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家行政制度.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d.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 (5)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提出了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中国国家行 政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明确了为人民服务是各级 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
▪ a.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 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职能。
▪ 主体的公共权威性,决定了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使 要具有公共性,不能用来服务于个别团体和个人 的特殊利益;另一方面,国家行政权力要依法行 使,因为社会公共权威性质是由法律的普遍性和 规范性体现出来的,依法行政是国家取得普遍权 威认同的前提。
▪ 在中国,国家行政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 政府,任何其他个人和组织都不能取而代之。
▪ (2)1993年国务院颁行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 例》开辟了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里程碑。
▪ (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办事 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的 改革目标。1998年,国务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机 构和人员裁减改革。
▪ (4)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我国行政体制 改革在新世纪的目标:
▪ 4.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一分为二
二、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历史发展 逐步形成阶段(1949年—1954年) 初步发展阶段(1954年—1966年) 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1976年) 恢复与发展阶段(1977年—至今)
▪ 中国的国家行政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 导下,总结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行政制度建设的 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 同时,宪法和组织法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 组成以及主要活动程序都作了明确规定。
▪ 这标志着中国国家行政制度的正式形成。
▪ 2.初步发展阶段(1954年至1966年)
▪ 1955年国务院颁发《监察部组织简则》,确定 了国家行政监督机关。
▪ 国务院又分别制定各所属机构的组织条例,颁发 了行政工作人员任免与奖惩的办法和暂行规定。
管理

除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行

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我们这里使用的是狭 义的“行政” 概念。
▪ 1.现代学术界,一般将“行政”定位于国家对社 会事务的管理。
▪ 马克思对“行政”的定义:行政是国家的组织活 动。
▪ 该定义明确了:
▪ 第一,行政是一种国家活动,而不是个别人或一 般社会组织的行为,这就使行政区别于企业管理、 商业管理等非国家的管理活动;
▪ b.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 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 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c.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 公共设施建设。
▪ d.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 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 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
▪ (5)1950年,政务院先后公布了省、市、县、大城市 的区、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 (6)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民族 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 由此,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行政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 (7)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为最高国 家行政机关和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 4.委员会制: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的混合
▪ (1)选民产生议会,议会产生政府(7名委 员)
▪ (2)议会无权改组政府,政府无权解散议会
▪ (3)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合二为一(7人委 员会合议决策)
▪ (4)7名委员轮翻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代表
中国的政府形式
▪ (一)历史 ▪ 1.苏维埃的执行委员会模式(合议制) ▪ 2.陕wenku.baidu.com宁边区的“二权半”模式(参议
▪ 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行政制度从 形成到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 1.初步形成阶段(1949年至1954年) ▪ (1)1949年9月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
的《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行政制度创建确 立了民主集中制、厉行节约、反对官僚主义等 基本原则。
▪ (2)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随 即设立政务院为国家政务的最高执行机关。
▪ 以上规定,充实了当时中国的国家行政制度,使 国家行政活动沿着正规化道路推进。
▪ 3.严重破坏阶段(1966年至1976年)
▪ (1)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国 家行政制度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 (2)在中央,“中央文革领导小组”一度凌驾 于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之上,使国务院各部门的工 作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
▪ (3)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 《政务院及所属各机关组织通则》,规定了政务 院所属厅、司(局)、处、科、室等的职责,接 着进行了地方政府的创建工作。
▪ (4)同年底,政务院通过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 会组织通则》,确定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或军政委 员会为一级地方政权,同时又作为政务院的代表机关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
▪ 本章基本要求: ▪ 在比较视角下理解中国的政府形式;掌握
中国行政组织的设置原则;分析中国行政 组织的结构模式与领导体制;熟悉中国的 行政监督体制;把握国务院的职权、构成 与运作 ▪ 重点讲解: ▪ 当代世界的政府形式;中国行政组织的设 置原则;中国的“条块关系”
第四章 国家行政制度(上)
▪ (2)1987年中共十三大规定了政治体制与行政 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步骤,提出行政体制改革的关 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 此后中国国家行政制度改革主要是沿着转变政府 职能和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方向前进。
▪ 5.1992年以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发展,转向适应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 (1)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国家行政制度改 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基础。
▪ 一方面,行政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履行职能的需要 基本实现配套,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 形成权力、职能冲突,形成功能齐全、灵活高效 的有机整体;
▪ 2.精简原则
▪ 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
▪ 精简原则并不仅仅意味着机构和人员在数量上的 减少,而要求在质量上和数量上达到既精又简的 目的。
▪ 一方面,要简化行政层次,撤并多余的行政机构;
▪ 另一方面,要人事结合、按事设岗、按岗定编、 按编择人。
▪ 3.统一原则
▪ 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机制,避免“政出多门,多 头指挥。”
▪ (4)行政效力的强制性
▪ 国家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使对国家制定的宪 法和法律的全面贯彻和实施,因此国家行政机关 在其法定的管辖范围内,其权力行使具有普遍的 强制效力,任何个人、单位或社会团体必须服从。
国 家
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

