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琴丝弦手工缫丝路(一)不是蚕宝宝的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古琴丝弦手工缫丝路(一)不是蚕宝宝的错

做弦这么多年,心中一直想要恢复原汁原味的传统丝弦。其实无论是琴人、斫琴师还是弦工都知道,现在的左搓右合技术及缠丝工艺都远超古人,但丝弦的品质还是没有达到老回回堂的标准,思来想去大家一致将认为是所用原材料也就是蚕丝品质不如古代,因为现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甚至是蚕宝宝本身的变化导致蚕丝品质下降。我很认同蚕丝品质下降这个观点,但我不希望把责任推给蚕宝宝,哪怕是一点点责任,我以为蚕丝的品质应该从以下几点细说:

一、蚕丝的种类

在许多古代丝弦文献中,都提及到蚕丝种类,比如:《太古遗音》禹贡青州厥贡篚檿(yǎn),齐民要术去柘(zhè)蚕丝宜为弦,清明响彻,胜于凡丝。《齐嵩论弦法》凡弦檿桑为上。其中凡丝指的就是桑蚕丝,柘蚕就是用柘叶喂养的蚕,檿蚕其实就是柞蚕(农业学者的研究结论)。如果用随意购买的桑蚕丝制作丝弦与精心挑选的柞蚕丝及柘蚕丝所制作丝弦去比较,显然桑蚕丝的品质不行,但这不是蚕宝宝的错,是选材人选错了材料!

二、蚕丝的产地

古文学中除了记录蚕丝的种类还详细记录了蚕丝的产地。我归纳了一下文献中的记录,以四川、陕西、河南、山东等地柞蚕及柘蚕为佳。这些记录有些无可考证,有些却是历史悠久,比如河南有一个柘县,其历史记载:秦朝时开始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自古盛产柘丝而得名“柘县”。柘县在古代是一个集蚕丝交易及生产的基地,至1931年,柘城县有高大乔木桑5万余棵年产蚕丝10万公斤以上。柘树的生长周期极其缓慢,柘木坚硬,非常适合制作枪拖和武器,抗日战争时期,县城所有大一些的柘树都被日本军队砍伐一空,从此柘县再也不产柘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当地的气温、雨水及土质不但影响树木的生长,同样也会影响蚕的生长及蚕丝的品质。如果在南方地区种植柞树估计无法成活,在江浙沪一带种植柘树或许橘会变枳,因此选丝要将蚕的种类及产地统一考虑,二者相辅相成。只考虑蚕丝种类而不考虑产地或者只考虑产地而不考虑蚕丝种类,都是不对的,这是选材考虑不周,不是蚕宝宝的错!

三、缫丝工艺

蚕丝是由丝素及丝胶所组成,每一根蚕丝的芯部为丝素,周围包裹一层丝胶,丝素柔软而有韧性,丝胶较硬且强度高。蚕宝宝吐丝时,通过丝胶将蚕丝粘固在一起,形成一个坚硬的外壳。丝胶在遇高温时会软化并失去粘性甚至融化,人们就是利用这个原理通过水煮的方式,实现缫丝。缫丝过程中会损失一部分丝胶,但不会完全褪掉,我们称这样的丝为生丝,

生丝粗糙偏硬,摸上去如头发或马尾毛的感觉。为了制作光滑柔软并富有光泽的布料,会对生丝进行脱胶,使其只留下丝素,我们称脱过胶的蚕丝为熟丝。现在工厂的缫丝工艺主要考虑的是服装用料,丝胶迟早要脱掉,所以在缫丝的时候不会考虑丝胶是否保留,进而采用高温高压及加入化学药品的方法提高缫丝的效率,因而出厂的生丝丝胶被严重破坏。

蚕丝截面图

制作丝弦我们希望丝胶保留的越多越好,这样的弦才更坚实耐用,韧劲十足。这种丝胶被破坏的生丝,对于制弦来说品质大大的降低了。传统缫丝工艺只是简单的煮一下蚕茧,对丝胶的损伤很小,最适合丝弦的缫丝方法称为冷盆缫丝法,即煮茧的水温不超过80度。这种情况下丝胶损伤微乎其微,这样的丝才是制弦的上好材料。所以如果不考虑缫丝工艺,而责备丝弦品质下降,是耍流氓,这不是蚕宝宝的错!

四、桑蚕丝真的不适合做琴弦吗?

古文献将桑蚕丝称为凡丝,真的就不适合做琴弦吗?肯定不是,丝弦圣物回回堂丝弦就是采用桑蚕丝所制,这就证明了古文献的局限性,在只有马车和11路公交的时代,上海到

南浔至少也要一天吧!这地域局限性决定了认知的局限性。这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蚕宝宝的错!

桑蚕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养殖广泛,取材方便,如果我们能找到优质桑蚕丝的产地,并且采用传统的冷盘手工缫丝工艺缫丝,一定能制作出品质优良的丝弦。下一回,我带大家走一走我的手工缫丝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