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为主,着重宏观分析。所需资料不多,资料的可获取性大。 ②工作量及完成周期 由于在各项分析、预测工作中可以应用现代
系统分析方法和计算机技术,所以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编 制规划的时间。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③实施方式和实施效果 本模式规划重点是对宏观的土地利用活动 进行控制,对保证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不足之处是缺乏对部门微观土地利用活动的控制能力,因为靠土 地利用基本方针很难控制具体的土地利用活动,如果土地利用微 观活动的某种倾向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宏观上实际失控的 结果。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章
4. 部门用地需求预测在用地结构与布局平衡中未能落 实的,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新的用地调整方案, 再次参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平衡。 5. 经多次协调难以达成一致的,由规划办公室提出处 理意见,交规划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6. 拟定辖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 局方案,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 发任务,并将辖区各类用地指标分解至各下级行政单 位。
第四章

数学模型法
1. 概念 依据调查得到的基础数据和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借
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求解,获得多个可供选择的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方案。 2. 优点 逻辑严密,算法科学;并可以获得多个供选方案,便
于从中选优。 3. 缺点 易受资料和参数的限制,非量化指标一般无法考虑, 尚需计算机软硬件支持。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第四章
3. 缺点 只能给出一个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案,不能保证所
给出的方案是否是最优的,其水平依据研究人员的水
平而定。
4. 基本思想 对于一个地区或行政辖区来说,土地总面积是一个常 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为各类用地面积的相 对增长和消减。例如:规划后耕地新增的面积=新开 垦荒地的面积+废弃地复垦的面积+土地整理新增的耕 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退耕还林还牧的面积。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型主要有三种:总体蓝图模式、指 标控制模式、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1.总体蓝图模式
(1)内容与主要成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蓝图模式是将调整后的土地利用 类型、面积准确详尽地反映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上, 因此被称为总体蓝图模式。 主要成果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与土地利用总 体规划图配套的规划数据及技术报告。
④现实作用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在土 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等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作 用,对保证现阶段土地利用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要的作用。
从上述可见,三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模式各具有优缺点,土地利 用总体规划中很少采用单一模式。目前多采用指标控制模式与土 地利用分区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学模型法
第四章
虽然数学模型法也有缺点,但瑕不掩瑜,它仍然是很 好的一个方法,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目前 主要应用在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4. 数学模型法的具体方法(模型) 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法
目标规划法 模糊线性规划法 灰色线性规划法
第四章

数学模型法
5. 线性规划法模型步骤 第一步:选择变量或变量设置,这里的变量又称为决 策变量,一般以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即土地利用类型为 决策变量。 第二步:约束条件的设定 第三步:构建目标函数 第四步:上机求解即通过计算机的运算,分别求出决 策变量的具体数值。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数学模型法
第四章
第四章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1. 概念 常规法是在单项用地计算的基础上,采用逐项逼近, 借以达到土地面积数量平衡和空间布局平衡的土地利 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2. 优点 简单方便便于掌握,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由 于这个优点较易为人们所接受,在县乡两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中采用较多。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工 作经验,掌握大量的资料。如辖区土地资源的特点、 现有的土地利用状况、土地的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等。
●进行工作的基础 :地域分区是一项内容复杂、技术性很强的 工作。地域分区所涉及内容极为广泛,不仅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区 域的自然条件的分异规律、资源的区域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和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量差异,还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土地利 用规划结构,进而揭示各地域特征,指出地域内的土地利用方向、 结构与布局,确定用地控制区域以及保护与改造的途径。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优点: 成果图表双全,融平面布置、指标控制、土地利用分区
于一体。
⑴土地利用分区是根据土地适宜性划分的,能够体现三个效益 的和谐与统一,因此可以作为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
⑵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规划,分区弥补了指标控制缺乏区位 和土地质量的不足,具有很好的空间视觉效果。
⑶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弹性和 应变能力。
(2)总体蓝图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第四章
缺点: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 总体蓝图模式要求对规划地区所有的自
然、社会、经济资料及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和统一处理,同时 还要求对部门的有关资料进行相应的分析处理。所需收集研究的 资料最多,工作量最大。
②工作量与完成周期 一般情况下需要组织较大的由各行各业
第四章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1. 审核各类用地数量与布局。对土地供需预测结果应 从数量和布局上进行审核,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经协调 解决以后予以核定。 2. 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经核定的各类用地供给量与需 求量作为用地数量综合平衡的依据,如各业用地供求 数量上出现矛盾,则应以土地有效供给量为基础,根 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进行综合平衡。 3. 用地布局综合平衡。在用地数量平衡的基础上,再 审查各部门要求的用地位置、范围是否存在矛盾;如 存在矛盾,也根据规划原则和土地利用调整次序协调 解决。
资料的需求量达到最低限底。 ②工作量及完成周期 指标控制模式不需要组织庞大的规划班子,
任务完成周期最短。在这个意义上,指标控制模式具有最突出的 优越性。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③实施方式 通过土地利用指标的下达上传予以控制实施。 ④实施效果 指标控制在宏观控制土地利用上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模式的弱点是容易造成土地利用的实际失控现象。因为 只满足于控制指标的完成,缺乏对土地合理利用的协调、组织和 监督职能。 ⑤现实作用 指标控制模式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具有较好 的可操作性,易于为土地管理部门接受和掌握。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3.土地利用分区模式
(1)内容与主要成果 ①内容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的中心内容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
地评价、土地生产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 方式将规划地区分为不同的土地利用区域,并配合制定相应的土 地利用方向和土地管理的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措施。 ②技术路线 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的方案编制过程的突出特点是把主 要精力用在土地质量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生产潜力研究、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和区域土地利用方式持征等有关土地的自然 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研究上,这样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把土地资源利用由外延研究转向内 涵研究。
⑤现实作用 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较之城镇总体规划要复杂的
多,受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很大,总体蓝图模式就显得缺 乏弹性和应变能力弱。因而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不能 进行动态的控制、协调、组织与监督。同时本模式还缺乏可操作 性,不易为土地管理部门和土地使用者所接受。
优点:
成果反映在一张图上,视觉效果好,有“一目了然”的效果。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的作用:指导下级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 结构调整,在宏观上控制土地利用。
●遵循的原则:地域分区应遵循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 则、土地质量差异原则、土地适宜利用原则和保持行政区划界线 完

