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张巧琴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同时学生对三角形以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活动——体验”的教学策略即组织学生“做”图形,让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体会图形的特点,较为深入的认识图形。

1、找三角形,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从学生的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三角形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性和可见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的数学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数学的真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和学好数学的意识。

2、“做三角形”,让学生在“做”三角形中感受边、角和顶点。

通过找三角形,引起学生对三角形的回忆;然后安排学生每人至少“做”一个三角形并相互交流。学生用了许多的方法来做三角形,有的用小棒摆、在钉子板上围,还有学生用剪、折、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感知一定要三根小棒、三段细绳、三条线段……才能“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小棒、细绳、线段……必须两两相交,行成角和顶点;最后得出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顶点和三个角。

3、围三角形,体会两条边的长度和必须大于第三边。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利用四根长度分别是10cm、6cm、5cm、4cm 的小棒来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再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围不成三角形,并直觉感受这是为什么。最后通过比较每次选用的三根小棒的长度,找到原因、理解规律。从而得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我在整节课的教学中贯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原则,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力求做到层次清楚,环节紧凑,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操作,突出体现了学生对知识形的形成。在围三角形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小棒,充分地围,经历围成和围不成三角形的过程,并给学生提供思考“为什么”的时间。让学生在“做”图形的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形状特点和结

构特征。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有代改进地方,如在处理学生回答问题时较少调动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过多的重复学生的回答。而且在学生围好三角形,交流各自的发现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一定大于最长的边时,对于这一结论处理的不够好。当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结论时应该让学生翻开书比较一下三角形两条短边的和一定大于最长的边与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有什么不一样,这样的处理方式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