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_桂永才

文化殿堂

·50·

2010.07

翻译的文化功能与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补偿

桂永才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淮南 232001)

摘 要: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阐明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从“文化传真”这一基本翻译原则出发分析了翻译的文化功能。然后指出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缺省现象,进而探讨了对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列出了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 文化功能 文化缺省 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9&G0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and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in

Translating

GUI Y ong-cai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nhui·Huainan 232001)

Abstract: The paper probes into translation by starting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clarifying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angle of facsimile of culture. Then i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cultural default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principle and approaches of compensation for cultural default.

Key Words: Translation; Cultural Function; Cultural Default; Compensation

一、引言 由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国家间的交往更加频繁,各国在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这促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和交流,而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渗透和交流离不开语言翻译。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交流的工具,而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有不少进展都是源于外来知识的冲击,令社会、文化和知识系统产生巨大的变化,终于使整个文化系统面貌一新。由于知识的传递主要依赖语言为工具,外来的知识明显地牵涉到外语,所以翻译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我们

甚至可以说,世界上各主要文化系统的发展都和翻译活动脱离不了关系。”[1]

二、翻译的文化功能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际的任意性的语音符号体系。它是由音位﹑语素﹑词和词组﹑句子篇章等构成的有层次的符号系统,

是思维交流的工具。[2]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已经进行过各种各样的讨论;人类对文化问题的关心可谓“古已有之,于今为烈”。然而有趣的是,对“究竟什么是文化”这一问题,至今仍众说纷芸,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看法和定义。一般来说,有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说法。广义论者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论者认为文化仅指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

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

术、各种制度等。不论是从广义的文化角度还是从狭义的文化角度看,语言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而文化又依附于语言。换句话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有特定文化转移和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所以许国璋说:“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

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3]

(二)翻译与思想文化交流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人们进行语言活动主要是为交流思想。翻译是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使通晓不同语言的人通过原文的重新表达而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

一种语言(原语)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使译语读者能得到原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语读者大致相同的

感受。[4]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是语言产生、发展的母体。我们应当看出:翻译作为一种语际语言活动,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形式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而是把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对应语言代码。因此,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的主要任务应是引进外来思想文化或者向外传播本国本民族的思想文化,为人类拆除语言文字障碍,促进不同社会、不同地 作者简介:桂永才(1976.9—),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英美文学。

2010.07

·51·

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是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交流的纽带,是决定国际间、民族间思想文化交流效果的基础条件和直接因素。

(三)翻译的文化功能

综上可见,翻译不仅是语言活动而且更是文化活动。从形式上说,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所表达的内容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内容,但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化内涵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语)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说,翻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差异,更要密切注视文化的差异。文化差异处理的好坏,往往是翻译成败的关键。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却不宜改变 ,特别不宜“归化”,一定要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文化传真”可以说是在“更大语境”下做翻译。有时,从语言的角度考虑,可以得出一个译法,而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可能得出另一种译法,而且可能是更高一筹的译法。[5]所谓“文化传真”,应是翻译后的文本尽量保存原语文本中的文化之“原味”,使译语文本的读者能扩大文化(异域文化)视野,获得知识和启迪。

因此,译者不仅要了解原语的文化,也要熟悉译语的文化,通过相互对比,做出真正对等的翻译。所谓真正的对等应是指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在各自文化里的含义、分寸、轻重、范围、色彩等方面都相当。从这一认识出发,中国翻译工作者应该把传达异域文化、繁荣中华文化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5]

三、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众所周知,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如果有了共同的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对双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发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这种省略的现象就叫做“缺省”(default) 。而“文化缺省”就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从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缺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交际的效率;而缺省之所以能提高交际的效率正是因为交际双方都明白其中缺省的成分。这个缺省的成分虽然不在话语中出现,但却被特定的语境激活于话语接受者的记忆之中,于是话语中的实际语义真空就会通过接受者记忆中的文化知识而获得填充,接受者连贯的语义理解便由此而来。

