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何玲梅 夏决芬 曹耀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现象的语用特征何玲梅夏决芬曹耀萍
来源:本站作者:编辑01 时间:2009-01-22 Tag:点击:61 摘要:布朗和列文森第一次从人类学和哲学的角度提出礼貌和面子问题,然而礼貌的语用研究探讨的不是说话人是否真正对他人友善,而是话语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语用学中的礼貌是说话人为了实现某一交际目的,结合一定的语境条件,通过对不同的语言形式加以选择以改变交际情景或社交关系,或背离现状而采取的策略。礼貌的语用特征表现为其主体性、互补性、灵活性、认知性以及社会层次关系等。关键词:礼貌概念;面子;语体;主体性;互补性;社会层次关系;灵活性;认知性
Abstract:BrownandLevinsontooktheleadinputtingforwardthepolitenessand“face "issuefromthepointofviewofanthropologyandphilosophy;however,thepragmatic sin“politeness"doesnotnecessarilymeanthatthespeakerisakindandgoodpersont ootherpeople.Itistheeffectsoftheutteranceuponthelistenerthataccount.Politenes sinpragmaticsisasystemofstrategiesthatthespeakerapplytoacertaincommunicat ivepurposeinacertainsocialcontextsoastochangethesocialhierarchyortoswervefr omtherealityofcommunicationthroughthealternationofvariedlinguisticforms.The politenessherehasexhibitedsuchpragmaticfeaturesassubjectiveness,compleme ntariness,flexibility,cognitivenesssocialhierarchyandsoonandsoforth. KeyWords:politeness;face;register;subjectiveness;complementariness;socialh ierarchy;flexibility;cognitiveness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38(2006)10-0046-040.引言语言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其基本的环节是表达和理解,表达是从意思到话语,从思考到陈述,说话人通过话语把自己的某种意图传递给对方。理解是表达的逆过程,是从话语到意思,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话语来领会或把握说话人话语的意思。理解实际上是一种语用的推理,同时也是表达的语效。语言交际能否获得成功,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礼貌在成功的语言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语用学中的礼貌现象到底有着哪些特征,它与敬重、语体和话语表层现象的礼貌又有和区别? 1.礼貌概念的提出英国学者布朗和列文森
(Brown&Levinson)在1978发表了一篇题目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他们认为在许多语言社团中,当某人向别人提一个很小的请求时,他常会使用一些强调自己和请求对方处同一位置的语言或使用一些与其相同的社会特性的语言;当提一个比较大的请求时,他就会使用一些相对正式的语言(如间接言语行为,为自己的打扰道歉,等等);当不敢确定自己是否应该提出某一请求时,他就会使用更加间接的表达方式,以会话含义的形式表示自己的请求。在这些情景中,说话者这样做,都是为了给自己和对方“留面子”。要留面子,就要使用礼貌语言。留面子的目的,就是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这篇文章引起了
语言学界的极大关注,其理论被称作“礼貌原则”,被视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1987年他们修订了此理论并又出版了《礼貌:语言应用的普遍性》
age。布朗和列文森更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理论。新理论实际上包括3个基本概念:面子(face)、威胁面子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简称FTA)以及礼貌策略。礼貌普遍性实际上是指面子可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的这一普遍性以及具有面子需求、采用理性行为的交际双方之间需要一定的相互知识的普遍性和为了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而采取理性行为的潜在普遍性。其礼貌策略包括:直接策略,即说话人不采用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所以威胁他人面子的行为不会威胁他们的面子;正面礼貌策略,会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负面礼貌策略,比如说话含糊其辞、道歉、给听话人留有选择余地或明确表示不希望影响对方行动的自由等;间接性,在严重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说话人会采取隐含的手段,给对方留有余地,使其从中意识到说话人威胁面子的行为不是故意的;放弃实施威胁面子的策略,如果FTA 足以威胁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可能会放弃执行此行为。布朗和列文森都是人类学家,他们提出的礼貌和面子问题,是从人类学和哲学角度出发的。然而,其理论一问世,就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利奇(G.N.Leech)成果最为显著。在效仿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利奇对礼貌原则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将其分以下几个准则:①机智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损失,尽量增加对别人的利益;②慷慨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利益,尽量增加对自己的损失;③赞誉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贬低,尽量增加对别人的赞誉;④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增加对自己的贬低;⑤同意准则:尽量减少和别人之间的分歧,尽量增大和别人之间的共同点;⑥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对别人的反感,尽量增大对别人的同情。托马斯(Thomas)在1995年对众多有关礼貌文献做了一定的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们对礼貌进行的研究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asareal_worldgoal)。礼貌被视为一种取悦他人的真实目的,或是人们言语行为的一种内在的动因。他认为这不是语用学要探讨的范围,因为人们根本无法知道说话人说话时的真实动机;另外,一些人是否比另一些人更有礼貌的这些讨论根本就是徒劳无益。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人们只能获知说话人讲了些什么以及听话人对此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其二,礼貌是敬重和语体(deferenceandregister)。他认为敬重和语体都不属于语用学的主要概念,而属于社会语言学现象,但人们往往将它们与语用学中的礼貌搅在一起。礼貌与敬重之间的差异其实可以很充分地说明语用学与社会语言学之间的不同。毫无疑问,敬重与礼貌有一定的关系,但它是一种不同的现象。敬重与随意(familiarity)对立,表示人们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年龄比自己大的人的一种尊敬。礼貌的表现方式则很多,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他人所表示的一种关照或体贴。在语言使用中说话人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去称呼对方是一个语用问题。敬重在有的语言中是通过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如日语在句末加敬体助动词,法语存在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英语也有Doctor,Professor等称呼以及敬语,如Sir,Madam等,它们的使用都可以表示交际双方的相对关系。例如,军营中有纪律明确规定士兵见到自己的长官要使用Sir或Madam,这就是一个社会语言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