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

..一氧化碳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初三化学一氧化碳 【基础知识精讲】 1.CO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CO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2.CO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 + O2点燃 2CO2 (2)还原性CuO+CO△ Cu+CO2(可还原Fe、Cu等的氧化物) (3)毒性:是一种对空气产生污染的物质,因此实验中多余的CO要进行处理,不能随意放入空气中. 3.产生CO的主要反应 2C + O2点燃 2CO(氧气不充足) CO2+C 高 2CO 此外,一些含碳化合物不充分燃烧也会产生CO. 【重点难点解析】 例1如果要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少量一氧化碳,应采用的方法是()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D.把混合气体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 分析除杂质时要考虑:(1)保留何物质;(2)除去何物质(杂质);(3)方法要简单可行;(4)不能产新的杂质(必须产生新的杂质时,新杂质要更容易除去);(A)因为CO太少不能被点燃;(B)CO不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相反可将CO2吸收;(D)不可能实现. 解答选(C) 例2煤炉很旺时,添加适量新煤后,炉温下降,其原因是什么?但过一会儿后,发现新炉上有蓝色火焰产生,炉温升高,这又是什么原因? 分析这实际上是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空气中的氧气相互间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的结果,因为反应时有热量变化,所以产生了上述现象. 解答煤炉很旺时,碳充分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加新煤后,一方面冷煤要吸收一 部分热量,而更主要的是CO2+ C高温 2CO,此反应吸收热量,所以炉温下降;又因为2 CO + O2点燃 2CO2,此反应放热且产生蓝色火焰,所以炉温上升,新煤上可见蓝色火焰. 例3在密闭的容器中将5g木炭和8g氧气加热,使之充分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整理] 柴油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分析表 UN.1202 外观与性状:稍有粘性的淡黄色液体。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柴油机的燃料。 凝固点(?) 0 相对密度(空气=1) 4.0 理化 沸点(?) 282—338 相对密度(水=1) 0.82—0.86 性质临界温度(?) 无资料 临界压力 (MPa) 饱和蒸汽压(kPa) 4.0 燃烧热 (MJ/?) 33 最小引燃热量(mJ) 无资料 溶解性: 中国MAC:未制定标准美国TWA:无资料接触限值 3(mg/m) 前苏联MAC:未制定标准美国STEL:无资料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皮肤接触。毒性:LD:7500?/? 50毒性皮肤接触为主要吸收途径,可致急性肾脏损害。柴油可引及起接触性皮炎、油性痤疮。吸入其雾滴或液体呛入可引起健康健康危害吸入性肺炎。能经胎盘进入胎儿血中。柴油废气可引起眼、危害鼻刺激症状、头晕及头痛。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毒性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及 冲洗皮肤。就医。健康 危害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急救措施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清新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

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 医。 食入:尽快彻底洗胃。就医。 燃烧性易燃闪点(?) 不低于55 0.7,自燃温度(?) 爆炸极限(v %) 5.0% 本品易燃。遇明火、高热或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危险特性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危险性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禁忌物强氧化剂、卤素。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 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已灭火方法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采用 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等灭火剂灭火。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 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 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 泄漏应急处理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区域。小量泄漏:用活性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 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理。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仓库或储罐。远离热源和火种。与可 储运注意事项燃物、有机物、氧化剂隔离储运。夏令炎热季节,早晚运防护

主要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全解

主要危险化学品危害特性 甲醛 一、标识 中文名甲醛、蚁醛、福尔马林 英文名Formaldehyde 分子式CH2O;HCHO 相对分子质量30.03 CAS号50-00-0 危险性类别第8.2类其他腐蚀品 化学类别醛类。 二、主要组成与性状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无色,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气体,商品为其水溶液 主要用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原料,也是炸药、染料、医药、农药的原料,也作杀菌剂、消毒剂等。 三、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其蒸气,引起结膜炎、角膜炎、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发生喉痉挛、声门水肿和肺炎等。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和致敏作用;浓溶液可引起皮肤凝固性坏死。口服灼伤口腔和消化道,可致死。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甲醛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两侧不对称感觉障碍和排汗过盛以及视力障碍。本品能抑制汗腺分泌,长期接触可致皮肤干燥皲裂。