然而,这种非常普通的交际策略在翻译中却变得非常棘手。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原语文本作者与原语文本读者之间的这种默契不可能天然地存在于原语文本作者与译语文本读者之间。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精读教材第三册第三课“Why I Teach”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按字面直译为:当一名教师意味着是创造的见证人,他目睹人体开始呼吸,开始了生命。) 看完译文,一般的汉语读者一定是如坠五里雾中。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必须熟悉西方的基督教文化背景。这句话涉及到《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在《圣经》中,人是上帝造的,上帝用粘土(clay)捏成一个泥人(clay figure), 然后,从鼻孔吹入“生命之气”,于是泥人开始呼吸(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伟大工程(the creation of man)。在此句中作者借用上帝赋予人类生命之气的故事,高度赞扬了教师育人的伟大工作。正像泥人从上帝那里获得了生命之气一样,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才干,成为真正有用的人。[6]

原语文本作者和译语文本读者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语言文化环境中而不具备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因而,原语文本作者与读者双方认为不言而喻的文化背景知识,来自其他文化的读者由于不具备相同的文化背景往往不知所云。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会对处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的读者造成意义真空。”[7]原文为了提高交际效率或修辞效果而采取的文化缺省策略如果不经译者适当补偿,留给译语文本读者的便往往是意义真空或语义疑团。

四、翻译中文化缺省的补偿

(一)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我们在翻译中对文化缺省的补偿应坚持“文化传真”这个基本原则,即补偿性的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而言之,就是要把原语文本的“形”“神”在译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比如说,汉语的“天生有福”,到了俄国人口里便成了“穿着衬衣生下来的’;到英国人那里又成了“生来嘴里就含着一把银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若要德国人说,却是“梳好了头才出世的”。再如汉语成语“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用法语说相当于“一块石头打两处”;用英文说是“一石打死二鸟”(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俄语说法相当于“一枪打死两只免子”;德语说法却相当于“一个拍子打两只苍蝇”。这就要求译者应该以“非民族中心主义”(non-ethnocentric)的态度,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凭借自身优越的语言文化知识,把握好原文的文化内涵,在保证译文可读性的基础上,译者在译文中要尽量再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尽量使译语文本读者欣赏到原语文本中所蕴含的异国情调,使自己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二)文化缺省补偿的方法

翻译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而文化的异质性使文化缺省导致的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损失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损失就必然需要补偿。我国翻译界已经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具体可以归纳如下:加注,增益,释义,归化,删除,硬译。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比较有意思的是于江龙在其《从“以创补失”看许渊冲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一文写道:许渊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文化补偿概念,但是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无不体现了他的文化补偿思想。在他的《以创补失论》中有句话给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反之,我们可以说,用桑榆之收来“补”东隅之失。他认为译诗是有得有失的,如果能够有所创,那就更有可能使得多于失了,如此看来,许渊冲的补偿方法就是“创”。[8]不论对文化缺省采用何种补偿的方法,我们都必须在充分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结合“忠实、通顺”的翻译基本原则,努力做到使译文“神、形”并茂,从而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跨文化翻译。

五、结语

在全球化大潮下的今天,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充分发挥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在积极

(下转第43页)

2010.07

·43·

营盐业的政策被废止,推行了亭户制盐——官府统购——官运官销的全面榷盐制度。

史载:“天宝、至德年间,盐每斗十钱……及第五琦为诸州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文”。

[6]第五琦榷盐制度实施后,政府盐利年收入达四十万贯左右,这在当时缓解了政府财政极度紧张的状况。但第五琦榷盐制度的最大弊端在于全面垄断食盐的产销环节,使得政府不得不广置专卖机构,并委任大批官吏进行管理。致使机构臃肿﹑奸蠹滋生,经营管理的费用和损耗增多,直接影响了榷利的纯收入。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刘晏主管东部海盐专卖事务期间,对第五琦的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史载:“自兵起,流庸未复,税赋不足供费,盐铁使刘晏以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于是上盐法轻重之宜,以盐吏多则州县扰,出盐乡因旧监置吏亭户,粜商人纵其所之。江、岭去盐远者,有常平盐,每商人不至,则减价以粜民官收厚利而民不知贵。晏又以盐生霖潦则卤薄,旰旱则土溜坟,乃随时为令遣吏晓导,倍于劝农。吴、越、扬、楚盐廪至数千,积盐二万余石。有涟水、湖州、越州、杭州四场,嘉兴、海陵、盐城、新亭、临平、兰亭、永嘉、大昌、候官、富都十监,岁得钱百余万缗,以当百余州之赋。自淮北置巡院十三,曰扬州、陈许、汴州、庐寿、白沙、淮西、甬桥、浙西、宋州、泗州、岭南、兖郓、郑滑,捕私盐者,奸盗为之衰息。然诸道加榷盐钱,商人舟所过有税。晏奏罢州县率税,禁堰埭邀以利者。晏之始至也,盐利岁才四十万缗,至大历末,六百余万缗。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6]

