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经验与路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理论、经验与路径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对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经验和教训及对中国跨越路径等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与应对优势。通过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现包容性增长,促进公平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进一步深化改革等路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转变发展方式;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复兴——经济增长的思路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中等收人陷阱(middle income trap)这一概念,是指,“使各经济体赖以从低收人经济体成长为中等收人经济体的战略,对于它们向高收人经济体攀升是不能够重复使用的,进一步的经济增长被原有的增长机制锁定,人均国民收人难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国很容易进人经济增长阶段的停滞徘徊期”。从历史上看,很少有经济体,尤其是大国,能够顺利驾驭这一阶段将出现的复杂技术、社会和政治挑战。经验也表明,许多国家都能够以非常快的速度达到中等收人水平,但很少有国家能够超越中等收人而成为高等收人国家,从而落人中等收人陷阱。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世界各经济体按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可分为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三组。2010年8月新调整过的数据显示,低收入标准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美元—12195美元,高收入为12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845美元为界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国家统计局2011年1月2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2010年我国GDP为39.7983万亿元,这意味着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之更加适应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从而避免原有发展方式的制约,最大程度地化解各种矛盾,就完全可以创造的新的增长空间,从而为超越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向高中等收入阶段乃至高收入阶段跨越创造条件。
二、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述评
目前,学者们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涵义,基础理论、其他国家或地区跨越的经验与启示、我国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等一些方面。
1.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涵义,较为普遍的接受的世界银行(2006)的描述,但结合了中国的国情。蔡昉认为,经济学中所谓收入陷阱,实际上是指一种均衡状态,即在一个促进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发挥作用之后,由于这个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持续性,其他制约因素又会将其作用抵消,把人均收入拉回到原来的(生存)水平上面。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矛盾集中爆发,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而原先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无法有效应对,因而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增长进入停滞徘徊期。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主要有:错失了转换发展模式的机会,没能有效克服技术创新瓶颈,对发展的公平性重视不够,宏观经济政策偏差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体制变革受到利益集团的羁绊等。
2.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理论探讨。马岩归纳了三条中等收人陷阱的理论基
础:工业革命理论是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基础、经济增长路径上的收入陷阱、出口导向战略理论有助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由此,他构建了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平面六要素理论框架,并由平面六要素框架向交叉式网络框架的延伸。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探讨了中国可持续增长机制的证据、理论和政策,指出:中国未来的新增长机制,政府转型是关键,限制政府利益刚性,明确政府福利支出与企业发展能力相匹配,而不是靠债务融资推动福利和增长,更多地让市场发挥激励创新和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周学从经济大循环理论出发,提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和内需不足的方法和对策,为我国以持续扩大的内需来弥补外需不足、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冯海波认为“包容性增长”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确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形式,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精炼和升华。它立足于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观念的变革,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对当前经济增长的深刻反思,强调在经济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质”的统一,赋予人民群众更多的实质性的权利,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在公平、正义、平等与效率基础上的和平与发展、参与与共享,“包容性增长”有助于中国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蔡昉等的研究表明,在1970—2010年期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高于总人口增长率,而此后则呈现相反的趋势,这意味着劳动力的供需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人口红利”将进入拐点时期。研究发现,从低收入的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每个人的劳动生产率至少要增加5倍以上,这意味着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必须不断丰富和提高才能达到这一目标,以提升人力资源应对中等收入陷阱也是战略选择。
3.关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跨越的经验与教训。国际上公认成功地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跃升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公认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丁美洲国家,东亚、东南亚以及东盟国家和地区正面临中等收人陷阱的挑战(如图1)。目前位居高收入国家的日本和韩国,基尼系数分别为0.25和0.32,仍然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巴西和巴拉圭,基尼系数分别为0.59和0.58,处于最不发达国家行列的塞拉利昂,基尼系数高达0.63。截至2011年,拉美国家在“中等收入陷阱”已平均滞留37年,成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地区,其中阿根廷达49年,几乎为全球之最。
刘伟综合各方的讨论,将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归结为不能保持持续的制度创新,经济和社会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能通过稳定地提高效率来保持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失衡导致资源配置恶化和供需失衡、发展中对外部世界的过度依赖,经济活动缺乏内在的稳定性。刘方棫,李振明将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实现持续增长的原因归纳城市化与工业化脱节、“增长性贫困”、受新自由主义影响改革措施失误、一些国家政府为避免下台,不得不出台对大企业和富有阶层有利的财税政策,以缓解资金外逃、支撑经济景气、收入分配和贫富差距拉大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内需萎缩,从而使粗放的增长方式和失衡的产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胡卫,高桂芳总结了日本、韩国发展战略转变的,成功经验在于:通过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彻底转型,较好完成了经济发展战略转变,有效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增长,在较短时间内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王一鸣考察日本、韩国等国的经验提出,最根本的是较为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特别是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日本和韩国在由中等收入转向高收入国家进程中,都较好地控制了收入差距扩大,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创造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