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
【内容摘要】“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范畴。

这一概念是他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迷误的认识中提出的。

存在和向来我属性是“此在”的两个性质,此在的基本机制是——“在世界中存在”。

在世存在又是“此在”的核心。

此在在世的本质就是——“烦”此在在本源上是以现身、领会和沉沦三种方式展开而存在。

本文通过围绕在世来展开阐述此在的各种规定性,以此来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

【关键词】海德格尔;此在;世界;在世
【正文】
一、海德格尔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出生于德国巴登州的梅斯基尔希。

先后在康士坦茨和弗莱堡上中学,1907年读了布伦塔诺关于亚里士多德论“存在”的多重意义的论著,受其启发开始对这个问题的哲学思考感兴趣。

1909年进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在胡塞尔《逻辑研究》一书影响下企图进一步研究存在问题。

1911年起他放弃神学而专攻哲学,并完成了博士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理论》,1915年在李凯尔支持下取得哲学讲师资格,1916年海德格尔跟随胡塞尔从事哲学研究并参加由他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的编辑工作。

1923-1928年他受聘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

期间他完成了其最主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第1部。

1928年胡塞尔退休后,他回到弗莱堡大学接替其位置,直到退休。

海德格尔生活平淡,除了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鲜有其他活动。

唯一引人注目的是,1933年初,即在希特勒上台不久,他曾公开宣誓支持纳粹政权并加入纳粹党,并在纳粹当局确认下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在职期间也发表过吹捧纳粹政权的言论,甚至把希特勒当做民族意志的救星,号召学生们向他效忠。

海德格尔的亲纳粹政权倾向在西方学术界一直受到强烈谴责,并因此在希特勒政权覆灭后被禁止在大学授课。

但是,他与极端法西斯分子还有所不同,他对他们的反犹政策有所抵制,保护过受迫害的教师,并因此在当上校长后不久被迫辞职,以后只是从事教学和研究,与纳粹不再有直接的政治牵连,甚至还受到过迫害。

而他的基本哲学观点则是在纳粹当政前就已形成,纳粹覆灭后其基本立场也从未改变,总之,他的哲学观点与政治态度并无直接联系。

1951年,海德格尔被允许重新在大学讲课,但不久退休,后长期隐居,1976年逝于弗莱堡,主要著作还有:《论根据的本质》,《什么是形而上学》,《论真理的本质》,《论人道主义》等等。

海德格尔一生都在不断进行哲学探索。

其目标不是建立某种固定的哲学体系,而是寻找揭示存在的道路。

从30年代中期起,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一些西方哲学家认为他自此以后的哲学与其前期哲学有着根本区别。

但是,在把在把存在与存在者严格区别开来,以对存在的揭示来取代对存在者的研究,并以此来批判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

二、此在及其存在的基本结构(此在及其在世)
1、此在的含义及其优先地位
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

但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在其存在过程中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

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被称为此在(Dasein),即先于主客、心物之分的、没有规定性的源始状态下的人的存在。

此在的存在称为生存(Existenz)。

此在与其他一切存在者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第一,在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地位。

它不是现成已有的、实体性意义的存在,而只是一种显现、一种可能性。

第二,本体论(存在论)的优先地位。

此在能追问自己的存在。

这种追问本身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

第三,此在不仅包括了对其本身的存在的领会,也包括了对一切其他存在者的存在的领会。

因此,在研究其他存在者之前,首先必需追问领悟这些存在者的存在的此在,即对此在的存在(生存)的原始结构进行哲学分析。

2、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在世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原始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

此在与其世界不可分割,二者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在世是此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是此在的先验规定性。

此在的在世意味着它与其世界处于一种浑然一体的关系之中。

此在的这种在世结构是此在与其他存在者处于某种空间关系之中的先决条件。

客观世界并不是始源世界,因为这个作为在者的总体的世界对其本身并不能有所察觉和揭示,它只能在与此在的联系中由此在所领悟和揭示。

没有此在在世就没有任何其他在者来提出和谈论自然界存在的问题,因而后者就成了无意义的问题。

海德格尔把客观世界是否独立存在的问题排出于其哲学范围之外,认为哲学所谈论的世界只能是与此在浑然一体并为其所领悟和揭示的世界,它毋宁说是作为此在的存在状态的世界,是此在存在的敞开状态。