总起来说,刘晏的盐法程序为亭户产盐——官府统购——商运商销。其新法的积极成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食盐的生产和统购方面,继承了旧法设监院等机构管理亭户,仍将食盐的货源牢固地控制在政府手里,设立十监四场,储备下充足的官盐,且从技术上指导盐业生产调动亭户积极性。其二,在食盐的销售方面,新法由政府将统购到的食盐按官方定价卖给商人,再由商人行销各地,采取借商销售的方法。新法一方面规定各地方政府不得再对商人加以任何名目的征敛;另一方面在食盐的主产区和运销要地设立十三巡院,打击私盐运销以维护官府批发商运销食盐的渠道不受冲击。其三,新法对之前臃肿的盐政机构和冗官冗吏大事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其四,为保证偏远地区食盐的销售,实行常平盐制,既稳定了盐价又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从第五奇的榷盐制度到刘晏新法改革,盐制的变化并没有改变政府垄断经营食盐买卖的性质,仍是一种榷盐制度。不过相比之下,刘晏的新法利用商人运输销售食盐,不但精简了政府庞大的运销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政府开支,而且一定程度上也遵循了市场经济这一法则。总而言之,唐代禁榷制度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刘晏之后,榷盐制度几经废弛与整顿。黄巢起义后,榷盐制度全面废坏。

三、影响

唐代的禁榷制度,把盐等行业的产销纳入国家直接控制的范围之内,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重组和管理,凭借国家强权变私营经济为政府官方垄断的国家经济,使这些垄断行业直接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封建统治服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禁榷制度的实施破坏了这些行业的正常发展形态,毁灭了先前这些行业中私营经济的发展程序和道路,使其丧失了原先经营的自主性和合法性,致使中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庇佑和影响之下,难以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资源在市场经济调节下的优化配置,使中国古代的经济未能有转折性的发展变化。从政治角度来看:唐统治者通过禁榷制度的出台实施,利用手中特权任意制定榷价,如遇政府财政拮据,便哄抬物价以增加财政收入,我们姑且来看一下唐榷盐政策的几次变化:“肃宗乾元元年,第五琦初行盐法时,盐价即由先前的每斗十文一下子提高到一百一十文。德宗建中三年(782年)时又增加到二百一十文,贞元四年(788年)再增加到三百七十文。德宗以后,盐价屡有调整但大都保持在每斗二百文以上的价格”。[2]高额的垄断盐价一方面确实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更加重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榷价日贵,至有以谷数斗,易盐一升”[7]者,许多人买不起盐只得淡食。加上为保榷盐之利,政府出台残酷的打击私盐买卖的法规,并设有巡院等专门机构主要负责镇压私盐买卖,山海之利,本在轻徭薄赋以利凡民者,最终却成了政府剥削人民的工具,这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故禁榷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了唐政府的财政危机延缓了唐王朝灭亡的步伐,但最终为唐王朝的统治根基埋下了祸根。

参考文献:

[1] (唐)李林甫.大唐六典:卷20.太府寺.三秦出版社,1991.

[2]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93,460,468.

[3] (唐)房玄龄.隋书:卷2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3.

[4] (清)徐松.全唐文:卷514.殷亮.颜鲁公行状.中华书局,1983.

[5] (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3.第五琦传.中华书局,1975.

[6]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卷54.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

[7] (北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12.减盐铁价敕.中华书局,1982.

特约编辑:王逸之

(上接第51页)

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努力向世界各国译介我们的民族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

★基金项目:淮南师范学院2007年院级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07wkq10)

参考文献:

[1]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5

[2] 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2

[3] 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 [4]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3.

[5] 孙致礼.文化与翻译[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1).

[6]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78.

[7] 王大来.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J].北京:外语研

究.2004(6).