甲醛是一种具强还原性的原生质毒素,进入人体器官后,能与蛋白质中的氨基结合生成所谓甲酰化蛋白而残留在体内,其反应速度受pH值温度的显著影响。进入人体的甲醛亦可能转化成甲酸强烈地刺激粘膜,并逐渐排出体外。 四、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或用2%碳酸氢溶液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患者清醒时立即漱口,洗胃。就医。 五、燃爆特性与消防 燃烧性不燃 闪点(℃)50℃/37% 爆炸下限(%)7 引燃温度(℃)300℃ 爆炸上限(%)73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 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六、泄漏应急处理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3.2类 (1)

目录 表- 石油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 表- 石油原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 石脑油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 表- 正庚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 表- 正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 表- 异辛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 甲基环己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 表- 二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 表- 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9) 表- 溶剂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 表- 粗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1) 表- 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2) 表- 甲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表- 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 表- 正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 表- 异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 表- 叔丁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7) 表- 正戊醛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8) 表- 2-丁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 表- 甲基异丁基(甲)酮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0) 表- 双丙酮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1)

表- 甲基叔丁基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3) 表- 乙二醇二甲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4) 表- 四氢噻吩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5) 表- 甲酸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6) 表- 甲酸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7) 表- 甲酸正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8) 表- 甲酸异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 表- 乙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0) 表- 乙酸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 表- 乙酸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2) 表- 乙酸正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表- 乙酸异丁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4) 表- 丙烯酸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5) 表- 丙烯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6) 表- 异丁烯酸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7) 表- 甲基丙烯酸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 表- 碳酸(二)甲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 表- 钛酸(四)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 钛酸(四)正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 表- 钛酸(四)异丙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2) 表- 乙腈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3)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考试要求:知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和水的反应 能区分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到常见气体了解自然界中碳循环 一、二氧化碳的性质(考点一)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 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高温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吸热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CO2是氧化剂,C是还原剂) 3、用途(考点二):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 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肥料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1、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 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5667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正式版)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正式 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化工生产危险的原因: 1. 化工生产的物料绝大多数具有火灾、爆炸、 毒性等危险性; 2.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高温、 高压、强腐蚀; 3. 生产规模大,积聚的危险物质数量大; 4. 生产设备高大等特点。 何谓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毒害、放射性等危险特性, 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过程中容易造

成人生伤亡、财产毁损、环境污染的化学品均属危险化学品。 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 ?第l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 (GB13690-1992) 第二节爆炸品

一氧化碳的性质

课题: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性质: 从CO和的化学式可以看出:CO分子比分子少1个氧原子。由于分子构成的不同,两者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结构决定性质)。 【指导阅读】阅读97页第1自然段(注意与物理性质的比较)。 1.物理性质:CO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提问:制取CO气体时应如何收集? 归纳:不宜用排空气法收集,因CO的密度与空气的密度很接近,而且有剧毒。应采用排水法收集。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放热。 特别指出:和其他可燃气体一样,点燃CO之前必须先验纯。 提问:为什么要验纯?怎样验纯? 明确:若CO不纯,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CO的爆炸极限是12.5%~74%。验纯的方法同氢气的验纯。 讲述: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CO在燃烧时所产生的。(引导学生看图课本第97页5-22)。水煤气是CO和的混合气。 引导回忆: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还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如氢气还原氧化铜。 设问:CO是否也能夺取某些氧化物中的氧元素? 演示:

