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旷达词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苏轼的旷达词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苏轼同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苏轼是苏洵的长子,从小跟随父亲读书,深受父亲严谨治学的影响。苏轼幼年由于接受好的家教,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为以后进学和成为文坛盟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夫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元佑八年(190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在中国词坛上,苏轼是位开宗立派的人物,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胜过他的诗歌、散文在各自领域内的地位。苏轼主张“以词为诗”,大胆对当时的文坛进行革新,突破词的旧体制、旧格式和旧有的模式,为词的发展开拓出新的领域,为后世词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在他的豪放词风中不失一丝悲凉,但他通过生命实践,向众人诠释了生命最高范式——“旷达”,这也是我最欣赏苏轼的一个主要原因。

苏轼的“旷达”包含着一种对社会的积极参与意识,是一种宁折不断、保持信心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最终落脚点却总是旷达地对待人生的波动与挫折,力求自我超脱,不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地否定。苏轼的旷达词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他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苏轼这种逆境中仍保持浩然之气的坦荡的人生态度,不正显示出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2、在顺境中的淡泊

苏轼的人生并不全是灰暗的,有时时局变了,苏轼就时来运转:元祐六年(1091)苏轼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一首《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意谓面对社会人生的无情,不必替古人伤心,也不必为现实忧虑,必须超凡脱俗,“白首忘机”,泯灭机心,无意功名,达到达观超旷、淡泊宁静的心境。

3、在逆境中的从容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也说明了词人已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

4、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

在《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以自己“躬耕于东坡,筑雪堂居之”自比于晋代诗人陶渊明斜川之游,融说理、写景和言志于一炉,词中表达了对渊明的深深仰慕之意,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旷达襟怀。

当然,在《永遇乐·明月如霜》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梦”,就是词人要表达的一种人生领悟,一种旷达情怀: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睡中梦里,人生之梦未醒,词人挣脱了由“乌台诗案”等政治波折带来的感情镣铐,放弃了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词人通过深入思考人生哲理,而使精神获得了解放,有了超类脱俗的旷达情怀。又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深刻的人生思考是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是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正因为苏轼在逆境中从容,才使他无论处在何时何地,照样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高览胜,临渊赋诗,寄意山水。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面对挫折和苦难时,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积极的处世态度,在任何情况下,不消极厌世,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磨难,要知道经历过风雨,才能看见绚丽的彩虹,要相信,只要有一颗旷达的心,我们就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