3、在世的存在状态——烦
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而在世的存在状态是烦。

此在的存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环节,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结构整体,这个结构整体即是烦。

人生在世总是处于不断地与外物、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的过程中。

此在彻头彻尾地被烦所支配。

烦分为烦忙和烦神。

“烦忙”指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在烦忙中,此在是与其使用的用具发生关系,而不是直接与物发生关系。

用具最根本的存在方式是它的“上手性”,即处于此在手头。

用具之作为该种用具,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

此在使用用具这种活动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存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存在。

他物、世界的存在都与用具的使用相关,都从属于烦忙这种此在在世的活动。

正是烦忙这种活动赋予其他存在者和世界以意义。

“烦神”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的存在状态。

此在使用用具不仅要与用具等物打交道,也要与相关的他人打交道。

此在总是与他人一道在世,共同存在、共同在世,即共在。

而在世的世界不只是孤立的个人的世界,而是与他人共同的世界。

4、此在的时间性
海德格尔哲学中,时间是一个与存在同样重要的概念。

此在的存在,即生存的意义就在于其时间性。

由于此在的存在不是指具体的、确定的人的存在,而是人的存在的显现或者说其敞开状态,这意味着人在不断地超越。

作为存在的敞开状态的超越性实际上指的就是其时间性,或者说时间性正是此在的超越性的体现。

此在的存在是一个由三个环节构成的统一整体,即先行于自身的存在(能在);已经在世界之中(被抛)的存在;依附于世界内的存在者的存在。

三者各表示一种时态,分别为将来、过去、现在。

它们不可分割,共同体现此在在世的存在,即“烦”。

作为此在的基本方式的烦就表现为一种时间性。

此在的时间性为“原始的本真的时间性”,它不同于经验意义上的时间性,而是作为此在存在
的敞开状态,必与此在共存亡。

此在存在(人生)的界限就是其时间性的界限,而此在存在的有限性也正是由其时间性而成为有限的。

此在的存在,其过去、现在与将来不可分割。

过去并未消失,将来也不只是过去和现在的继续,而是规定着过去和现在。

此在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总是在场,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烦就是这个统一整体。

此在的根本特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先行于自身的存在,或者说作为可能性、超越性、将来而存在。

此在的过去和现在的意义都在于其向将来的超越。

三、海德格尔“此在”的现实意义
海德格尔的“此在”对当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海德格尔对“此在”的阐述,他的“此在”与“世界”的天人合一以及这一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消解,主张将人从对自然的高高在上的姿态重新拉回自然。

应当指出,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然的掌控者,而是作为世界的参与者消融于其中。

当前生态建设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首先搞清楚人与自然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充斥着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征服色彩,人类千方百计地试图干预自然、掌控自然,以从中获得各种利益,而自然只是人类达到目的的工具。

但是,人类对自然的肆意妄为,最终得到了自然无情的报复,呈现在人类面前的是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人类的行为对自身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土壤荒漠化、臭氧层空洞…人类处于一种巨大的危机状态中。

据最新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因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已有2500万人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

那么,面对这一危机状态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寻求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呢?在此,我们不妨以海德格尔“此在”与“世界”合一为指导,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意义。

海德格尔认为,面对自然及其事物时,如果仅仅将自然看做客体,“强迫自然提供知识和能量,却没有耐心倾听自然以及生活、隐蔽于其中的东西的声音,没有为它们提供一个栖身场所”,这样势必会遭到自然的报复。

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放弃以人类自己的利益为一切价值中心的观念,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上审视自然,将人与自然放在一个平等的视域中看待自然。

人类在与自然的一切关涉活动中,不仅要从自然中索取,更要注重对自然的回报。

人类不仅要注意眼前利益,更要注意长远利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屠兴勇,《海德格尔对“此在”概念之诠释》,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7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第341页
3.于溟、殷靓,《试析海德格尔的“此在”对传统人学的超越及其现实意义》
4.杜任之,《现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述评》,第25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