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首先是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发展的起点。其次还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素质谈点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受到实践第一,矛盾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等观点的熏陶和感染;要通过介绍我国的数学成就以及数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激发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使学生逐步明确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对学生既要热情关怀,又要严格要求、刻苦钻研、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认真整洁地书写作业,对解题结果进行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面向全体学生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探讨这个问题。多年以来,我试图通过加大教师对学生练习的检查力度,力争与每个学生对话,想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成绩的目的,结果却是事倍功半。后来我就尝试新的方法:在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的检查中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练习完成正确的学生就

是一个个小老师,让他们对练习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讲解,从而使群体教学达到1∶1的个别教学的效果,使教学质量明显的提高。

这样做的理由是:在练习时每班至少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完成练习相对又快又准确,而他们完成练习后若去做别的练习,教师力不从心,照顾不过来,这部分学生没事做浪费他们的时间,而其它学生完不成练习,又不能同步进行,这时若让快的学生用自己对练习题的经验去指导较差的学生,可使双方都受益。一方面,教室里增添了许多小老师,使不同程度的差生得到分层个别指导,创造了第二次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好学生通过给别人讲解指导,加深了自己对该知识点的认识,纠正了自己的某些错误认识,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了对出现错误的观察力,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友谊,使全班的学习风气明显的改善。

三、创设师生心理相融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理念引导下,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引导学生沉浸在情绪异常愉悦、智力高度紧张的氛围中,体现了师生双方感情的融洽、和睦与流畅。

1.建立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传递、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

因素。例如在教学《轴对称现象》时,在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之后,我幽默地说,老师身体上也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一个学生马上问,我可以上去指一指吗?我马上回答:当然可以啊!他兴奋地上台,以老师为例进行头头是道的介绍,同时也调动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而后,我让他们在小组中也开展了一个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的比赛,有了教师的平等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数学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了。

2.激发兴趣以启迪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设疑导入或趣味导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例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可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问能否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这样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知识的接受由被动转化为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讲应用题时,可将市场经济中实际问题引入课堂,使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价值,自然就产生了学习兴趣。

3.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情境

北师大曹才翰教授指出“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这个过程”,只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

思维能力。创设让学生成功的参与式教学情境,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分层递进分析例题,让学生人人参与。例如教学七年级认识三角形的例题:△ 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为什么△abd 和△acd面积相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②由ad为中线,可得到什么结论?(bd=cd)③△abd和△acd中bd、cd边上的高如何画?有什么特点?④由例题可得到什么重要结论(同高等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相等)。这样的分层递进分析,给许多学困创造了表现的机会,激发了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设置探究式问题,让学生渴望参与。例如,在教学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后,进而问学生当条件变化时,结论如何变化?如矩形各边中点依次连结而成什么样的四边形?改成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对角线垂直的四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等又如何呢?另外,还可以设计为:当结论变化时要求条件如何?即要依次连结四边中点得到的四边形为

矩形(菱形、正方形)时,条件应如何变化?最后,可以问学生:结论能否为梯形,为什么?这样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逐步提升,自然就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