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后中国经济的对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 东 南 亚 及 10.5 10.1 11.9 13.7 11.9 24.1
印度
香港
3.6 28.2 1.4 34.2 0.9 34.1
其他
18.7 18.6 21.2 22.3 15.2 20.5
各 类 物 资 食品
17.2 14.6 9.6 22.7 12.4 18.0
比 重 ( % )原料
年代
1946年 1947年 1948年
类别
进出进出进出
口口口口口口
全国对外贸易总值 808. 178. 599. 227. 331. 170.
781904
各 国 及 地 美国
60.9 38.7 57.0 23.3 66.5 20.1
区 所 占 比 英国
63.3 4.4 8.45 6.5 5.5 3.9
手工业的合作化也非常顺利。1953年,合作 化手工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3.9%,1955年上 升到26.9%,1956年则达到91.7%。手工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9]。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实 际上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1952年之前主要是通 过“加工定货”和“统购包销”的国家资本主义初级 形式。1953年之后,则先是对单个条件成熟的企 业实行“公私合营”,到1955年下半年则发展到对 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政府通过全行业公私 合营这种和平赎买的方式,,使私营企业主只拿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中国 开展了以引进苏联先进技术为核心的大规模经济 建设。一些大项目的开工和完成初步改变了中国 工业一穷二白的面貌。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苏 联援建的156项工程。这些工程所形成的工业部门 和生产能力,不仅可以填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空 白,增强薄弱环节的生产能力,同时也能够迅速 提升中国工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使中国初步建立 自己的工业基础。为了在制度上给予工业化以支 持,中国共产党在1953年底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 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要求。
经济建设上学习苏联是重要内容,鉴于中国当时的 经济发展水平极其落后,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十分 险恶;而在苏联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迅速
恢复了建国前遭受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为此,在经济 上学习苏联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主要体现在“一五计 划”的编制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方面。1953年9月3月,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李富春专门就与苏联政府商谈对中 国援助问题向中国政府作了一个报告,提出,第一,要 以苏联帮助我们建设与改造的141个企业为骨干,配合国 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按照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法则, 来制定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二,加强基本建设工 作;第三,苏联花了很大力量为我们设计的141个企业, 并帮助我们建设,为此它将派大批专家来中国,因此我 们必须做好一切建设上的准备工作;第四,学习苏联, 培养人才
25.0 41.9 22.3 23.3 27.8 19.4
半制成品 14.5 23.6 21.0 29.3 16.4 25.9
制成品 43.3 19.9 47.1 24.7 42.4 36.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
1949年,毛泽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城 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 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 束了中国大陆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动乱,建立了强 大有效的政府,为发展经济提供了保障,然而要
建国前后国 民经济的对比
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经济概况
纵向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工农业总产值 只有466亿元,从1840年到1949年,GDP年均 增长不到1%。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时,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占 70%,工业总产值比重占30%,而重工业总产 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7.9%[4]。中国 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
到1959可以说,“一五”计划期间以“156项 工程”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旧 中国一百年的发展水平,同欧美国家工业起飞时期 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毫不逊色,使得中国的工业技术 水平从建国前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半个世纪,迅速 提高到20世纪40年代的水平。但在看到技术引进是 使落后国家迅速改变面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最 佳途径的同时,还必须于自身实力的发展,把争取 外援同自力更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并完善独立的 民族工业体系。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是急需 的,也是真诚的,但奠定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的基础毕竟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情
1959年其钢铁,煤炭,电力,石油等主要工业产品,将 可能等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的水平,接近或超过日 本发动侵华战争时1937年的水平,第三批项目的确定是 在1945年10月赫鲁晓夫率团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 周年庆典期间,双方就旅顺口问题,中苏科学技术合作问 题及苏联政府帮助中国新建和扩展企业等问题举行了会
3278亿斤
44·8
9·3
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最需要之处,发挥其最
大效能。对于粮食、棉花、钢材、煤炭、水泥、 电力等产品来说,当市场调节在短期内不能有效 增加供给而需求弹性又很小的条件下,在资金非 常匮乏、农产品剩余非常有限,同时供给和消费 结构都比较单一的情况下,运用政府力量,通过 计划经济来集中工业建设是有比较优势的。因此, 从1953年开始,中国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 时,在制度变迁上也开始了向单一公有制和计划 经济的社会主义过渡。
横向看,1820-1950年间,世界经济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世界GDP增加为7.68倍, 世界人均GDP增加为3.17倍。美国人均GDP增加 到7.61倍,西欧人均GDP增加到3.73倍,日本人 均GDP增加到2.88倍。而在中国,人均GDP还下 降了,从182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降低 到1950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1%。中国在全 球GDP中所占比例从1/3,降到了1/22[5]。
真正站起来,还需要发展经济。当时留给新政府 的是一个烂摊子。1949年,中国粮食平均亩产142
斤,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斤[2]。劳动生产率水平 相对较低。工业生产显著落后。钢铁产量只有41 万吨,原油产量只有12万吨[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当时制定的总方针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府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经济政策, 统一了货币和财政收支,消除了长达13年之久的恶性通货 膨胀,同时增大了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并理顺了中 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经过一系列改革和恢复经济的 政策措施,很快恢复了被战争所破坏的生产,增加了就业 机会,维护了社会稳定。在农村,政府则实行了彻底的土 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一制度变迁使得中国农 村的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占有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城市, 则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 国营经济,并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基本政策,对个 体和私营经济进行调控和管理,将之纳入到新民主主义经 济体系中。到1952年,中国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战后 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全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绝大部分超 过建国前的历史最高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自1840年
2.改革开放后至今
年份
对美出口
从美进口
通过农业合作社,国家将农户所拥有的生 产资料私有制转变集体所有制;农业的生产经 营方式,也由过去的一家一户的家庭生产经营 转变为集体共同生产经营。由于合作化后期要 求过急、工作过粗、产权变动过快,形式也过 于单一,使部分合作社违背了自愿互利的原则, 因此集体经济没有出现预期的优越性。与此同 时,国家还通过主要农副产品的统购统销,完 成了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使农民失去了自由支 配其主要劳动剩余产品的权利。
谈,共签署了包括《关于苏联政府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新建十五项工业企业和大原有协定的一百四十一项
企业设备的供应范围的议定书》在内的十项文件,至此, 苏联援华项目共计156项,通称“156项工程”。 众所周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时中国“一五”计 划建设的核心。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经过反复多 次的论证,“156项工程”中最后投入实际施工建设的共 计150项。
以来的第一次明显提高。
1952年底主要工农业品增长表
项 目
1949年产 量
1952年产量
52年比49 年增长百
分比
52年比历史 最高年产量
增长比
钢 15·8万吨 132·9万吨 752·8
46·8
煤 3243万吨 6649万吨
105
7·5
棉 花
889万担
2607·4万担
193·3
53·6
粮 食
2263亿斤
定息,交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从而完成了社 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私营经济基本上不存 在了,个体经济微不足道,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基 本上由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组成。
“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发展总体上是较好的,
各个产业之间的比例适当。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 年增长10.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10]。 美国学者费正清对“一五”时期的成就也评价甚高: 与20世纪前半叶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相比,“一 五”计划具有决定性的加速作用;与50年代大多 数新独立的,人均GDP年增长率为2.5%左右的 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经验也是成功的[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