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研究网络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研究网络文学

世纪60 年代巴赫金创立的狂欢化理论与网络空间

特有的文本模态和文化特征有着许许多多的奇妙契合之处。

本文通过从思想和理论层面的分析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进而联系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网络文学的产生、特点及其与文学的关系。在两者的信息碰撞中试图捕捉到文学乃至文化意义上的精神火花,并以此为机为e时代文学的走向和文本模式嬗变发挥预示作用和提供可以借鉴的前瞻价值。

”一词一经问世便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地占领了各

大网站的重要阵地,无论是各界名流还是普通百姓,博客之情有如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有集体狂欢之势。

狂欢化” 是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独创的文艺理论之一。

这一概念始见其《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继而在弗朗索瓦?拉伯雷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

书中得到全面论述。通常提起“狂欢化” ,我们不禁会想起着过狂欢节的传统,人们在广场上尽情地吃喝玩乐、化装表演,进行各种可笑的庆贺仪式。在狂欢时刻,人与人之间没有身份地位的差别,人们彼此可以开玩笑,插科打诨。而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即脱迹于此。

西方古老的“文化狂欢节”中世纪晚期欧洲各大城市都有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理论前提是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

的划分。第一世界又称第一生活、官方世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时空,由官方、教会和封建国家统治,是严肃和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在第一世界中,统治阶级拥有无限的话语权力,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平民大众则处于被话语统治的地位。第二世界,又称第二生活、狂欢世界,是与第一世界对峙的“狂欢节”的时空。在“狂欢节”期间

(包括其他狂欢性质的节日),整个世界,无论是广场、街道,还是官方、教会,都呈现出狂欢态。这时各种等级身份的人们,打破了平常的等级界限,不顾一切官方限制和宗教禁忌,化妆游行、滑稽表演、吃喝玩乐、尽兴狂欢。狂欢态的第二世界,一切都和第一世界相反,甚至“国王”可以被打翻在地,小丑可以加冕成“王”。正像巴赫金所言:“民间文化的第二种生活、第二个世界是作为对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的戏仿,是作为‘颠倒的世界’而建立的。”;(P13)更确切地说,这个第二世界实际上就是平民大众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平民大众的情绪、意志是主导的情绪、意志,没有贵族、官僚、教士,有的只是一律平等的平民大众,素日高高在上的官方角色,如面具一般成为人们戏弄的对象。

让我们回归到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层面

来分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巴赫金对狂欢化诗学理论的阐

述是建立在双重性思想的基础之上的,他对狂欢文化内蕴和特征的分析和发掘是遵循双重性这一基本原则进行的。他认为:“狂欢式所有的形象都是合二为一的,他们身上结合了擅变和危机两个极端:诞生与死亡(妊娠死亡的形象),祝福与诅咒(狂欢节上祝福性的诅咒语,其中同时含有对死亡和新生的祝愿),夸奖与责骂青年与老年,上与下,当面与背后,愚蠢与聪明。对于狂欢式的思维来说,非常典型的是成对的形象,或是相互对立(高于低,粗与细等等),或是相似相近(同貌与孪生)。”例如狂欢节上的火焰,是毁灭世界同时又是更新世界之火;狂欢节的笑声,既是死亡与再生的结合,又是否定(讥笑)与(欢笑)的结合。相反的两极属性就如此奇妙地结合于事物中,构成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这种两极属性的对照共生是狂欢节形象的共同特点,也是人类亘古以来源远流长的生存状态。

在有的学者看来,“狂欢”是一种独特的笑文化,是狂

态的欢快。所谓“狂”,在巴赫金看来即是“无所畏惧” ,

(p553)这是狂欢的本质核心;“狂欢”的话语内涵可以诊释为“无所畏惧的欢快” (P553)巴赫金认为:“’欢快的无所畏惧' 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义反复,因为完全的无所畏惧,不可能不是欢快的(恐惧是严肃的基本要素),而真正的欢乐与恐惧是互不相容的。(P553)同时“欢”(欢快)的意义也在于消解严肃性(包括恐惧)。(P60)所以,“狂欢”的含义既可称

无所谓惧的欢快” ,又可称为“完全/真正的欢快”,而且还暗含另一层涵义:否定一切严肃(包括恐惧)的欢乐。

欢”的本质意义正在于此。

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消解不是目的,打破第世界的霸权独语,建立两个世界的对等关系,最终使两个世

界和解以至交融互渗为一个平等自由的大众世界,这才是巴

赫金“狂欢”理论的乌托邦理想。正如巴赫金所述:一切有文化之人莫不有一种向往:接近人群,打人人群,与之结

合,融合于其间;不单是同人们,是同民众人群,同广场上的

人群进入特别,亲昵交往之中,不要有任何距离、等级和规

范,这是进人巨大的躯体。”(P5)

狂欢节的广场式的开放空间在新的时代中被赋予了全

新的涵义,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文学在信息时代的发展搭建了崭

新的平台。一种在网络上的表达机会进而也是一种在其他媒体

上发言的机会突然降临,与在心头弥漫已久的倾诉欲望拍即合,就产生了这个概念不清的网络文学。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