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与住居形式研究
作者:秦健陈小慈张纵
原载《广东园林》 2012年01期
摘要:黎族传统村落是由潜在的宗族血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一个整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区域性文
化样式。本文根据史料记载中向人们展示黎族传统村落及其住居的现象与魅力,并深入地解读和总结了黎族传
统村落形态的空间构成及其住居建筑形式的精华和价值,以期为研究这一古老而珍贵民族村落文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海南;黎族;传统村落形态;传统住居形式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族,自远古时代起就有黎族人民在海南岛上生息繁衍。受到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经
济形态与人群结构的影响,再加上外来移民文化的冲击,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形态和建筑文化。本文对
黎族聚居区独特的传统村落形态空间及其住居形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以期为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提
供有价值的参考。
1 黎族传统村落的空间环境特征
村落是黎族人民精神和物质家园的载体,是民俗文化空间和实体的体现。黎族传统村落因地制宜,以其简洁
的造型、自由多变的布局,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成为人居环境的一个典范。
1.1 村落的布局形态
1.1.1 平面形态布局
家族是组成宗族的基本单位,而这些家庭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宗族之中,相反,它们之间会因千丝万缕的亲缘关系而形成完善的组织和结构。一个组织完善的村落空间可以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宗教结构关系而给人一种井然有
序的感觉。
传统黎族人民均聚族而居,宗族、血缘关系便成为维系的纽带,这在村落的形态上也有了与之相对应的表现。比较典型的就是同一合亩[ 合亩的构成单位是家庭,它由若干个小家庭以血缘关系组成的,一个合亩约相当一个
父系小氏族。]的成员都居住在一起,且亩头的房子与其他成员的房子有通道相连;有时是若干个合亩的建筑群
组成一个村落。[1]正如图1所示的重合老村同一氏族的居住形式,从表面看来似乎松散的村落,而实际上却形
散神不散的整体。
1.1.2 垂直空间形态构成
黎族的传统村落与侗、傣族村落不同。侗、傣族主要注重鼓楼或尖塔的高度和艺术造型统帅村寨的空间形态,而黎族村落更加侧重水平方向的稳定感以及与大地紧密和谐的关系。黎族村落所诉求的种种物化的意象,乃是
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实践:村落上的建筑由于地形起伏而层层重叠,空间上空灵通透、参差错落、虚实相间,从平旷的田野上远远望去,葱郁的树林掩映着斑斑屋宇,生活气息甚浓(图2)。
1.2 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在由山林、溪河等围合的领域内,黎族传统村落除住宅外,还有寨门、防御工事、仓群、牛栏、猪舍、寮房、中心广场、土地庙、稻田、菜园、坟地等诸多的空间构成要素。
1.2.1 边界空间
1)防御工事
黎族村落内竹围村颇为普遍,有书记载:黎人“村之周围,植刺竹以?藩篱,其厚者达十余丈,乃择险要处开
一两门户,以便出入。门之左右,常移多量竹木之枝干,以备有警时填塞门路之用,盖有似兵家之鹿柴也。刺
竹之生,茂密而愈坚,较之砖石围砦,实为安盘。”[2]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时所作《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三首》
中亦有所描述:“倦看涩勒暗蛮村,乱棘孤藤束瘴根。惟有长身六君子,猗猗犹得似淇园。”[(宋)苏轼撰.《居
儋录》,六卷 ]
黎族传统村落防御工事的第一道防线是林带,多为高大紧密的山竹[(清)张?,邢定纶,赵以谦纂修(光绪)《崖州志》:“山竹,一名涩勒,即刺竹也。长芒密距,枝皆五出,如鸡足,可蔽村砦。”];第二层是挖一圈宽
为2~3米,深约2米的沟渠,或以结实高大的木栅栏为墙,或砌成泥土墙。村落内部是典型的梳式布局形式,
形成外封闭、内开放的村落特点。[3]
2)寨门
在村落空间布局中,寨门作为村落与外界的分隔,围合形成了居住群落空间。黎族村落的四周种满刺竹当做
茂密坚固的藩篱,再在险要的地方,开一两个门户作为出入,这便是寨门。黎族村落的寨门有三种:一种是有
门框,无门扇;一种是有门框,配以活动式门闩或门板;一种是留有1米多高的树墙,必须经过内外门梯才能
出入。[3]
3)土地庙
黎族村落内常设一间矮小的小石屋,这是黎族人民经常朝拜的土地庙。小石屋一般是用五块未加工过的石头
堆砌而成:一块作地板,三块作墙,顶上盖一块作为“瓦”。庙里既没有神位,也没有香炉,只有一块下宽上狭
偶像形的石块,作为供奉的神,黎族人称为“石祖”。土地庙多设于离村口一两百米处,且置于一棵上百年的大
树最阴凉的位置。
1.2.2 内部空间
1)道路体系――村落的交通枢纽
黎族村落中的道路走向随意、自然、轻松而富于变化。村落中的建筑往往平行等高线建设,其主要村道多为
弯曲的带状空间,曲率大体与等高线一致,小路则多采用“之”字形垂直于等高线布置在建筑密集、高程相差很
大的地方,既可以让行人的视野在短时内产生很大的变化,又可以形成灵活多变、巧于因借的自由式网络布局
形态,并与地形及民居有机地结合,共存于村寨整体的空间环境中。其中,“半边街”就是黎族村落常见的一种
建筑形式(图3),道路从多栋建筑下纵穿而过,既保证了建筑用地,又使寨内道路畅通。
2)寨场――村落的活动中心
清代《琼崖黎歧风俗图说》中对族同胞聚居于寨场庆祝佳节的情形有这样的描述:“黎人无节序,每于十月一
日至十日,正月元旦至上元,则群相聚会,吹铜角,击铜鼓,以为乐。或以木为架,置鼓其上,一人击鼓,一
人鸣钲,跳舞欢呼,谓之跳鼓。择空地置酒数坛,宰所畜牛羊犬豕鸡鸭之类而烹之,男女席地杂坐,饮以竹竿,就坛而吸。互相嬉闹,彼此交欢。尽醉为节。”[(清)永不足斋《琼崖黎歧风俗图说》](图4)
黎族社会没有形成完整的宗教体系,因此聚落中没有寺院、庙宇等建筑,而仅在聚落中较为中心的地方留出
一块空地,作为祭祖等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便是“寨场”。寨场中心竖着一构筑物,挂着传统的铜锣或皮鼓作为
标志。寨场边界则不明显。此外,村子里一般还有粮仓、牛栏、猪舍等建筑物分布在住宅群的外围。粮仓多建在村子附近地势较高的向阳地段;牛栏、猪舍则往往安排在村边较低洼的地方以便清洁卫生。
2 黎族传统住居的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