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高中语文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课件 苏教版选修《论语 孟子 选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状语后置) 译文:抬头对天无愧,低头对人无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状语后置)
用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第 35 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 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 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 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 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来自百度文库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法。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寓意点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的 教育思想,可是,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的做法实在是扭曲了教 育的本质。
1.通假举要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 同“智”) (2)有达财者(“财”同“材”) (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 取)
2.一词多义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知晓 君何以知燕王动词,了解 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 (1)知 有独知之虑者名词,见解 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 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调皮、学习和思想 品德表现差”的小学生佩戴绿领巾,遭到了学生家长和公众 的质疑,在网上也引起一片热议。“绿领巾事件”被媒体披 露后,校方回应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当地相关部 门要求学校立即收回了“绿领巾”。但此后,又相继发生了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24 中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红校 服”,山东省枣庄 39 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发红黄绿三色 作业本等事件。
其三,孟子主张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值得作为学生。 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 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切磋学问, 教学相长, 因而不能掺杂“贵”、 “贤”、 “长”、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异的。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提条件。
5.文言句式 (1)是丘也(判断句) 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所不答也(判断句) 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动词,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为五色动词,显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 (2)发此病后三期当发动词,发作 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发送 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 谋未发而闻于国动词,行
3.词类活用 (1)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 征服) (2)挟故 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 (3)博 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 . (4)欲罢 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 4.古今异义 君子之所以 教者五 .. 用来……的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 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等。
1. 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 主要体现在哪两章? 你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 25、26 章。 第 25 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 对学问我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处处留心,默然学习领会, 永不厌倦。对学生不管智力如何,我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 仅此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能耐也没有。 第 26 章: 强调只要学生好好求学, 就教导他, 而且“有 教无类”,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 神。
2.孟子在第 34、37、39 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 生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他认为为师者应是虚心、才德兼备的贤才;教师 教导别人,必须对所教之事先行彻底研究清楚之后,才能实 行教育,使别人能清楚明白。“好为人师”是说有些人不懂 装懂、自满自大,孟子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
用文献来拓展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行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第 35 章中论述求学的方法是什么?他是用什 么方法进行阐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章用类比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求学的方 法:用羿教人射箭,论述学习应当尽到最大的努力;用大匠 诲人以规矩,论述学习应当依循规矩。孟子既肯定了人在学 习中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又强调了学习要遵循客观规律。
来自百度文库
温故知新。教师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 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社会问题,知道解决的办 法。 诲人不倦。孔子 30 岁左右开始办学,40 多年不间断地 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从政的 5 年间,也仍然从事传授活动, 周游列国时,也随处讲学。有的学生品德很差,起点较低, 或屡犯错误,他也不会嫌弃,耐心诱导,造就成才。“爱之, 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对学生的爱和高度负责,是 他以诲人不倦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寓意点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倡导“有教无类”的 教育思想,可是,现在一些教育部门的做法实在是扭曲了教 育的本质。
1.通假举要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 同“智”) (2)有达财者(“财”同“材”) (3)有私淑艾者(“淑”同“叔”,拾;“艾”同“刈”, 取)
2.一词多义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知晓 君何以知燕王动词,了解 其真不知马也动词,识别 (1)知 有独知之虑者名词,见解 绝宾客之知名词,交情 孰为汝多知乎名词,知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给一些“调皮、学习和思想 品德表现差”的小学生佩戴绿领巾,遭到了学生家长和公众 的质疑,在网上也引起一片热议。“绿领巾事件”被媒体披 露后,校方回应称,此举是为了激励学生上进。当地相关部 门要求学校立即收回了“绿领巾”。但此后,又相继发生了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 24 中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发放“红校 服”,山东省枣庄 39 中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分发红黄绿三色 作业本等事件。
其三,孟子主张虚心求教,不要自以为是,对求学心不 诚者,不予回答。像滕更这种“挟贵”、“挟贤”的人,不 值得作为学生。 因为求教于老师门下, 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切磋学问, 教学相长, 因而不能掺杂“贵”、 “贤”、 “长”、 “勋劳”、“故旧”等外在因素。 很明显,孟子在选择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上与孔子是有差 异的。
以身作则。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有言教,更注重身 教。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 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是单方 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 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不但教育了学生,也 提高了自己。 总之,孔子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 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 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
树立教师的典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 生的精力贡献于后代的教育工作, 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 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为后世 的教师树立了五个方面的典范: 学而不厌。教师要尽自己的社会职责,应重视自身的学 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 提条件。
5.文言句式 (1)是丘也(判断句) 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所不答也(判断句) 都是我所不回答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有于我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
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动词,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为五色动词,显现 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 (2)发此病后三期当发动词,发作 使人发书至赵王动词,发送 发闾左適戍渔阳动词,征发 谋未发而闻于国动词,行
3.词类活用 (1)君子有三乐,而王 天下不与存焉(名词作动词,称王, . 征服) (2)挟故 而问(形容词作名词,故交) . (3)博 我以文(使动用法,使……丰富) . (4)欲罢 不能(使动用法,使……停下来) . 4.古今异义 君子之所以 教者五 .. 用来……的方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常与“因为”连用。
本板块强调了学习态度和教育态度的重要性,提出了启 发式教学的思想,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有教无类的教育思 想等。
1. 孔子“诲人不倦”的教学原则, 主要体现在哪两章? 你是怎样认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诲人不倦,主要体现在第 25、26 章。 第 25 章:这是孔子追求学问和为人师长的态度。他说: 对学问我没什么诀窍,只不过是处处留心,默然学习领会, 永不厌倦。对学生不管智力如何,我不厌其烦地教导他们, 仅此而已。其他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能耐也没有。 第 26 章: 强调只要学生好好求学, 就教导他, 而且“有 教无类”,不管有钱没钱一视同仁,体现了他诲人不倦的精 神。
2.孟子在第 34、37、39 三章中,谈到的选择教师和学 生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他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认为这 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其次,他认为为师者应是虚心、才德兼备的贤才;教师 教导别人,必须对所教之事先行彻底研究清楚之后,才能实 行教育,使别人能清楚明白。“好为人师”是说有些人不懂 装懂、自满自大,孟子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