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一号汉墓T形帛画
古代传说“天圆地方”,大地是由鲸鳌驮着巨人托住,浮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之上。

水府也另称黄泉。

汉代湖南境地属于楚地,受楚文化影响,在帛画上的故事,多采用楚地的习俗传说。

贵妇人升天图——“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
汉代盛行厚葬之风,人们都以为人死后的灵魂是不灭的,可以升入天界,封建统治阶级更是希望死后能和生前一样享受权势和富贵,因此竟相攀比,营造墓穴,雕绘墓壁,把阴间布置得如人间一般。

他们在覆盖棺椁的帛画上,描绘出灵魂升天的情景和灵魂所生活的天界仙境,以寄托渴望成仙的遐想。

虽然这类引魂升天的内容在战国帛画中就已出现,但想象力最丰富、表现色彩最浪漫的当属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一幅T形帛画。

1972年,在长沙市的东部地区发掘了三个西汉时期的墓葬,墓主人分别是:汉初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他的夫人及其中的一个儿子。

一号墓和三号墓分别出土了一幅T形帛画,尤以一号墓的T形帛画最为引人注目,这幅帛画的外形犹如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T”字,遣策中称它为“非衣”,因为它的外形“似衣而非衣”而得名。

当时使用非衣,可能有两种意思:一是招魂。

早在战国时代的楚国,就流行着为死者招魂的习俗。

《招魂》中记载:“秦篝齐缕,郑绵络些”,指的就是用缕绵作成幡物,以招死者之魂。

具有浓重的迷信色彩,出葬时,由专人举着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用以引魂升天。

另一种意思是祝愿死者的灵魂,穿了非衣,就将会像鸟一样飞升上天。

西汉初年,统治阶级崇信黄老之术,求神仙,求长生不老。

他们相信人死后可以成仙,象鸟一样飞升上天。

整幅帛画是绘制在一张褐色的丝绢上,它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最上端描绘的是天国的景象:正上方坐着一位人首蛇身的神,他就是传说中的烛龙神。

传说他的威力巨大,他的眼睛睁开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便是黑夜,他还可以决定天气的阴晴,风雨的起伏,简直就是天国至高无上的主宰。

在烛龙神的左边有九个太阳栖息在一棵高大的扶桑树上。

在其中的一个又大又圆的太阳里边有一只黑色的鸟,有学者认为它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太阳时所发现的日斑,也就是太阳黑子。

其实,我们的先民对于太阳黑子的观测,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对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在公元前28年就已见于史料了,这也是世界上公认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自那时起,至公元1638年止,我国对太阳黑子的记载共有112次。

在当时的记载中,太阳黑子被称为“黑气”、“黑子”或“乌”,其大小被描写为“大如钱”、“大如卵”、如桃、如李等等,描绘得非常形象。

烛龙神的右边是对月宫的描绘,有一轮弯弯的月亮,在月亮的上面有一只体形硕大的蟾蜍,蟾蜍口中含着一棵能治百病的百年灵芝。

月亮之下,有一美丽的女子正托举着月亮缓缓升起。

在烛龙神的下方有两个兽首人身的怪物分别骑在神马飞黄上,手中牵绳向左右飞奔,绳子的另一头扯着一个乐器——铎,振铎作响是欢迎升天之人的最高仪式。

铎下方是天门,天门分别由神豹和门神把守。

中部为人间世界:在华盖下面,画一老年贵夫人拄杖而立,她就是一号墓的主人辛追。

你看她:体态肥胖丰满,头向前倾,背微驼曲,动作庄重缓慢,相当成功地刻划了一个贵族妇女的形象。

对于辛追夫人的形象描绘是采用了写实的手法。

在她的前边有两位戴刘氏长冠的男子在跪献某物,后有三婢女相送。

这是画面的中心,也是作者着力描绘的重点。

中部的下端,玉璧垂磬,彩帛帐幔分飘左右,其下则是辛追老夫人的家人,个个面色青蓝,神色悲哀,仿佛在哀悼老夫人的逝去,但是先人已去,只能听着头顶这个呈八字形的磬奏出的哀乐。

最下部为地下部分:描绘了一个赤身裸体的地神――鲧,他正托举着大地,脚下踩踏着两条巨大的鳌鱼,传说中只有鲧才能稳住兴风作浪的鳌鱼,制止地震山崩的发生。

地府中更有面目狰狞的怪狗和双目圆睁的猫头鹰,它们虽不吉利,却能镇压地府中的妖魔不去侵扰老太太安静的亡灵。

这幅帛画的内容极为丰富、复杂,从人间到天上、地下,从现实到幻想,从整体看,表现手法多样而协调,正象用多种乐器合奏出的一首奇变而和谐的交响乐。

同时,高度的装饰风格和写实手法相结合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

帛画的内容很复杂,却能够处理得既分布全幅,十分饱满,又互有联系,丝毫不觉得杂乱;既能够突出某些主要内容,又有主有宾,花团锦簇,不显孤立。

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是难得一见的杰作,具有难以估量的艺术价值。

整幅帛画把神话、想象和现实生活完美地统一起来,无处不体现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追求永生的幻想,堪称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另外,在墓中还出土有其它形制的帛画。