指导学生思考:①实验的仪器、药品有哪些?②课本上图5-23、图5-13、图5-18有什么明显区别?③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要求学生观察:①玻璃管中发生了什么变化?②澄清石灰水溶液中产生了什么现象? 让学生分析有关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归纳并出示小黑板: 药品:CO、CuO、溶液。 仪器:铁架台、玻璃管、单孔橡皮塞、双孔橡皮塞、酒精灯、导管、细口瓶、气球。 步骤:①先通一会儿CO气体;(为什么?) ②点燃酒精灯加热; ③停止加热; ④处理收集到的尾气。 现象: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红色固体;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C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在该反应中,CO是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强调:①CO必须干燥、纯净。这样有利于反应的进行,也避免了实验事故的发生。②增加尾气收集装置是十分必要的。因从导管进入细口瓶的气体中或多或少含有CO,而CO不允许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③尾气的处理方法不是唯一的,课本99页图给出了处理尾气的另一种方法。 提问:还原CuO、C还原CuO、CO不原CuO,三个反应有何异同点? 归纳:①反应CuO中均为氧化剂,C、CO分别作还原剂。②前两个反应属置换反应,最后一个不是。 讨论:CO有哪些重要用途?(提示:性质决定用途) 归纳并板书: 作气体燃料; 作冶金工业上的还原剂。

《一氧化碳》教案

《一氧化碳》教案 [知识教学点]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一氧化碳的毒性且其对环境的污染。 [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分子组成的不同,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 3.疑点:向炉火中撒少量的水后,为何炉火烧得更旺? 4.解决方法: (1)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了解一氧化碳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试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分析,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结合生活实际,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保观念。 [教学步骤 ]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毒性和对环境的污染。 (二)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写出碳单质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引言:我们知道碳有两种氧化物:CO和CO2。CO和CO2在分子组成上,它们只相差一个氧原子,这种组成上的差异会给它们性质上带来什么差异呢?下面,我们来学习CO的某些特性。 [板书]:一.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与CO2相比较) 复习提问:CO2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97第一段,从颜色、状态、密度、溶解性等方面比较一下CO和CO2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一氧化碳的可燃性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5—10。 学生活动: (1)观察火焰颜色,当把内壁附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时,观察石灰水变化。 (2)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何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和H2都有可燃性,它与O2(或空气)混合后点燃都有可能发生爆炸,注意点燃前应检验CO气体的纯度。 提问:(1)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H2? (2)如何用化学方法区别CO和CO2?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目的意图:使学生认识到CO和H2的化学性质比较相似,可根据它们发生化学反应时,生成物不同来区别;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根据它们的化学性质来区别。 [板书]:(2)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教师活动:讲解演示实验5—11。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讲解:CO在反应中夺取了CuO中的O,使CuO还原成Cu,同时生成CO2。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这个特性与O2、C相似。 [板书]:CO H2 C 可燃性 2CO + O2 ==2CO2 蓝色火焰2H2 + O2 ==2H2O 淡蓝色火焰 C + O2 ==CO2 还原性CO+CuO==Cu+CO2H2+CuO==Cu+H2O C+2CuO==Cu+CO2 3.一氧化碳的用途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思考它有哪些用途? 学生活动:①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用途。 ②阅读教材中的选学材料,了解水煤气的成分,并思考选学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板书]:(1)气体燃料 (2)冶炼金属:Fe2O3+ 3CO ==2Fe + 3CO2 二.一氧化碳的毒性 学生活动:(1)阅读教材第99页,理解CO中毒的生理过程。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

甲烷理化特性表项目内容 标识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危险货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74-82-8UN编号197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燃烧热(kJ/mol)889.5 沸点(℃)-161.5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临界温度(℃) -82.6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临界压力(MPa) 4.59 燃烧爆炸危险性 火灾危险 类别 甲类 稳定性 闪点(℃)-188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 条件 爆炸下限 (V/%) 5.3燃烧(分解) 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 15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与储存运输 包装标志 包装类 别 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 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 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 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 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接触极限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IN: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 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各种理化特性表

