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

1.运动的多种形式

(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

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机械运动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

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

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4.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s=vt。(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会换算)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是个恒量与路程s时间t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

1+S

2

+…+S

N

)/(t

1

+t

2

+…+t

N

)算出

来的速度。(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四节力的图示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

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作力的图示步骤:

1、画单位线段,并标示所表示力的大小

2、在受力物体上标示作用点

3、以作用点为起点画线段(单位线段的整数倍,≥ 2倍)

4、标方向(箭头画在线段末端)

5、标力的字母和大小(例如、F=60N)

6、辅助线用虚线。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

(1)产生的原因: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

(2)产生的条件:①互相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对同一物体来说,弹性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4)方向:与形变的方向相反

(5)施力物体:是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

(6)产生与消失:弹力产生于同时形变的两物体间;弹力与弹性形变同时产生并同时消失;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下落

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