这些西汉帛画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画的空白,使人们耳目为之一新,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帛画的内容
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

右上角,一轮红日,日中有金乌,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8个太阳。

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画着奔月的嫦娥。

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披发的人首蛇身天帝,一条红色的长尾自环于周围,天上有一道天门,有守卫的门吏。

另有神龙、神鸟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

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

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

本图是墓主人升天图像。

墓主人拄杖,面向西方,前有小吏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

T形帛画地下部分
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

象征着大地。

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的用途
T形帛画作为招魂幡在下葬时使用
汉人传承前代的丧葬制度和传统,认为人死后,附在人身的魂魄要与尸体离散。

离散以后,成了野鬼,人便享受不到后人的祭祀,还会惊扰后人。

因此,必须想方设法使离散的魂魄能够回来附于尸体入葬墓内,葬制上叫做招魂复魄。

招魂,便是制作招魂幡,让游魂识别幡上画了墓主人形象,自己归来。

复魄,便是出殡前将灵柩在家停放数日,魄也能附体。

一般做法是,灵柩停放在堂上,把画妥的招魂幡,古人称做铭旌,竖在柩前。

出殡时,举在柩前,一路引导到葬地,经过祭祀告别仪式,放在棺上。

如果有多层棺,则放在最里的一层棺上,随着下葬,这样,魂随幡,魄随棺,同入墓内。

T形帛画就是一种招魂幡。

招回的魂,得以升天,魄能入地为安,完成了后人的心愿。

这种丧葬习俗,至今还能有所遗留。

T形帛画出土时,帛画上端裹着一根竹竿,就是当时用来挂画张举的。

帛画的价值
帛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
1、了解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丧葬制度:T形帛画体现了古代葬制中关于安魂安魄的做法,形象而具体。

《周礼》、《仪礼》和《礼记》中,都记载了有关丧葬的习俗和制度方面的细节。

如《礼记》中就记载出殡时负责高举魂幡,走到柩前的人叫做“复者”。

所举的幡,长沙楚墓曾有出土,仅知是导向死者升天,帛画,画幅小,只有墓主人或御龙或乘舟面向西方升天,到了汉代则有三界,内容复杂得多,表明了古人宗教信仰的不断演进。

2、帛画是一种绘画艺术。

T形帛画的出现,说明汉代初期,具有民族特色,以毛笔作画,无论从画技,着色和布局方面分析,都已达到高超的水平。

画技闲熟,用笔自如。

图像生动,既有写实又有虚设;着色多样,除了单色,还有调色。

对象不同,
用色不一,布局更是巧妙。

如天上、人间,地下的相隔,天上有天门标明,地下以平台为限,天地之间自然是人间。

各界之中,都以典型事物凸显其空间,不嫌芜杂而有条理。

特别是人间部分,墓主人形象显著,主题突出,完全符合帛画的用途,可以说,T形帛画的艺术语言,已十分清楚。

3、帛画本身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仅以丧葬制度和绘画艺术方面来说,丧葬制度,是在古代习俗上形成的,更具规范,汉代帛画是魏晋中国画的直接继承,有了发展。

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至今仍有深远影响。

帛画的发现
1972年4月25日晚上,发掘人员还在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之际,又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

从北京请来的王予予专家连说这幅帛画价值连城。

2000多年前的帛画,已经没有韧性,既不能卷起,又不能折叠,帛画的画幅大,要完整地揭取,难度较大,一时,大家都感到手足无措,
一号墓T形帛画出土情形
有点无所适从。

最后,经过研究,还是将外层的朱漆棺盖盖好,到第二天再动手取起。

帛画的揭取
帛画的整个画面呈“T”形,上宽下窄,通长205厘米,顶宽92厘米,末端宽47. 7厘米,用三块单层的棕色细绢拼成。

中间是一长条整幅的绢,长条上部两侧,则用对开的三分之一长度的绢缝合。

帛画的顶端横裹着一根竹竿,画在单层上,上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都挂着用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繐带。

这样大幅的帛画,怎样能保证不损坏画面,完整地揭取呢?确实棘手。

首先,考虑到揭取时间不能过长,画面彩绘暴露太长久,容易变色。

揭取方案决定以后,就减弱了室内灯光强度,避免强光照射,帛画颜色不易变色、丝质变脆。

其次,揭取工具,绝对不能使用金属之类的过硬的镊子、刀片。

我们自己加工,把竹片削得长度适宜,厚薄匀称,并且刮得十分光滑,既便于操作,又不会伤及画面。

揭取时,在微弱的灯光下,专家们憋住气,用光滑的小竹片小心翼翼地将帛画下端的两个角,慢慢地挑起,待帛画下端揭离并掀起一小段,旁边等候着的两个助手把卷好宣纸的一个圆筒轻轻地横放到下面,随着帛画的掀起,圆筒卷着帛画一小段一小段向前滚动,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多钟,才将帛画卷成一大卷筒。