苯硫磺氢气氮气二氧化硫甲醛二氧化碳东泰(丁醇苯酚氯化亚砜) 氢氧化钾磷酸乙炔 苯 标识 中文名:苯;安息油 英文名:Benzene 分子式:C6H6 分子量:78.11 CAS号:71-43-2 RTECS号:CYl400000 UN编号:1114 危险货物编号:32050 IMDG规则页码:3185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冰点为6℃。 主要用途:用作溶剂及合成苯的衍生物、香料、染料、塑料、医药、炸药、橡胶等。 熔点:5.5 沸点:80.1 相对密度(水=1):0.88 相对密度(空气=1): 2.77 饱和蒸汽压(kPa):13.33/26.1℃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醇、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289.5 临界压力(MPa):4.92 燃烧热(kj/mol):3264.4 燃烧爆炸危险性避免接触的条件: 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级:甲 闪点(℃):-11 自燃温度(℃):560℃ 爆炸下限(V%):1.2 爆炸上限(V%):8.0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 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 方,遇吹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禁忌物:强氧化剂。。 灭火方法: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如果该物质或其被污染的流体进入水路,通知有潜在水体污染的下游用户,通知地方卫生、消 防官员和污染控制部门。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 容器。若冷却水流不起作用(排放音量、音调升高,罐体变色或有任何变 形的迹象),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 包装与储运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 包装类别:Ⅱ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仓温不宜超过30℃。防止 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 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 材。罐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 工具。灌装时应注意流速(不超过3m/s),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 曝晒。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 ERG指南:130 ERG指南分类:易燃液体(非极性/不溶于水/有毒) 毒性危害接触限值:中国MAC:40mg/m3[皮] 苏联MAC:5mg/m3[皮] 美国TWA:OSHA lppm,3.2mg/m3;ACGIH 10ppm,32mg/m3 美国STEL: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属中等毒类 LD50:3306mg/kg(大鼠经口);48mg/kg(小鼠经皮) LC50:10000ppm 7小时(大鼠吸入) IARC评价:致癌物;1组;人类证据充分;动物证据充分 IDLH:500ppm;潜在人类致癌物 嗅阈:8.65ppm OSHA:表Z—1空气污染物 OSHA:表Z—2空气污染物 OSHA特别管理的物质:(29CFR 1910.1001~1048)(液态的或气态的) 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 可引起白血病。 急性中毒:轻者有头痛、头晕、轻度兴奋、步态蹒跚等酒醉状态;重者 出现明显头痛、恶心、呕吐、神志模糊、知觉丧失、昏迷、抽搐等,可 因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慢性中毒:病人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白细胞、血小板、 红细胞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肤损害及月经障碍。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1ARC)已确认为致癌物。 健康危害(蓝色): 2 易燃性(红色): 3 反应活性(黄色): 0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 作者:安全管理网来源:安全管理网点击: 23601 评论:1更新日期:2012年11月20日化工生产危险的原因: 1. 化工生产的物料绝大多数具有火灾、爆炸、毒性等危险性; 2.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高温、高压、强腐蚀; 3. 生产规模大,积聚的危险物质数量大; 4. 生产设备高大等特点。 何谓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毒害、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生伤亡、财产毁损、环境污染的化学品均属危险化学品。 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 ?第l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 第二节爆炸品 ?爆炸品——指在外界触发因素作用下,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外界触发因素——如受热、压、撞击等 ?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声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按危险性分为5项。 ①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如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黑索金(环三次甲基三硝胺)、泰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酚)、硝化甘油等烈性炸药,无烟火药、硝化棉等火药,黑火药及其制品,爆破用雷管、非电雷管、弹药用雷管等火工品均属此项。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理,知道使用一氧化碳的注意事项。 (2)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知道一氧化碳泄漏后的应急措施。 (3)了解一氧化碳的还原性,以及还原铜的装置及操作顺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有关性质的比较,了解收集一氧化碳时,收集装置的异同,确立收集有毒害气体的方法。 (2)通过参照氢气的可燃性,推及点燃一氧化碳的操作要求,确立可燃气体的使用方法。 (3)让学生在观察一氧化碳气体点燃、还原氧化铜过程中,体验、反思实验步骤,初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树立全面考虑问题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减小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畏惧感,增强对有害气体的使用认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勇气; (2)培养学生大胆、细致、实践的科学精神。 (3)让学生体验化学的魅力,从而热爱化学、钻研化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采用活动与探究方式研究一氧化碳的毒性、燃烧实验、还原氧化铜实验2.教学难点:实验中装置的组装、步骤先后的分析 三、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 (1)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课件 (2)连接好的还原性装置、硬质玻璃管、单孔塞、酒精灯、贮气瓶、铁架台、烧杯、试管、火柴 (3) 实物投影仪 (4)药品;氧化铜、澄清石灰水、草酸、浓硫酸、新鲜鸡血(先加入抗凝血剂) 2.学具准备: 硬质玻璃管、铁架台、酒精灯(两个)、广口瓶、单孔橡皮塞(两个)、双孔橡皮塞(带一长一短的导管)、气球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具体实施:将抽取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到盛紫色石蕊试液的广口瓶和放有高矮蜡烛的烧杯。 教师提问:二氧化碳比具有什么性质。有哪些用途? CO想不想知道该气体有哪些性质? 教师过渡:大家对煤气有什么印象?提醒学生:煤气中毒是因为其中的一氧化碳有毒,它最可怕之处是什么呢? 煤炉中的煤在高温和空气充足情况下是如何产生一氧化碳的? 提问:如果一氧化碳泄漏,高处容易中毒还是低处?如何判断? 师生小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特点有哪些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特点有哪些 1、生产流程长。一个产品的生产需要多道工序,甚至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比如做为化学肥料的硝酸铵,它的生产从氨生产的造气(半水煤气)、脱硫(硫化氢)、转化(一氧化碳的变换)、氮氢气的压缩、脱碳(二氧化碳的脱除)、净化(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脱除)、氨的合成、液氨的储存。再用液氨气化为氨气、氨气的氧化(得到氧化氮)、酸的吸收生产稀硝酸。再用稀硝酸与氨气中和得到硝酸铵溶液,再将溶液经三级蒸发、造粒、冷却、包装才能完成整个的生产过程,得到产品硝酸胺。 2、工艺过程复杂。生产过程中既有高温、高压,又有低温、低压。还以上面举例硝铵生产,氨生产造气炉的炉内温度,用煤焦为原料高达1100℃,氨合成的压力有的达到30Mpa。有的氨生产需要的氧气的空气分离装置温度要低到-190℃。也有的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在负压的情况下进行。 3、原料、半成品、副产品、产品及废弃物都是具有危险特性。如硝铵生产,作为原料有的用煤焦不是危险物品,有的用石脑油、天然气为原料,过程中副产品硫磺、液氨、硝酸等都有危险特性。 4、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呈三种状态。即有气态,又