[8] 于江龙.从“以创补失”看许渊冲翻译中的文化补偿思想[J].南宁:读与写杂

志.2008(7).

责任编辑:琰 柽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3379353.html, 跨文化交流中的英语翻译功能分析 作者:雷莹王秀峰 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5期 (陕西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21) 摘要:各个国家的历史发展存在差异,而且受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各国的文化也 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中西方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直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英语翻译成为了解决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文章主要从跨文化交流的视角下对英语翻译功能进行解析,诠释英语翻译在文学发展、交际功能等方面对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希望能够对英语翻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英语翻译;功能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5-0265-02 Abstract: Every country has vital differences in history development. Besides, due to its political, religious and other influences, their cultures vary from each other too.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nd language, there always are some obstacl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a result, English translation has become a bridge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unction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describe its impact on literary development,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so on, hoping to offer some help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translation.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nglish translation; function 中西方国家的地理位置、历史历程以及信仰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从而使中西方文化出现差异性,导致语言交流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必须要依靠英语翻译才能够完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上,翻译使得整个世界的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是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历史交流的有效手段,从而也为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架起了桥梁。接下来文章将对英语翻译的跨文化影响因素以及对跨文化交流中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英语翻译跨文化交流的影响因素 (一)文化传统的影响 文化从宏观上看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形成于人类发展历程中的智慧碰撞,同时文化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应用形式。在文化的影响下中西方人的语言交流内容以及交流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的历史制度,所以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中国人也更信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常见中国传统文化名词英语翻译 风水:Fengshui; geomantic omen 阳历:solar calendar 阴历:lunar calendar 闰年:leap year 十二生肖:zodiac 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 元宵节:the Lantern Festival 清明节:the Tomb-sweeping Day 端午节:the Dragon-boat Festival 中秋节:the Mid-autumn Day 重阳节:the Double-ninth Day 七夕节:the Double-seventh Day 春联:spring couplets 春运:the Spring Festival travel 把中国的汉字“福”字倒贴在门上(听起来像是福到)预示新年有好运:turn the Chinese character for luck (fu) upside down to make “dao”(which sounds like arrival) and put it on your door to bring in good fortune for the new year 庙会:temple fair 爆竹:firecracker 年画:(traditional) New Year pictures 压岁钱:New Year gift-money 舞龙:dragon dance 舞狮:lion dance 元宵:sweet sticky rice dumplings 花灯:festival lantern 灯谜:lantern riddle 食物对于中国佳节来说至关重要,但甜食对于农历新年特别重要,因为他们能让新的一年更加甜蜜。Food is central to all Chines festivals, but sugary snacks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Lunar New Year, since they sweetne up prospects for the coming year. 传统的佳节食物包括年糕、八宝饭、饺子、果脯和瓜子。Traditional holiday treats include nian gao (rice pudding), ba bao fan (eight treasure rice), jiao zi (crispy dumplings), candied fruits and seeds. 四合院:Siheyuan/ Quadrangle 亭/阁:pavilion/attic 刺绣:Embroider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偏旁:radical 战国:Warring State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Flow 铁饭碗:Iron Bowl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仅供参考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浅论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简析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论文摘要:如何破除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更有效地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在思维差异、文化心理、宗教信仰、自然环境及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阐明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翻译文化意识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 propose,Heaven disposes”;或者是‘‘Man Dropose,God 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 in God’s 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 embrace Buddha’s feet in one’s hour of need——seek help at the last 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

