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殿堂
·50·
2010.07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
桂永才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阐明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从“文化传真”这一基本翻译原则出发分析了翻译的文化功能。
然后指出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而探讨了对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列出了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 文化功能 文化缺省 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9&G0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ng
GUI Y ong-cai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nhui·Huainan 232001)
Abstract: The paper probes into translation by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larifying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facsimile of culture. Then i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efaul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approaches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
一、引言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国家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各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这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和交流离不开语言翻译。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
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我们
甚至可以说,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
”[1]
二、翻译的文化功能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
它是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有层次的符号系统,
是思维交流的工具。
[2]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已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讨论;人类对文化问题的关心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
然而有趣的是,对“究竟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至今仍众说纷芸,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看法和定义。
一般来说,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说法。
广义论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狭义论者认为文化仅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
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
术、各种制度等。
不论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还是从狭义的文化角度看,语言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又依附于语言。
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有特定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所以许国璋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
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3]
(二)翻译与思想文化交流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人们进行语言活动主要是为交流思想。
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
翻译是把
一种语言(原语)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能得到原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
感受。
[4]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是语言产生、发展的母体。
我们应当看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语言活动,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
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的主要任务应是引进外来思想文化或者向外传播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 作者简介:桂永才(1976.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2010.07
·51·
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国际间、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
(三)翻译的文化功能
综上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更是文化活动。
从形式上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内容,但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文化内涵。
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更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
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
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 ,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
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
“文化传真”可以说是在“更大语境”下做翻译。
有时,从语言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一个译法,而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可能得出另一种译法,而且可能是更高一筹的译法。
[5]所谓“文化传真”,应是翻译后的文本尽量保存原语文本中的文化之“原味”,使译语文本的读者能扩大文化(异域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
因此,译者不仅要了解原语的文化,也要熟悉译语的文化,通过相互对比,做出真正对等的翻译。
所谓真正的对等应是指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分寸、轻重、范围、色彩等方面都相当。
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国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异域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
[5]
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众所周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
如果有了共同的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对双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发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这种省略的现象就叫做“缺省”(default) 。
而“文化缺省”就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
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
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通过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而获得填充,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翻译中却变得非常棘手。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语文本作者与原语文本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语文本读者之间。
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按字面直译为: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 看完译文,一般的汉语读者一定是如坠五里雾中。
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必须熟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背景。
这句话涉及到《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
在《圣经》中,人是上帝造的,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 然后,从鼻孔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程(the creation of man)。
在此句中作者借用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教师育人的伟大工作。
正像泥人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生命之气一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成为真正有用的人。
[6]
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语文本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而不具备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
因而,原语文本作者与读者双方认为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由于不具备相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不知所云。
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
”[7]原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不经译者适当补偿,留给译语文本读者的便往往是意义真空或语义疑团。
四、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