有液态,又有固态,而且互相变换。 5、整个生产过程必须在密闭的设备、管道进行,不允许有泄漏。 6、对包装物、包装规格以及储存、装卸、运输都有严格的要求。 附件:无 1、生产流程长。一个产品的生产需要多道工序,甚至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比如做为化学肥料的硝酸铵,它的生产从氨生产的造气(半水煤气)、脱硫(硫化氢)、转化(一氧化碳的变换)、氮氢气的压缩、脱碳(二氧化碳的脱除)、净化(微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脱除)、氨的合成、液氨的储存。再用液氨气化为氨气、氨气的氧化(得到氧化氮)、酸的吸收生产稀硝酸。再用稀硝酸与氨气中和得到硝酸铵溶液,再将溶液经三级蒸发、造粒、冷却、包装才能完成整个的生产过程,得到产品硝酸胺。. 2、工艺过程复杂。生产过程中既有高温、高压,又有低温、低压。还以上面举例硝铵生产,氨生产造气炉的炉内温度,用煤焦为原料高达1100℃,氨合成的压力有的达到30Mpa。有的氨生产需要的氧气的空气分离装置温度要低到-190℃。也有的化工产品生产过程在负压的情况下进行。

一氧化碳说课稿

《一氧化碳》说课稿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氧化碳》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教科书人教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中的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二课时。本单元是初中最为完整的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单元,同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课题内容是本单元内容的核心和纽带。本节课主要介绍CO的性质和用途。为第八单元中金属的冶炼做准备。课程中通过实验推导出CO的性质以及CO 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使学生掌握CO的化学性质。 3、运用性质,知道一氧化碳的主要用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实验能力。 2、通过对比,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 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