翻译中的文化观

姓名:方守义学号:201420270 班级:外应一班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Cultural factors begin to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ranslators. we fin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major barriers in translating. A thing which is self-evident in one culture has to be painstakingly explained in another.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usually not the result of verbal inadequacy, but of wrong cultural assumptions. Hardly can any text be successfully translated without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inte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then to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m.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1. Cultural Differences 1.1 Different Geography Geographic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formed by the area, natural condition and circumstances the country lies in. In ancient Greece, the long winding seashore along the islands, which led to Asia Minor.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were not so strictly classifie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 Different nations use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words for the same phenomena and objects. I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reflec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1.2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he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to the world by their intuitive, whole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westerners have had a frame in their heads before speaking or writing, while th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 from any fetter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The English stress formal logic, and the English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hypostasis .While the Chinese do not stress formal logic as much as the English do,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parataxis,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y in Chinese-English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翻译对文化的影响 2014年06月16日第A9版:文化教育 作者:沈望舒来源:学习时报字数:3104 1 翻译,在常规认识中,它只是社会中很小一部分人的一种能力、职业、贡献;但史实表明,它始终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融合的桥梁,是特定文化留存、发展、弘扬的要素,是一领域文明摆脱落后、与时俱进、更新换代的诱因。 翻译,曾经发挥延续文明的决定性作用 笔者在古埃及托勒密王国的首都亚历山大市,从当地人讲述已知世界历史上最古老而伟大图书馆的业绩中,了解到不仅埃及文明有过长时间的中断和遗失,而且当代西方文明引以自豪的古希腊文明也曾早早被湮灭。是亚历山大图书馆所藏相关希腊的经典与译作,那些被翻译成拉丁文字的公元前9世纪荷马的诗稿,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公元前27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关于日心说的理论著作,以及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学者阿基米得、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等种种名著,让欧洲、让西方找回了自己的历史之根。不知名大师们的往返翻译,不仅有文明传播功效,而且形成对一种文明的救赎,这就是史称毁于公元3世纪的古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拥有的译著,对当代西方思想文化体系的独特贡献。 从印度佛教圣地瓦那拉斯到经济中心城市孟买的8天访寻,遗憾地了解到:佛教人口在印度总人口中比重跌至2.7%以下;历史灭佛带来的无人信、无人懂状况,衍生出“社会灭佛”恶果——大量千余年前的石制精美佛像被毁,许多今日人工难以雕制的大小佛头散落民间,廉价地摆在旧货市场地上;对佛教经典的诠释者更是踪迹难觅。由此令人不禁回想以唐僧西天取经为代表的“佛学东渐”,它所导致佛教的别样光大——汉传佛教“禅宗文化”的辉煌,中国历史上首次“翻译高峰”:汉至宋中间800余年,来自印度的高僧与中国本土的大德精诚合作,大规模地进行佛经翻译,完成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经典转移”。它不但重塑了中国文明肌理,还赋予佛教于中国与世界的新生。这是一种由玄奘、鸠摩罗什等翻译家创造和续写的哲学文明。 翻译,让世界命运共同体内部互鉴互促 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新内涵;2012年十八大报告将其进一步提升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3年以来中国领导人在重大外交场合频繁倡导“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的根本要求,既是各国历史上共存关系的事实,又揭示各民族同处一个地球、同在一个生存环境的深刻哲理,倡导相互依存的权力观、利益观、安全观。 中国历史鼎盛时期,屡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敬互鉴式的吉光。汉唐宋元明清各朝辉煌阶段,京师之地都有内外商贾云集、各国文化交往密切的记载。西亚、阿拉伯、印度、欧美的文化及其载体,在张骞、玄奘、马可·波罗、利马窦、汤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中国文化相关词汇英文翻译 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 刺绣:embroider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对联:(Spring Festival)Couplets 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人才流动:Brain Drain/Brain Flow 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战国:Warring States 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铁饭碗:Iron Bowl 函授部:The Correspondence Department 集体舞:Group Dance 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红白喜事:Weedings and Funerals 中秋节:Mid-Autumn Day 结婚证:Marriage Certificate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附属学校:Affiliated school 古装片:Costume Drama 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Soup) 一国两制:One Country,Two Systems 火锅:Hot Pot 四人帮:Gang of Four 《诗经》:The Book of Songs 素质教育:Essential-qualities-Oriental Education 《史记》:Historical Records/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Movement) 《西游记》:The Journey to the West 除夕:Chinese New Year’s Eve/Ev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针灸:Acupuncture 唐三彩:Tri-color Pottery of the Tang Dynasty/The Tang Tri-colored pottery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Chinese-charactered Socialist/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偏旁:radical 孟子:Mencius 亭/阁:Pavilion/Attic 大中型国有企业:Large and Medium-sized State-owned Enterprises 火药:gunpowder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英语六级翻译必备词汇——中国文化 来源:文都图书 自从四六级改革以后,翻译就由之前的部分句子汉译英变成了整段的汉译英,这对于考生来说难度确实加大不少。新翻译涉及到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等,这就要求大家在这些方面多加注意并积累。文都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了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必备词。 火药gunpowder 印刷术printing 造纸术paper-making 指南针the compass 《三字经》The Three-Word Chant 《三国演义》Three Kingdoms 《西游记》Journey to the West; 《红楼梦》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中国画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书法calligraphy 水墨画Chinese brush painting; 中国结Chinese knot 旗袍Cheongsam 京剧人物脸谱Peking Opera Mask 相声comic crosstalk