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章
整性原则。在综合自然区划、综合农业区划、土地适宜性和土地 自然生产力分区以及土地经济等级分区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突出 主导因素的相似性,把条件近似的区域单元划入同一地域内。
⑷两种模式的结合,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很强的可操作 性。
第四章

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一般可进一步划分为土地利用地域分 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在地域分区的基础上进而进 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国家、省、市级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一般进行土地利用地域分区和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仅作土地利用用地分区。 (一)土地利用地域分区
第四章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结构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或次序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法
第三节
土地利用布局
第四节
各种用地配置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原则或次序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第四章
二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步骤与方法
第四章

土地利用调整次序
1. 优先安排农业用地。 2. 农业用地内部优先安排耕地。 3. 非农业建设用地内部优先安排交通、水利、能源、 原材料工业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按照 产业政策安排。 4. 各类用地的扩大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 土地产出率。 5. 林牧渔业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坡、 荒水、荒滩地;除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用地外,其他 均不得占用耕地。 6. 建设用地确需扩大的,应尽量占用劣地,特别应控 制占用耕地及林地。
第四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2.指标控制模式
(1)内容与主要成果 ①内容及深度 指标控制模式仅涉及土地利用宏观控制指标,即农
业用地控制指标和非农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这样,它的内容可以 大大简化。 ②技术路线 由于仅限于制定土地利用宏观控制指标,而这些指标 又是从全局利益为出发点制定出来的。因此,可以较少地涉及或 考虑、部门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具体要求。指标控制模式采取宏观 土地利用指标层层分解的办法,把具体的土地利用控制、协调、 组织职能下达给有关的职能部门去完成,因而可以发挥部门的积 极性。
第四章

常规法(综合平衡法)
5.作业过程 ⑴ 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基准年,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
现状图,确定各类用地的基准面积。 ⑵ 根据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土地的适宜性等,对于
土地用途进行调整,并具体落实在具体的图斑和绘 制出土地用途的变更线。 ⑶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综合平衡表。 ⑷ 编制土地利用结构规划表。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保护耕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 地利用结构调整时,一般还要单独编制耕地规划平 衡表。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③成果形式 土地利用分区是规划的主要成果,一般编制适用于不 同层次的土地利用分区图供实施之用。此外,还提出不同区域的 土地利用方针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作为宏观控制的依据。
④实施手段 通过分区和各区土地利用方针进行宏观调控而予以实 施。
(2)土地利用分区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 本模式所需各类原始资料多以规划区内宏观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③成果形式 指标控制模式的主要成果就是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必须 遵照执行的宏观土地利用指标。展示成果的形式是表格。
④实施手段 在指标控制模式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均以指 标为依据。
(2)指标控制模式的主要特点(优缺点评述) ①对原始资料的要求 只需要与制定规划指标有关的相应资料,对
参加的工作班子且要1~2年才能完成。所需人员多,完成任务的 周期长。
③实施方式 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和相应的过渡阶段
性规划,缺乏具体的实施手段。
第四章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④实施效果 总体蓝图模式最大的弱点就是容易失去现时性,
由于社会、经济、自然等各项因素的发展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影 响很大,所以原来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很快会老化,又很难随时进 行反馈修正,从而容易造成宏观上的失控现象。
第三节
土地利用布局

概念与作用

土地利用布局的模式

土地利用分区
第四章
第四章

概念与作用
1. 概念 土地利用布局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将调整后的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在辖区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合理 配置,又称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模式。 2. 作用 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土地管理部门 控制各类用地数量、保护具有重要价值的用地,限制 不合理土地利用开发行为,实现土地资源宏观控制的 重要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