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清末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述清末改革
----汉族官僚在清末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清朝末期,清政府统治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上承鸦片战争,下启辛亥革命的这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内有农民起义和暴动,外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在这样的危机下,清政府被迫先后做出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变革。而在这些变革中,汉族官僚的存在,无法忽视。
关键词:汉族官僚
一.洋务运动中的汉族官僚
虽说清朝建国后,便一直宣称满汉一家,但汉族仍然在众多方面受到歧视和排挤。汉族官僚长久无法跻身高官行列。这一局面,在晚清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后,才得到改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严重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清廷虽调用大量的兵力镇压,但无奈清军早已在长久的安逸中丧失了战斗力,太平天国运动因而盛极一时。满族重臣认识到,欲彻底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必须依重汉族官僚。由曾国藩、李鸿章领导的湘军、淮军由此崛起;同时,清廷手中的军权和财权也向地方军事团体转移。
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廷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若要重振国威,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求,必先练兵;练兵又以制器为先”“从1861年开始,'自强'一词在奏折、谕旨和士大夫的文章中经常出现。这表现出人们认识到需要一种新的政策,以应付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所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1],这一新的政策,便是洋务运动。我们现在一般认为,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是奕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清朝中央政府的代表,恭亲王奕 懂得洋务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是洋务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但却不是洋务运动的直接操办者。而操办洋务的正是在中央权力的下移中拥有实权的汉族官僚地方实力派,他们正是洋务运动的主导力量,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是他们扛起了洋务运动的大旗。他们不仅仅是有维护清朝统治的愿望,求“治夷”求“自强”,更需要靠洋务运动来巩固自己在地方上的实力。所以,有学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的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不无道理。
洋务运动的兴起借力于汉族官僚地方势力派的出现,从这一方面来说,汉族官僚为中国清末的现代化贡献出了显著力量:但洋务运动中所出现的贪腐、脱离实际、方针失误等现象,也与其有密切联系,最终这也成为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戊戌变法中的汉族官僚
戊戌变法是1898年幼光绪帝领导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它深入经济、教育、政治、
军事及官僚制度等多个层面。在这场改革发生之前,中国新兴资产阶级已经有了初步发展,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权利,改中国为适应资产阶级发展的君主立宪国家。因而,在这场改革中,汉族官僚为维护自身的地主阶级特权,便毋庸置疑的于满清封建贵族站到了一起,成为戊戌变法中的守旧派。由于戊戌变法的手段过于激进,短时间内便强烈的触及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因而遭到反扑,戊戌变法仅经历了103日就宣告结束。
在戊戌变法中,我们不能把汉族官僚当成一个独立的集团来看他们的影响,因为在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中,汉族官僚于满清贵族的利益是一致的。在资产阶级改革的道路上,封建阶级作为一个旧事物,一定会阻碍压抑资产阶级的发展,因而,汉族官僚在戊戌变法中所起到的便是彻底的反动作用。
三.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中的汉族官僚
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造成清朝统治的巨大危机。加之列强的政治压力以及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运动,迫使清政府必须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为应付政治局势,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于1901年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然而长久以来的满汉民族的不平等现象并无根本改善,19世纪50、60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崛起的汉族地方督抚,在地方督抚中占据多数,且取得了军事、财政和行政大权,中央集权的局面被打破,逐渐形成各省势力尾大不掉的局势。这其中尤以汉族官僚占据优势。这种情况当然的被中央政府所不容,因而想方设法的加以裁抑。在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维护岌岌可危的满洲贵族统治,以改革之名,采取措施不断的削弱地方督抚的军权和财权,转而集中于满人之手,集权中央。例如:军事方面,1930年,设立练兵处,企图控制各省编练的新军;1906年,设立陆军部,统帅大清全部陆军,此部的尚书及侍郎2人都有满人担任,陆军已全部由满人统领。财政方面,设立度支部,控制地方收支,并把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的权利收归中央。宪政改革的不断推进,导致汉族官僚的权力不断丧失,中央政府和满清贵族的权力日益强盛。“新政”之前,清廷中央各部堂官满汉平列,官员人数相等。改革后,势力明显向满清贵族倾斜,1911年成立的“责任内阁”中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就导致在维护清朝统治中的汉族官僚离心,满汉官僚或分道扬镳,或在其生死存亡时刻隔岸观火。也正是由于汉族官僚的离心,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但是他的封建地主阶级属性决定了他在之后的共和政体中的反动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族官僚虽无推翻清政府的目标愿望,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清王朝统治中的不稳定因素,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总之,在1840年之后的近代社会,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社会的转变是其必然趋势。汉族官僚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尤其必然的落后性。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到,汉族官僚区别于满清官僚的不同作用。汉族官僚在清朝统治中长期受到排挤和压抑,他们对清政府充满的一定不是完全的忠心。在满汉官僚的对抗中,汉族官僚为维护自身利益,必不可免的做出了与清廷利益有悖的举动。因此,汉族官僚在清末改革中既有其积极
作用,也有其消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美国剑桥大学(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本) 1985年第23页-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