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各章知识点专题复习(课件104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按要求答题。 ①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 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 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论语·颜渊》)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 语·颜渊》)
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礼” 的内涵) 2.“克己复礼”的内涵(宋代“存天理,灭人欲”) 3.“正名”的重要性 4.孝悌与仁的关系(三年的守丧与节葬的讨论) 5.“礼”与“仁”的关系
1.礼崩乐坏的现状,对周礼的推崇。 (“礼”的内涵)
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名不符 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复礼”。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 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 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 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 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7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己, 正己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子路》)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 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 率作用,就会上行下效,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 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
“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按朱熹的 解释是“各得其分”,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 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 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 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贫富” 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主张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 想。
•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
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
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
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
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
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
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
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
思想。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
要治国平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
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就是不仅要
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
百度文库
尚的品德,还要能娴熟地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
贤才就是要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具备治国才能。
孔子向季康子提出了哪些“为政”的主张?请综合以 上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解析
1.①孔子从“政”字的解释入手,告诉季 康子当政者自身品行要端正,只有先正己 方能正人,才能带领百姓走上正道;②孔 子反对杀人的恶政,并以“风行草偃”为 喻,强调使“民善”的关键在于当政者个 人的道德表率作用。(共4分,每点2分)
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8
真题再现 1.(题文)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 分)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 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 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 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孔子的“德治”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 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是最高 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 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 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 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原有的 一条重要界限。
6
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 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 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的、不得已而用刑, 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正事才会和谐。宽猛结 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论语〉选读》篇目及孔子的主要思想内容
1.政治主张及实践 《为政以德》德政主张:为政以德思想,“均”的含义; 《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与知其不可 而为之的责任感。 2.修身养性 《仁者爱人》人生价值观:仁爱的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义利观;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3.学习与教育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 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关系; 《沂水春风》:礼乐文化(礼乐治国)。
•4.哲学思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
1、“先富后教”和“去食留信”是否矛盾? 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均无贫”和均贫富 3、德政的具体办法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 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 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之“礼”,即 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 之“礼”。
2.“克己复礼”的内涵(宋代“存天理,灭人欲”)
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 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周 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 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宋儒把“克己复 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的责任, 只强调臣子的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
2.上面选段不同的回答中分别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 思想?请概括。
3.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解析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3.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 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 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 “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为 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 讲究礼节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