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里亚的木匣》案例评析

反馈、矫正当堂作业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如果教师没有以学生为本,一昧地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调控,就会错过了矫正的最佳时机,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现已《科里亚的木匣》的教学片断为例进行如下分析。

教学片段:

1——3自然段用“埋木匣”概括。

师:默读课文4——12自然段,改动课题一个字,概括出它们的大意。

生默读思考。

师:请把这个字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挖”。(可巧的是,两位学生上台板书,都把“挖”字写错了)

师:“挖”的右下部不是“九”字,而是“乙”。

评析:

课堂教学要关注生成,利用生成点进行教学。在这堂课中,“挖”字原本是一个要会写的字,就是以往学过的字出现这样的错误,此时让学生写上一个两个,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因为教师在备课中没有准备让学生写,就错过了写字的最佳时机。我们的作业是否一定要按照教案的设计来上?当然是要及时调整的,一句话,作业也该注重生成教学。我们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只有当学习是他们最需要时,或者是点燃了他们需要时,学习才会有效。

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即便老师做了充分预设,也有“无法预知”的情况发生。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做一个合格的“导航员”,灵活驾驭实施过程的动态生成。

如片段中中,“挖”本是个生字,学生在概括出课文大意时正好出现错误,此时可以这样做:

1.教师也写一个“挖”字,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字的不同之处。

2.书写一、二个。

3.在后面的生字教学(原设计)中进行巩固:谁能用最快的方法告诉大家“挖”字的第九画是什么笔画?

这样借机巧妙矫正,学生又对“挖”字重温了一遍,并加深了最后“乙”的笔画,在教学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我听过这样一个片段:有位教师上《惊弓之鸟》一课,在请同学自由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大背景:“更羸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天上飞的大雁射了下来,你佩服他吗?”

生1:“这有什么稀奇的,如果当时我在魏王身边的话,我也照样能把这只大雁射下来。”

师:“如果照他这么说,大家都有可能成为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喽,只是生不逢时啊!”有些同学咯咯地笑了起来。

师:“更羸的本领真的是显示在他能不用箭只拉弓就把大雁射下来吗?”

生2:“我以为更羸的本领显示在他能仔细观察,能从一只别人眼里看似极普通的大雁中看出它飞得慢,叫的声音也很悲惨。”

生3:“我以为更羸的本事还显示在他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经过严密的推测,最终知道这不但是一只受过箭伤,伤口还没愈合的大雁,而且是一只离开同伴,孤单失群的大雁。”

师:那你就写下佩服更羸的原因吧。

片段中教师的设计原本在课末写佩服更羸的原因,但由于课堂中一个学生的回答背离了教师质疑提问的本意,看似一个“错误”的回答将原有设计打乱了,但是教师巧妙的回答使学生的思维直奔课文重点,将其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此时进行练笔作业,学生由单一的佩服“更赢射箭的技巧”转而发展到佩服更赢的其他道德品质如“谦虚、实事求是、仔细观察”等多元价值观,其学习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总之,“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己。”好的课堂没有标准,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生因喜欢而轻松愉快地自主参与!语文课堂提倡精心设计作业,着重于作业的反馈并进行巧妙的矫正,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实实在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能力。让我们的作业设计从学生需求出发,“精讲多练”,从“重讲轻练”的传统中解脱出来,在课堂上适时调整,多些务实,多些关注,多些真情,简简单单把学生教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