说,在史籍和文学作品中不胜枚举。如:《吕氏春秋》里记载了伯牙弹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相传,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无论是心中想着“高山”,还是“流水”,他的好友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到山的崇高“巍巍乎”和水的阔远“洋洋乎”。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将琴摔碎,从此再也不鼓琴了。这个故事一直为后世所传诵,伯牙和子期也就成为友谊的典范“知音”。西汉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曾为卓文君弹唱《凤求凰》,从而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被后世传为佳话。在人们都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竟然在空城墙上用一张古琴吓退了司马懿的数十万大军,等等。 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古琴究竟是怎样的呢? 一、古琴发展历史概述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做“琴”,美称“玉琴”或“瑶琴”,有时称作“七弦琴”,近代以来,在中国“琴”被作为许多种弦类或键盘乐器的底名,如胡琴、扬琴、提琴、手风琴、钢琴等,才被人们在“琴”的本身也加上一个区别字叫做“古琴”了。古琴有大量的音乐遗产和理论文献,还有几百年以至一千多年前的良琴保存到今天。 最初,应该是我们的祖先使用弓箭射击远处鸟兽时,听到弓弦发出悦耳的声音而受到启发,发明了最早的古琴。从现有材料看,开始古琴大约弦数不定,有五弦、七弦、九弦等,在湖北出土的战国前期的琴是十弦。但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到是基本一致的,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而且琴长与现在差不多,为三尺六寸左右,后来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一弦,琴成了七弦。大约到了汉代,就与今天的古琴基本一样了。能够从史料中看到与我们今天古琴的样子完全一样的,最早是六朝砖画上“竹林七贤”手上弹的琴。从这些材料推断,完善的古琴,至少在东汉蔡邕至晋朝嵇康之时,应是古琴走向完善成熟的时期。现在有些收藏家手上有铭刻着汉代年款的琴,但鉴定家不能确定它们为汉代器物。至于现存最早与今天古琴形制一样的实物,则是唐代的琴。 古琴有史可查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2500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生产到流行于人民之中并被写到诗里收入《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程。另外,三千年前的甲骨文“乐”即指“木制其身,以丝为弦”的琴乐器,是已经形成的证明。 从有关材料的分析来看,古琴艺术大体经历了先秦时期民间的广泛流行,汉魏六朝的鼎盛,七、八世纪的高峰,十六、十七世纪的深化,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的衰微,以及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复苏等几个大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3年11月7日,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二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更将促进古琴艺术在我国的传承与发展。 另外,以乐器独奏为主要形式的古琴艺术,始终曾与歌咏相联系在一起。琴歌在春秋以至汉代是古琴艺术的重要形式,明代又有很大一批琴人每弹必唱、以声乐琴曲为崇尚的琴歌派。纵观琴史,有为数不少的琴歌存世。琴歌的“唱”与“奏”走相同的旋律线,这种寓歌乐、弹奏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许多人所重所爱,是应当被充分重视的。 古琴艺术在一百多年前就受到欧洲人的关注。1884年,比利时人阿理嗣出版了《中国音乐》,其中占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国的古琴谱和古琴;荷兰现代著名汉学家高罗佩曾出版有《琴道》一书。这些书籍出版发行,对西方人了解古琴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