(一)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我们在翻译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应坚持“文化传真”这个基本原则,即补偿性的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
换而言之,就是要把原语文本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
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到了俄国人口里便成了“穿着衬衣生下来的’;到英国人那里又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若要德国人说,却是“梳好了头才出世的”。
再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用法语说相当于“一块石头打两处”;用英文说是“一石打死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俄语说法相当于“一枪打死两只免子”;德语说法却相当于“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
这就要求译者应该以“非民族中心主义”(non-ethnocentric)的态度,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凭借自身优越的语言文化知识,把握好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译者在译文中要尽量再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尽量使译语文本读者欣赏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使自己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
翻译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而文化的异质性使文化缺省导致的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损失具有不可避免性。
有损失就必然需要补偿。
我国翻译界已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具体可以归纳如下:加注,增益,释义,归化,删除,硬译。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比较有意思的是于江龙在其《从“以创补失”看许渊冲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一文写道:许渊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化补偿概念,但是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无不体现了他的文化补偿思想。
在他的《以创补失论》中有句话给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反之,我们可以说,用桑榆之收来“补”东隅之失。
他认为译诗是有得有失的,如果能够有所创,那就更有可能使得多于失了,如此看来,许渊冲的补偿方法就是“创”。
[8]不论对文化缺省采用何种补偿的方法,我们都必须在充分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忠实、通顺”的翻译基本原则,努力做到使译文“神、形”并茂,从而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跨文化翻译。
五、结语
在全球化大潮下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充分发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在积极
(下转第43页)
2010.07
·43·
营盐业的政策被废止,推行了亭户制盐——官府统购——官运官销的全面榷盐制度。
史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及第五琦为诸州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文”。
[6]第五琦榷盐制度实施后,政府盐利年收入达四十万贯左右,这在当时缓解了政府财政极度紧张的状况。
但第五琦榷盐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全面垄断食盐的产销环节,使得政府不得不广置专卖机构,并委任大批官吏进行管理。
致使机构臃肿﹑奸蠹滋生,经营管理的费用和损耗增多,直接影响了榷利的纯收入。
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刘晏主管东部海盐专卖事务期间,对第五琦的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
史载:“自兵起,流庸未复,税赋不足供费,盐铁使刘晏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于是上盐法轻重之宜,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出盐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
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民不知贵。
晏又以盐生霖潦则卤薄,旰旱则土溜坟,乃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
吴、越、扬、楚盐廪至数千,积盐二万余石。
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候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
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曰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兖郓、郑滑,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
然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
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
晏之始至也,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
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
[6]
总起来说,刘晏的盐法程序为亭户产盐——官府统购——商运商销。
其新法的积极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食盐的生产和统购方面,继承了旧法设监院等机构管理亭户,仍将食盐的货源牢固地控制在政府手里,设立十监四场,储备下充足的官盐,且从技术上指导盐业生产调动亭户积极性。
其二,在食盐的销售方面,新法由政府将统购到的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行销各地,采取借商销售的方法。
新法一方面规定各地方政府不得再对商人加以任何名目的征敛;另一方面在食盐的主产区和运销要地设立十三巡院,打击私盐运销以维护官府批发商运销食盐的渠道不受冲击。
其三,新法对之前臃肿的盐政机构和冗官冗吏大事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其四,为保证偏远地区食盐的销售,实行常平盐制,既稳定了盐价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第五奇的榷盐制度到刘晏新法改革,盐制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政府垄断经营食盐买卖的性质,仍是一种榷盐制度。
不过相比之下,刘晏的新法利用商人运输销售食盐,不但精简了政府庞大的运销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政府开支,而且一定程度上也遵循了市场经济这一法则。
总而言之,唐代禁榷制度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刘晏之后,榷盐制度几经废弛与整顿。
黄巢起义后,榷盐制度全面废坏。
三、影响
唐代的禁榷制度,把盐等行业的产销纳入国家直接控制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重组和管理,凭借国家强权变私营经济为政府官方垄断的国家经济,使这些垄断行业直接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封建统治服务。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禁榷制度的实施破坏了这些行业的正常发展形态,毁灭了先前这些行业中私营经济的发展程序和道路,使其丧失了原先经营的自主性和合法性,致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庇佑和影响之下,难以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资源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优化配置,使中国古代的经济未能有转折性的发展变化。
从政治角度来看:唐统治者通过禁榷制度的出台实施,利用手中特权任意制定榷价,如遇政府财政拮据,便哄抬物价以增加财政收入,我们姑且来看一下唐榷盐政策的几次变化:“肃宗乾元元年,第五琦初行盐法时,盐价即由先前的每斗十文一下子提高到一百一十文。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时又增加到二百一十文,贞元四年(788年)再增加到三百七十文。
德宗以后,盐价屡有调整但大都保持在每斗二百文以上的价格”。
[2]高额的垄断盐价一方面确实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更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榷价日贵,至有以谷数斗,易盐一升”[7]者,许多人买不起盐只得淡食。
加上为保榷盐之利,政府出台残酷的打击私盐买卖的法规,并设有巡院等专门机构主要负责镇压私盐买卖,山海之利,本在轻徭薄赋以利凡民者,最终却成了政府剥削人民的工具,这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故禁榷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延缓了唐王朝灭亡的步伐,但最终为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埋下了祸根。
参考文献:
[1] (唐)李林甫.大唐六典:卷20.太府寺.三秦出版社,1991.
[2]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93,460,468.
[3] (唐)房玄龄.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
[4] (清)徐松.全唐文:卷514.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
[5]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中华书局,1975.
[6]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
[7] (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2.减盐铁价敕.中华书局,1982.
特约编辑:王逸之
(上接第51页)
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向世界各国译介我们的民族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07年院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07wkq10)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
[2] 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
[3]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 [4]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3.
[5]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78.
[7] 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北京:外语研
究.2004(6).
[8] 于江龙.从“以创补失”看许渊冲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J].南宁:读与写杂
志.2008(7).
责任编辑:琰 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