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汉武帝之政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漢武帝之統治措施
(一)引言
漢初吸收秦亡的教訓,實行「無為而治」,目的是讓飽經戰亂的人有休養生息的機會,但這種政策十分消極被動;到漢武帝時,便實施一連串的中央集權政策,其中以建立「士人政府」最為重要。
(二) 重要史項的認識
1) 秦亡後,只剩下劉邦,項羽最強,乃有「楚漢相爭」
2) 後項羽被困垓下,敗逃烏江自刎而死
3) 輔助漢高祖得國之名臣包括張良、蕭河、曹參、韓信、陳平等
4) 漢初自高祖歷文帝,景帝皆推行「黃老學派,清靜無為」的政治主張
5) 漢初推行「黃老無為」政策的原因為
a) 天下初定,須恢復原氣 b) 久經戰亂,經濟凋零
c) 以秦為監,與民休息
6) 文景之治的內容為
a) 提倡節儉 b) 以農為本 c) 輕徭薄賦 d) 減省刑罰
7) 漢初行郡國制,規定非劉姓不得封王
8) 「黃老無為」政策歷六十多年後,出現以下情況
a) 府庫充溢 b) 王國強大跋扈, 乃有吳楚七國之亂
c) 地方游俠勢力興起 d) 貧富縣殊
9) 漢武帝中央集權的措施
a) 用主父偃的「推恩法」,進一步削弱諸侯勢力
b) 以「酎金」成色不同為藉口,奪諸侯之爵
c) 設十三州,派刺史監察地方行政
d) 實施新經濟政策,以打擊地方勢力
10) 提出「罷絕百家,獨尊儒術」的是董仲舒
11) 漢武帝棄黃老而祟儒的原因是
a) 黃老無為放任結果, 導致內政外交發生嚴重危機
b) 自少受儒學薰陶
c) 儒家大一統思想有利集權統治
12) 武帝的士人政府措施有
a) 獨尊儒術b) 起用儒生c) 設五經博士講經
d) 設博士弟子員e) 察舉孝廉
13) 五經是《詩》、《書》、《易》、《禮》、《春秋》
14) 漢代產生官吏的主要途徑是由地方長官推薦之察舉制
15) 武帝祟儒的影響是
a) 士人政府形成b) 促進經學發展
c) 儒學成為中國正統思想d) 諸子之風受抑制
e) 士風純良,吏治清明
16) 武帝對外之武功有
a) 伐匈奴b) 服西羌c) 平南越d) 征朝鮮
e) 開拓西南
17) 北擊匈奴的漢代名將是霍去病
18) 西漢打破封侯拜相之例的是公孫弘
1) 削弱諸侯的勢力:吳楚七國之亂後,諸侯的力量已大為削弱,但其領土仍相當大,經濟力量也不少,武帝採納了主父偃的建議,行推恩法,迫使諸侯把土地分封給他們的二弟,使其勢力進一步削弱,無法威脅中央
2) 奪爵除國:武帝以「紂金」成色不等為借口,取消諸侯的爵位,到武帝後期,只有五人保存下來
3) 設州刺史:下詔把全國劃分成十三個監察區,稱州,每州設一刺史,監察地方行政
4) 新經濟政策:採取措施集中財政權力,實行打擊地方豪強,大商賈,增加收入的新經濟政策,這一政策包括增加口賦,徵收財產稅和舟車稅,統
1)士人政府形成背景/尊儒之原因
a)黃老思想不合時宜:無為而治的放任政策,導致諸侯王跋扈,釀成「吳楚七國之亂」;對外,使匈奴強,大威脅首都長安
b)儒家思想求利集權統治:董仲舒、公孫弘、衛綰箸名儒學家,主張加強皇權建立大一統國家,正合武帝的心意;儒家「三綱五常」重禮的思想,有助於維繫君臣父子關係,保障社會的穩定
c)武帝自幼受學薰陶:武帝的老師著名的儒生王臧,舅父田蚡亦是雅好儒學武帝受他們耳濡目染,對儒學也產生了好感
2)頒行士人政府的措施
a)設立五經博士:依董仲舒之議,在長安興建太學,設五經榑士,傳授《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家經典b)置博士弟子員:採納公孫夕的建議,選拔地方上的優秀青年為博士弟子,隨博士學習五經,並定期加以考,成績優異的可以充任侍天子的郎官,通一經的也可做小吏
c)確立邵國察舉孝廉制度:命令郡國每歲察舉孝子、z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為郎,使許多由博士弟員出身的地方小吏和有才幹的人士,得到更多入仕的機會
e)任用布衣為相:漢武帝又任用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孫夕為相,打破了封侯拜相的慣例。而且官員中讀書出身的佔了多數,政治不再由貴族,功臣和軍人壟斷,轉入儒士之手,於是出現了「士人政府」
3)影響
a)讀書入仕成為正途,改變了以往貴族富豪蔭護子弟入官現象;更打破封侯拜相的慣例
b)儒家學說定於一尊,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經學空前發達
c)罷黜百家,扼殺了其他學說和技藝的發展,以致中國文化走上一條偏的道路
d)察舉孝子廉吏,成為選拔人才任官的條件,故此地方士風純良,吏治清明
e)開平民拜相的機會,漢初規定「非有軍功不封侯,非侯不拜
國力消耗甚大,文景兩朝的儲備花光用盡,遂實行聚歛的經濟政
策,務求把財政大權集中在政府手中,抑制私商,大力開源。
1. 統一貨幣:
漢初郡國可自行鑄造錢幣,所以無論大小、輕重與質量均不一。武帝下令禁止郡國及私人鑄造,由國家統一鑄造新幣,鑄造新的五銖錢,作為全國統一通用的貨幣。
2. 立專賣權:
西漢初年,商人壟斷鹽鐵業,漢武帝下令改為國營,於各地置鹽
官、鐵官及榷酤官,統辦一切鹽、鐵、酒的事務,禁止民間私自營造及販賣。
3. 行均輸法:
於當地設均輸官,凡地方貢物不必運往京師,可就近以高價出售,收入交官庫,避免往來輸送的浪費。
4. 設平準制:
於京師設平準官,收購各地的貨物,賤買貴賣,以平抑物價,防止商賈囤積居奇。
5. 廣徵稅捐:
從事工商業者,均須向政府呈報資產狀況,依報徵收稅項,稱「算緡錢」,百姓擁有船車者亦須課稅,一乘一算,商人加倍,船五丈以上收一算,以此來限制與打擊商人、增加國家賦稅的收入。
6. 賣官鬻爵:
(引言)
漢武帝的統治政策中,有不少是削弱王國權力和抑壓商人勢力的。為甚麼漢武帝有此舉動?現分析漢武帝削弱王國、抑制商人的原因如下:(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