然后,再将帛画铺
在垫着宣纸的三合板上,在帛画上又另铺几层宣纸,宣纸上再盖一块三合板,捆绑固定,专人专车运回博物馆。

T形帛画天上部分的烛龙神
帛画中的传说故事
古人认为天上的主宰是天帝,人首蛇身,十分怪异。

多数学者认为这位天帝便是女娲。

因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提到女娲在天上称帝。

古书考注中,也说“女娲人头蛇身”,“女娲蛇身”。

为什么女娲能成为天帝呢?因为她补天有功。

T形帛画上的月宫
古代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

屈原写的《楚辞•天问》中有“顾菟在腹”句,顾是蟾蜍,菟是兔子。

帛画上画的是新月,所以只能把蟾蜍和兔子画在月外,如果画的是圆月,则都画在月中。

T形帛画上的九个太阳
日中所画的金鸟是一只黑色的神鸟,也叫做阳乌。

据文献传说,太阳的运行,是这只金乌驮着飞行运转的。

古人在太阳里画上金鸟,意义更加明确。

至于扶桑树间的8个小太阳,那是上古天上有九日(也有十日之说)。

焦禾稼,杀草木,天下百姓无所食。

尧就命后羿射下八日。

其用意无非是强调所画界限是在天上空间,因为,射落的太阳是从天上掉下的。

一号墓T形帛画上的辛追夫人
古人认为天上仙境是在西方,也就是西天,西天是永恒的极乐世界。

墓主人朝西行走,正是踏上了通天之道。

T形帛画地下部分的巨人托举大地
华表:建筑名
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

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华表是一种标志性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象征之一。

华表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天安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

在华表挺拔的柱身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和云,柱顶上部横插着一块云形的长片石,远远地看上去,好像柱身直插云间,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

“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机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

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天安门前的华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柱头、柱身和基座。

华表柱头上的部分又叫“承露盘”。

汉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铜铸的仙人,双手举过头顶,托着一个铜盘,承接天上的甘露,以为喝了甘露便可长生不老,这自然是无稽之谈。

后来这种形式便流传下来,并且取消了仙人,简化为柱子上面放一只圆盘。

华表的柱头上也有瑞兽,名字叫“犼”。

古人创造出很多瑞兽,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托着人们祈福避祸的愿望。

“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瑞兽,根据所在方位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相同。

天安门后面的一对华表上的石犼面朝北方,望着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

而天安门前面的一对石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归,故而称“望君归”。

华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条巨龙盘旋而上,龙身外布满云纹,汉白玉的石柱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真有巨龙凌空飞腾的气势。

柱身上方横插一块云板,上面雕满祥云。

华表的基座称为须弥座,这是借鉴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栏杆,栏杆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只小石狮,头的朝向与上面的石犼相同。

栏杆不但对华表起到保护作用,还将华表烘托得更加高耸和庄严。

除了在天安门,在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以及卢沟桥等处我们也可以见到华表。

那么为什么华表要矗立于宫殿、陵墓、桥梁等处?华表究竟在这些建筑物中起着什么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认为,华表又名恒表、表术,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

华表起源于古代的一种立术,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

另一种意见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

华表顶端有一坐兽,似犬非犬,它叫做“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性好望。

远古时的人们都将本民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其上,对它视如神明,顶礼膜拜,华表校顶的雕饰也因各部落图腾的标志不同而各异,历史进入到封建社会,图腾的标志渐渐在人们心中印象淡薄,华表上雕饰的动物也变成了人们喜爱的吉祥物。

如唐朝诗人杜甫有“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的诗句,其意就是说华表的校顶上雕饰的是白鹤。

观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华表上确实雕饰有白鹤。

据传这是因为一个名叫丁令威的人,学道成仙,化鹤归未,立于华表上作歌,故人们以后将白鹤雕刻于华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华表上古名“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柱,让人在上面书写谏言。

也就是鼓励人们提意见。

晋代崔豹在《古今注·问答释义》中说:“程雅问曰:‘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

或谓之表木,以表工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肠路也/崔豹所言华表木的形状与现存的天安门前的华表大致相同。

只是华表的‘谤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谏言,而为象征皇权的云龙纹所代替,成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也有人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的乐器演变而来。

这种乐器名为“木锋”,是一·种中间细腰,腰上插有手柄的体鸣乐器,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们,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锋以引起人们注意。

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求意见,而是等人找上门来,将这种大型的木锋矗立于王宫之前,经过演变,就成了华表。

还有人认为,华表原是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为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

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

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

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

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

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