皮影戏shadow play; 说书story-telling 武术martial art 阳历solarcalendar 阴历lunarcalendar 剪纸:Paper Cutting 书法:Calligraphy 针灸:Acupuncture 太极拳:Tai Chi 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孟子:Mencius 敦煌莫高窟:Mogao Caves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火锅:Hot Pot 关于六级翻译,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词语最好都要弄清它的英文翻译。平时也要多注意进行练习,因为是新题型,所以真题比较少,大家可以配套文都出版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真题精析与标准预测》,里面附赠20片短文翻译,让大家有题可做。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从翻译的文化功能看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① 王大来 (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浙江温州325035) 摘 要: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补偿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翻译的文化功能决定了翻译在建构异国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目标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译者的重要任务是把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因此,在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过程中,译者应尽力使译文读者获得原文的文化信息,但不能因补偿过量而使译文读者失去获得文化探索享受的机会。关键词:图示;文化缺省;翻译的文化功能,文化补偿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4)06-0068-03 11引言 有人想象,翻译工作最大的难题是在接受语或译语中找出恰当的词和结构。恰恰相反,对于译者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这不仅需要理解词语的意义和句法关系,而且还要对原文的文化缺省成分有敏锐的感觉。人们普遍错误地认为,一个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就能够胜任翻译工作。首先,仅仅掌握两种语言是不够的,了解相关的文化也同样重要。语言在某一文化中的作用以及该文化对词和习语的影响比比皆是,不仔细考虑原文的文化背景,对任何一篇文本都很难做出恰当的理解。 译者在翻译中应充分注意原文文化缺省的存在。首先,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依赖于对原语文化特征的相关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译者没有注意到原文中存在的文化缺省成分。结果。译者所理解的原语文化背景知识可能是以他自己的文化现实为基础。其次,由于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不同而引起翻译误读比语法错误之类的东西更难发现,因而造成译文读者对原文更严重的错误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中文化缺省的一个原则:使译文读者获得文化探索的享受。首先,根据图示理论阐明文化缺省的生成机制以及其交际价值,然后根据翻译的文化功能讨论文化缺省补偿的原则。 2.文化缺省 我们知道,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必须具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正是有了共同的 背景知识,交流时就可以省去对双方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提高交际效率。人工智能的研究表明人类的知识是以固定的图式(schema )形式组织起来贮存于人的大脑中,以便运用时随时可以搜索(Brown &Yule :234)。“人类认知过程中知识的组织涉及到比单词和概念更大的单元。这个组织也包括人们熟知的情景和事件以及情景和 事件之间的关系的知识。” (Matlin :222)因此,图式可看作是关于情景和事件的概括性的知识(Matlin :223)。换言之,图式是“一般的”信息,不仅包括了人们生活中的事件,而且还包括了事件的程序和顺序以及社会情景的一般知识。例如,“饭店图式”描述了在饭店就餐时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然而正如Bartlett 指出,图式不能看作是连续的单个事件和经历的累积,必须对图式加以组织并使之随时可以搜索(Brown :249)。因此,图式是“高度复杂的知 识结构” (Brown :247)。图式的基本结构包含带有标记的若干空位(slot ),空位又由填充项(filler )填充。例如,在表示典型的“饭店图式”中,就有“服务员”、“餐桌”、“餐椅”、“菜单”等这类带有标记的空位。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某个饭店或文本中提到的具体饭店可看作是这一饭店图式的一个例子。用某个饭店的具体特征填充这一饭店图式的空位就可得到该饭店的画面。当图示的所有空位被填充项填满时,大脑的显示屏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例如,当感观记忆输入了“饭店”这一信息,饭店图式中像“餐桌”和“菜单”之类的空位就会被激活并由填充项填充。这是一个自上而下(top ①本文受温州大学2003年度科研项目(X03126)的资助。 2004年第6期总第88期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4,№6Serial №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