2、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3、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难点:一氧化碳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第二部分教学策略 (一)学生情况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也有一段时间了,学生已经初步接触学习物质的一般过程。主要学习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本节课属于《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二课时,学生已对二氧化碳性质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让学生通过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及氢气的还原性对比学习一氧化碳。 (二)教学方法 1、对比教学法 2、实验演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第三部分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无论在课的设计上,还是在课的组织上,都应十分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

编号:SM-ZD-51403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 特性 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危险化学品分类及其危险特性 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化工生产危险的原因: 1. 化工生产的物料绝大多数具有火灾、爆炸、毒性等危险性; 2. 生产工艺过程复杂、工艺条件苛刻,高温、高压、强腐蚀; 3. 生产规模大,积聚的危险物质数量大; 4. 生产设备高大等特点。 何谓危险化学品? ?具有易燃、易爆、毒害、放射性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废弃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生伤亡、财产毁损、环境污染的化学品均属危险化学品。 第一节危险化学品分类 ?第l类:爆炸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第3类:易燃液体;

?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第5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第6类:有毒品; ?第7类放射性物品; ?第8类:腐蚀品。 ?依据《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第二节爆炸品 ?爆炸品——指在外界触发因素作用下,能发生剧烈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 ?外界触发因素——如受热、压、撞击等 ?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或仅产生热、光、声响或烟雾等一种或几种作用的烟火物品。 ?按危险性分为5项。 ①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 ?如梯恩梯(2,4,6-三硝基甲苯)、黑索金(环三次甲基三硝胺)、泰安(季戊四醇四硝酸酯)、苦味酸(2,4,6-三硝基苯

初三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初三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初三化学教案: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两种碳的氧化物在性质上的差异;通过化学实验及其分析,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和实验,使学生掌握CO的主要性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对CO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初步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能;初步培养学生毒气处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对CO化学性质实验的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体验成功,培养化学学习兴趣;通过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现象,对中毒机理进行微观分析,揭示通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通过引导学生对CO的全面认识过程,初步训练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态度;强化使用毒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中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是高中学习的重要生长点。一氧化碳的性质不难理解,又有氢

气、二氧化碳的性质作对比、铺垫,学习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探究。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此节内容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一氧化碳是学生初中学习的第一个有毒物质,是典型的环保素材、自我保护素材。对一氧化碳的学习,既可满足九年义务教育对知识普及的.要求,同时又可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环保的能力。 因此,无论从教材的位置看,是从学生的知识贮备、能力水平分析,还是从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出发,一氧化碳的学习作为探究性学习,内容、难度均适合,是高中学习的生长点。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通过介绍煤气中毒,及其危害的新闻实例引入。突出认识——实验——应用(预防煤气中毒)的学习活动。 法二:将小老鼠放入盛满一氧化碳的钟罩内,观察一氧化碳的毒性,讲解煤气中毒原理及救护方法,实际救护小老鼠。从兴趣出发,学习一氧化碳性质。 法三:单刀直入,碳有两种氧化物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析分子式差异,推测性质,引入实验。 知识讲解指导: 1.以实验为手段,深入剖析,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其一可燃性,其二还原性),特性(剧毒性)。 2.讲解应条理化,有层次。 3.注意对比氢气性质与一氧化碳性质的异同。

