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的切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的情感,思想的天空,专业的探索

----浅谈阅读教学的切入

——张云霞

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所讲的主题是《自由的情感,思想的天空,专业的探索----浅谈阅读教学的切入》。

语文这个科目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教学起来有时让人觉得似乎什么都得抓,又无处可抓,甚至有时拿起一篇文章却不知从何处入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只是拿着教案、教参照本宣科。久而久之,课堂形成了一种模式化,学生都知道你下一环节要讲什么了。试想一下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否能全身心的学习语文,是否会真心实意爱上语文这门学科?其实有一定的原因在老师。薛瑞萍老师说过一句话: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那么大气,那么自信,那么的底气十足!我在想,薛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情感是如何的自由,在这个自由的世界里,思想又是如何的飞扬!所以说语文教师必须是具有鲜活个性的人,必须是一个思考者,更是一位智者,必须对文本有着独特的深入解读。而语文课堂就是一个你展示人格魅力和语言智慧的天地。因此,备课就是我们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了,理想的一堂课备什么?我认为是这样的:

(1)找好一个切入点

(2)说好第一句话

(3)提好一个问题

(4)用好一块黑板

在语文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课堂教学最为关键的步骤。切入点把握得好,一篇文章就能很流畅地讲完;切入点模糊,就会出现上课时无从下手的情况。只有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提问效率,才能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局面。下面就谈谈“切入点”的确定和切入的形式。

一、直接从课文题目切入

课文的题目是文章耳目,与文章的中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文章题目甚至就是中心。把握住了题目,顺着它,抽丝剥茧,顺藤摸瓜,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像李红英老师上过的《智取生辰纲》一文,抓住“智”字:杨志的智送、吴用的智取、施耐庵的智写,进而品鉴小说结构安排的巧妙之处。兵地课堂交流我上过一篇课文《我的舞台》,我就紧扣“舞台”一词展开一系列的问题:我的舞台都在哪里,我在舞台上是怎样表演的?(娘胎-刚会走-

跟母亲演出-学艺-正式走上舞台)一路去寻访评剧艺术家新凤霞的女儿吴霜走过的一段艺术之路,感受她顽强的毅力和勇气。包括文章结束我也是选了一段和“舞台”有关的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心若在,梦就在,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舞台,相信你们在人生的舞台上也能尽情演绎精彩的人生。”

二、从文章中的中心句切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常常是一篇文章的一两个关键句子,多数是中心句。中心句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而且还是作者写作手法的妙笔之处,更是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文章思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脉路清晰,也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思维、读书,顺利达到学习目标。我常对学生说:“会读书的人可以把一篇文章读短,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主要内容)再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中心句),再把一句话读成关键词。”如《赵州桥》一课,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中心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再如《詹天佑》一课,我们可以抓住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来展开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他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这就是文章的

精妙所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中心句,设计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从季老的笔触中找到“变”与“不变”。感受作者真切赞美德国这个民族,引出并领悟作者天高云淡的人生境界,人生的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所以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打开课文理解的钥匙,顺着这条线索我们就可以一直导读下去。

三、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切入

教师在挖掘教材时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时,可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例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的课文,既然感人那就由情入手。紧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在文中出现三次的句子为情感线索将教学层层展开。又以“了不起”一词让学生分别找出表现父子俩了不起的句子来学习。我记得林红玉老师曾上过一篇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她就是以文中三次出现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为主线,作为一个切入的点,做到长文短教,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之处驻足品味,领悟其中滋味,感受人世间的真善美。

四、从语言的表现形式切入

从语言的表现形式切入,抓语言表达的不同形式,以这种不同为契机,展开文本的梳理。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以此设计问题:为什么倒过来说?为什么反复说?引导学生从文中读出作者家境的贫寒,母亲的操劳以及对儿子浓浓的慈母之情。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一文,可抓住带书名号的蒙娜丽莎,带引号的蒙娜丽莎和什么都没有的蒙娜丽莎三个句子,以此为切入点,感受这幅名画的魅力。所以抓住以上特点,我们的教学思路也会变得十分的清楚。

五、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教材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写人记事的课文很多。这种类型的课文从阅读的角度来说,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读懂人物。如果能从人物切入课文,就会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