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各家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姓名:史邢田班级:2017级中医学(5+3一体化)二班学号:201780218108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中的“养”,理解为“保养”之意更符合顺应自然界之四时变化的原则。即为在春夏之时,应注意养护阳气;秋冬之时,应注意保养阴精,这样方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关键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四时之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我们在日常的作息中,要时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才能与万物共沉浮。黄帝内经乃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所谓经典,即其中的语句都是可以反复斟酌而可以有不同的意味的。不同的人研读,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特点,自古以来,不同的医家对这句话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下面列举几种对后世临床有较大贡献的医家学说。

1.从阴阳互根相互制约角度理解的,以王冰为代表的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其认为“养”即“制”也。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要养(制)阳,多食寒凉,以保护机体内的阴液;秋冬阴胜,易伤阳,故要养(制)阴,多食温热。以护卫机体内的阳气。

2.从阴阳依存互用方面理解的,其代表医家为张介宾,他注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其认为阳由阴化生,阴由阳化生,即阴阳互根依存的特点。所以夏天多食寒凉,生阴以为冬日之地而化阳。冬天多食用温热,生阳以为夏日之地而化阴。

3.从阴阳虚盛方面理解的,代表医家为张志聪,其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需养护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需养护内虚之阴。善养生者,春夏培养内虚之阳,秋冬培养内虚之阴。故其注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以上各医家言论,并无对错之分,其只是从不同方面来对皇帝内经的内容加以自己的理解。他们说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由于临床上引发疾病的原因诸多,应用他们的理论又恰好能解决临床上的各种病症,所以,各个医家的理论都有其独到之处。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上,不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认识,要根据临床的实际病症,辩证地应用这句话所体现的原则来指导养生保健和临床诊治才是我们该做的。

人体内的阴阳二气,是生命的根本,人体内阴阳二气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健康与否。所谓人体内阴阳二气的正常,即“阴平阳秘”。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神乃绝。要使人体内的阴阳二气正常运行,阳气护卫于外,阴气固守于内,就要正确地认识在春夏秋冬四时,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到底是如何变化的。

随着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天地阳气发生着生、长、收、藏规律性的表里内外消长运动。与此同时,天地阴气相等量相对应于阳气,发生着收、藏、生、长规律性表里内外的此消彼长运动。那么春夏秋冬,在人体的阴阳二气,随着天地阴阳二气,发生着怎样的规律性表里内外消长变化运动呢?李时珍云“以夏月伏阴,冬月伏阳,推之可知矣”。明张景岳“夏月伏阴在内,此本天地间阴阳消长之正理”明龚庭贤指出“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由此可知,随着春夏秋冬四时变化。人体内阴阳二气的规律性消长变化与自然界的阴阳之气的规律性消长变化是完全一致的.所以,我们在固护我们体内的阴阳之气的时候,要顺应自然界四时之变化,以达到和自然界之阴阳的相互协调。

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中的“养”,理解为“保养”之意更符合顺应自然界之四时变化的原则。即为在春夏之时,应注意养护阳气;秋冬之时,应

注意保养阴精,这样方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是四季的显著特点。春夏二季,气候温热,容易使人体的腠理开泄,疏松,导致汗出过多,损耗人体内部的阳气,加之春夏之日,人们普遍喜食寒凉之品,过食寒凉,也容易耗伤机体阳气,使阳气偏衰。故在春夏之季,应注意养护人体内部的阳气,使阴阳平衡。秋冬季节,寒气偏盛,寒气侵犯机表,会使人体腠理致密,不易开泄,故而使人体内部阳气郁闭于内,无法外达。而秋冬二季,人们普遍喜食辛温热辣制品,亦容易耗伤人体阴液,阳气郁闭于内,阴液虚损,使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阳盛阴衰,不利于人体健康,故应在此时充养阴液,使阴阳二气达到平衡。

从病理来看,春夏二季,自然界的气候温热,阳气旺盛,人体应之,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多呈现阳气虚而阴气盛。病变亦多为汗多伤阳。阳虚内寒证,病机属于阳气虚衰的“心气内洞病”和“寒中洞泄病”为多。因此春夏要时时注意保养阳气:秋冬二季,自然界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阴气亦外盛而内虚,机体阴阳失调一般多呈现阳盛而阴虚,病变多为热病伤阴,阴虚内热,故病机属于阴虚阳盛的伤寒、冬温、秋燥等热性疾患为多。因此,秋冬时应时时注意养护阴精。

个人认为若要彻底还原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来面目,就首先应阐明在春夏秋冬四时,人体之阴阳二气是如何顺应自然界的阴阳二气而发生变化的。将人体阴阳二气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互联系,合而观之,方可在临床上辩证地应用“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表达的正确意思。

参考文献

[1]苏颖.内经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

[2]边秀娟.试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卷:

206-2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