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正义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为什么要救济穷人

哲学与法学学院

政治102

李子森

为什么要救济穷人?

在一个贫富差距迅速扩大、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的社会,完善社会救助,提升社会救助的制度化水平,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前提,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分配正义最初来自亚里士多德,与它同生的是对比概念“矫正正义”。分配正义要求根据美德按比例分配荣誉或者政治职务,还有金钱,美德是决定分配正义的决定因素。而荣誉,政治职务,金钱是分配的砝码。这些砝码与现在的声望,权力,财富是基本吻合的。而矫正正义要求做错事者按造成伤害程度给与受害者赔偿。对于前者,美德上平等的人要同等对待,被同等对待的人必须是美德平等的人。对于后者,则可视为对前者的补充,大概用来约束单个个体的行为。可以这样理解,美德可以视为常态,比较稳定的个人内涵。而伤害可视为拥有美德的人病态的,比较罕见的单个行为。但即使是少见的,也必须为伤害行为付出代价,这就保证缺少美德的人最起码的权利和尊严。不至于将美德上贫穷的人陷于绝境。

康德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救济穷人是国家义务而不是个人义务的主要思想家,也是哲学文献中所能找到对财产权描述最严格的作者,但他没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他的论证模糊不清,说服力不强。康德认为,分配正义就是法律实施。康德对财产权严格限制在他对必需品权利的厌恶。他认为为了生存需要破坏正义的传统秩序是错误的。康德认为财富的获得是零和博弈。作者认为他们忽视了经济增长的可能,没有意识到做大蛋糕。康德批评慈善美德具有虚伪性,他抬高了施舍者的骄傲,贬低了接受者。在他看来,国家救济比私人慈善更有道德优势的地方在于国家救济能体现对穷人和富相互尊重,而私人慈善是道德堕落。康德认为凭心情好坏决定是否给与的慈善不是美德。而且,“心血来潮的慈善”更是在施舍者与接受者之间划出了隐含的等级界限。私人慈善在物质上帮助了穷人,而在道德上贬低了他们。有美德的行为应该抵制这种不平等。康德认为对“人人平等,每个成员的绝对价值都得到尊重”这些权利是慈善的首要义务。

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分配不均,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象虽然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但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差距绝不应当这么大。收入分配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公平正义是我们的追求。现在,收入分配越来越大,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收入分配公平已是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因此,我们必须要救济穷人,减缓分配不均以让社会更好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