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
政 制
的一系列规范。

国家行政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 一项重要内容。
▪ (3)在地方,“革命委员会”取代了各级国家 行政机关,国家行政职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履行, 发展中的国家行政制度受到严重损害。
▪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975年四届人大召开才有 所改变。
▪ 4.恢复与发展(1977年至1991年)
▪ 文革结束后,原来比较好的行政制度逐步得到恢 复。
▪ (1)1979年《地方组织法》的修订,尤其是 1982年新宪法和新的国务院组织法的颁布,对 国家行政组织、行政职权、行政领导体制等重新 作了规定。以此为基础,中国国家行政制度进入 了全面的改革和发展阶段。
▪ 本章学习采用静态的“行政”,为了强调其国家 属性,故前置“国家”两字。
▪ 3.国家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依法对国 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它是阶级统 治与社会管理的结合,是国家职能两重性的具体 体现。
▪ 具有下特性:
▪ (1)行政主体的公共权威性
▪ 国家行政的主体是带有公共权威性质的国家行政 机关,国家行政权力只能由国家行政机关来依法 行使。
会、政府、法院) ▪ 3.建国初年的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模
式 ▪ 4.1954年宪法所确定的人民代表大
会模式
▪ (二)现行模式:人民代表大会模式
▪ 1.人民选举代表大会,代表大会产生政 府
▪ 2.代表大会有权改组政府,但政府无权 解散代表大会
▪ 3.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常委会代行立法 和监督权,但常委会不享有实质性的倒阁 权,政府也无权解散常委会
▪ 第二,行政是国家对社会事务的组织与管理,这 就使国家行政区别于立法、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活 动。
▪ 2.概而言之,有三种意义上的“行政” ▪ 广义的行政,即管理; ▪ 动态的行政,即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和社会公
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 ▪ 静态的行政,指除立法、司法机关以外的国家行
政机关对社会事务的管理。
政府形式:立法与行政关系
▪ 1.总统制:二元并行模式 ▪ (1)议会和总统分别由选民选举产生; ▪ (2)议会与总统互不隶属; ▪ (3)议会和总统相互制约:总统的立法
否决权;议会的财政和人事同意权 ▪ (4)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合二为一
▪ 2.议会制:一元融合模式 ▪ (1)选民产生议会,议会产生政府
第一节 国家行政制度概述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第三节 行政领导体制 第四节 行政监督体制 第五节 国务院
第一节 国家行政制度概述
一、行政及国家行政制度
“行政” 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源于拉丁 文Administrare,原意是“治理、执行事务”。
“行政”有 三层含义
广 义 中 义
一、设置原则
需 精统 依 效 要 简一 法 能 原 原原 原 原 则 则则 则 则
1.需要原则
▪ 行政组织的设置与变更,必须适应政府管 理社会事务的需要。
▪ 一方面,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松紧程度, 直接决定了行政组织的设置和变更。
▪ 另一方面,政府本省的体制和权力运作方 式,也影响行政组织体制结构的安排。
▪ a.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 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 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 管理体制。
▪ b.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 c.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 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 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 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切实解决层次过多、 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重多头执法 等问题。
▪ (2)国家行政活动兼具社会性与政治性
▪ 国家行政是对国家意志的执行,因此国家行政活 动必然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而带有浓厚的政治 性,表现在国家行政机关履行国家政治职能;
▪ 国家又作为整个社会的代表,在形式上不能仅仅 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必须同时以整个社会的 公共利益为目标,进行社会事务的管理,推动社 会发展,表现在国家行政机关履行社会职能。
▪ 国家职能的双重性决定了国家行政的双重性质。
▪ (3)行政体制的集权性 ▪ 国家以行政效率为首要目标,因而体制上强调以
集权为主,行政机关一般实行首长负责制。 ▪ 在中国,国家行政体制的集权化体现在两方面: ▪ 一是中央与地方的集权模式,强调中央集权与发
挥地方积极性相结合。
▪ 二是行政组织内部,在权力领导体制上采取行政 首长负责制。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地方各级 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
▪ e.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 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 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
▪ d.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增强政府公信力。
▪ f.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
▪ g.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第二节 行政组织体制
▪ (2)政府只有议会的一个分支,要对议 会负责
▪ (3)议会有权改组政府(倒阁权);政 府有权解散议会
▪ (4)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一分为二
▪ 3.半总统制:一元模式与二元模式的 混合
▪ (1)议会与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 (2)总统凌驾于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之 上,只对宪法与选民承担责任
▪ (3)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一分为二 ▪ (4)政府首脑代替总统向议会承担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