常见危险化学品特性和储存、使用安全要求

常用危险化学品基本知识 一危险化学品分类(按危险特性分为8类) 第1类爆炸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压、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 第2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压缩、液化或加压溶解的气体,并应符合下述两种情况之一者: a、临界温度低于50℃。或在50℃时,其蒸气压力大于294kPa的压缩或液化气体; b、温度在21.1℃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275kPa,或在54.4℃时,气体的绝对压力大于715kPa的压缩气体;或在37.8℃时,雷德蒸气压力大于275kPa的液化气体或加压溶解的气体。 本类常见的有 2.1易燃气体:如石油液化气(乙烷、丁烷)、液化天然气(甲烷)、氢气(可液化)、硫化氢、丁二烯等。 2.2不燃气体 a压缩气体:氧气、氩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b液化气体:液氧、液氮、液氩、液氨、液氯、液态二氧化碳等 2.3有毒气体如 a压缩气体:氨气、氟气、二氧化硫等。 b液化气体:液氯、液氨 第3类易燃液体 本类化学品系指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或含有固体物质的液体,但不包括由于其危险特性已列入其它类别的液体,其闭怀试验闪点等于或低于61℃。 该类按易燃液体的闪点又分为低闪点液体[闪点<-18℃]、中闪点液体[-18℃<闪点<23℃]、高闪点液体[23℃<闪点],一般按其火灾危险性分甲、乙、丙类 甲类:闪点<28℃,如汽油、煤油、油漆、油墨、甲苯、丙酮、苯、二甲苯、天那水、乙醇、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 乙类:28℃<闪点≤60℃、如松节油、苯乙烯等 丙类:丙A类60℃<闪点≤120℃,如0#柴油,乙二醇等 丙B类120℃<闪点,如润滑油 第4类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4.1易燃固体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常见的主要有硫磺、红磷、AC发泡剂、N发泡剂、OB发泡剂、晒图盐、感光剂、镁、铝粉、硅粉、冰片、樟脑、硝化纤维塑料(赛璐珞)棉花等。 4.2自然物品 自燃物品系指自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自行燃烧的物品。

危险化学品分类和特性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和特性 危险化学品的定义:化学品中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等危险特性,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等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毁损、环境污染大的属危险化学品。 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其特性:危险化学品目前有数千种,其性质各不相同,每一种危险化学品往往具有多种危险性,但是在多种危险性中,必有一种主要的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危险性。因此,危险化学品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物化特性、危险性原则进行分类的。 我国目前已经公布的法规、标准《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6944-86)、《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可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 1,爆炸品 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间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的压力急剧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设备、人员造成破坏和伤害的物品。爆炸品在国家标准中分5项,其中有1、3、4项包含危险化学品,2、5项专指弹药,这里不作介绍。 第1项:具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高氯酸。 第3项:具有燃烧危险和较小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如二亚硝基苯。 第4项:无重大危险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如四唑并-1-乙酸。 主要特性: (1)爆炸性强。爆炸品都具有化学不稳定性,在一定外因作用下,能以极快的速度发生猛烈的化学反应,产生的大量能量,在短时间内无法逸散出去,致使周围的温度迅速升高并产生巨大的压力而引起爆炸。 (2)敏感度高。各种爆炸化学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本身的爆炸性,而爆炸的难易程度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敏感度。敏感度越高的物质越容易爆

炸。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它分3项 第一项:易燃气体,如氨气、一氧化碳、甲烷。 第二项:不燃气体(包括助燃气体),如氮气、氧气等。 第三项:易燃气体,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主要特征: (1)易燃烧爆炸。易燃气体的抓药危险特性就是易燃易爆。有些气体的爆炸范围比较大,如氢气、一氧化碳的爆炸极限的范围分别为4.1%-74.2%、 12.5%-74%。这类物品由于充装容器为压力容器,受热、受到撞击或剧烈震动 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2)易扩散。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非常容易扩散。比空气轻的气体在空气中可以无限制地扩散,易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比空气重的气体扩散后,往往聚集在地表、沟渠、隧道、厂房死角等处,长时间不散,遇着火源发生燃烧或爆炸。 (3)易膨胀。压缩气体一般是通过加压降温后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如钢瓶等。受到光照或受热后,气体易膨胀产生较大的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耐压强度时就会造成爆炸事故。 (4)有腐蚀毒害性。主要是一些含氢、硫元素的气体具有腐蚀作用。 如氢、氨、硫化氢等都能腐蚀设备,严重时可导致设备裂缝、漏气。对这类气体的容器,要采取一定的防腐措施,要定期检验其耐压强度,以防万一。3,易燃液体 只易燃的液体、液体混合物,在常温下是液体,但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本类物质在常温下易挥发,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1)分项。易燃液体按照闪点大小可分3项: 第1项:低闪点液体,即闪点低于-18℃的液体,如乙醛、丙酮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