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课件3:2.10外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 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风力较强,以侵蚀作用 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 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2015·安徽卷)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题。
甲地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1.图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 A.河源 B.凸岸 C.凹岸 D.入海口
[解析] 在河道的不同位置,流水的冲刷或沉积作用不 同。图中砾石的体积和质量较大,不易被流水冲到河流入海 口;河流的源头以下蚀作用为主,沉积物少;在河流的凹 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颗粒物易被流水冲刷带走,而在河流 的凸岸,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导致砾石堆积。
[答案] B
2.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中使砾石变圆
的作用类似的是( )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 河流中的砾石变圆主要是由长期的外力侵蚀作
用造成的,风蚀蘑菇也是由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在长期的
外力侵蚀作用下,同样具有相对圆滑的外表。
[答案] C
3.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 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 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映 图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
A.风力堆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流水侵蚀
[思路引导] 从图中获取信息: [答案] C
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 (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 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 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 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显示为海浪的 侵蚀作用等。
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 。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风化 作用
侵蚀 作用
因素 湿度、水、 _生__物__
水、 冰川 、 空气等
作用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条件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 行破坏;②常使被侵蚀掉的 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 成 侵蚀 地貌
搬 运 作 用
[解析] 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岩和砂 岩,不易像花岗岩那样球状风化,并且孔隙较多,冰雪融水 易渗漏,减弱了冲刷作用,而干旱地区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 强,常年作用下丹霞地貌变得“圆头圆脑”,A正确。
[答案] A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 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 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 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角度:外力作用
(2014·重庆卷)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 法。如图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 图,完成1~3题。
[解析] 在弯曲河道的凸岸沉积物中,来自百度文库水流速度影 响,颗粒较小的物质被河水携带走,颗粒较大的物质在河道 上游沉积下来,再由图中“9 cm”可知,图中的砾石以9 cm左 右的粒径为主,故选D项。
[答案] D
(2015·石家庄一模)丹霞地貌是水平或平缓的层状红色砾 岩和砂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宝塔状、柱状、峰林状的地 形。湿润地区丹霞地貌(图1)很多只露出“腰身”,干旱地 区丹霞地貌(图2)几乎是“全裸”的,甚至变得“圆头圆 脑”。据此完成4~5题。
风、 流水 、冰 川等
①移动 风化或侵蚀 的产 物;②为 堆积地貌 的发
育输送大量物质

积 作
外力减弱或遇 到障碍物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 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 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 表形态的影响。
问题探究: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峡形成的外力作用一样 吗?
提示:它们都是受河流流水作用而形成,但长江三峡位 于上游,主要受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位于下游河 口,主要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 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 流水堆积地貌。
4.湿润地区丹霞地貌露出“腰身”的主要原因是 ()
A.“腰身”雨水冲刷严重,植物易遭破坏 B.河流下切作用强烈,“腰身”陡峻挺拔 C.“腰身”地势陡峻、土壤浅薄,植物难以生长 D.岩石硬度不同,差异风化显著,“腰身”耸立
[解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知 识,以及学生解读景观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 关键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的知识与丹霞地貌及景 观图的判读。湿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在山顶和山麓,植被 覆盖较好,而“腰身”地势陡峭,难以形成土壤和生长植 被,并不是植被被破坏,A错,C正确;
丹霞地貌是构造运动的断层及升降运动形成的,并非河 流下切,B错;岩石硬度和风化差异,在干旱地区形成风蚀 蘑菇,丹霞地貌是由红色的砂岩和砾岩,在构造运动中形成 断层和节理,风化侵蚀形成裸露的“腰身”,D错。
[答案] C
5.干旱地区丹霞地貌“圆头圆脑”的形成条件是 ()
A.物理风化和风沙侵蚀作用强烈 B.光照强烈,对岩石破坏作用大 C.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球状风化显著 D.冰雪融水冲刷地表岩石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 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 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 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 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