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利亚的木匣(xiá)

科利亚的木匣(xiá)
科利亚的木匣(xiá)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量”;能正确读写“抢走、难过、仍然、随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重点);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课堂学习

●●字词学习

●●●生字学习

挖wa1

鞋xie2

斧fu3

锯ju4

免mian3

屋wu1

抢qiang3

难nan2

初chu1

管guan3

敌di2

阶jie1

懂dong3

匣xia2

●●●多音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难过—伤心仍然—仍旧果然—果真渐渐—逐渐

反义词

开始—结束随便—拘束高兴—难过

●●课文全解

26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

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jù)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kā)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jiē)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liáng]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数(shǔ)数(shù)]第一个“数”是动词,第二个“数”是名词。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皮制,鞋底上装着冰刀。

[斧头]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xiē)形,装有木柄。

[手锯]拉开木料、石料、钢材等的工具,主要部分是具有许多尖齿的薄钢片。

[sǎ]

[shā]

[埋]

[法西斯]“权标”(拉丁fasces)的译音,权标是意大利法西斯党的标志。

[喀山]音译词,俄国的一个小城。

[dài]

[差(chà)不多四年]这四年就是指“苏联卫国战争”的四年。这场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

[长]

[抢走]是指用暴力把别人的东西夺过来,据

为己有。本课指法西斯把科利亚家里的东西都强行拿走了。

[难(nán)过]难受。“难”又读(nàn),如“难友”。

[随便]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不多考虑。

[朝]

[仍(réng)然]在文中表示结果和前面一样,都没有找到木匣子。“仍”不要读成rēng,;与“扔掉”的“扔”区分开。

[管事]管用。

[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条件。近义词:缘故;反义词:结果。

[量]

[果然]在文中表示结果与所预料的相一致。科利亚印证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不光……还……]关联词,表示递进关系。

[渐渐]表示程度或数量逐步缓慢增减。

[一切]文中指全部。“切”字巧记:七把“刀”

句导读1 :为后文埋下伏笔,看起来不经意的交代,却有着非常大的作用。(重点)

句导读2:写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的东西。可以看出科利亚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句导读3 :“盖上”“踩实”“撒”这三个动词充分反映了科利亚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为文科利亚

动脑思考埋下伏笔。朗读时,这几个词要重读。

句导读4:采用设问的修辞方法,交代埋木匣的原因。

句导读5:这里交代了妈妈是怎样埋箱子的,为下文妈妈挖箱子以及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思考怎样挖到木匣做了铺垫。联系上下文,我们能想到科利亚是在模仿妈妈的动作。

句导读6:简单交代科利亚经过四年的事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后来回到故乡开始找不到木匣埋下伏笔。

句导读7 :这句话反映了法西斯的凶狠和霸(bà)道,和前文埋木匣相呼应,说明妈妈是多么有先见之明呀!

句导读8 :过渡句,引起下文。

句导读9:前一句话是反问句,用反问的语气强调敌人连科利亚家的大箱子都没有挖走,更不可能找到他的小木匣。

句导读10 :“丢”“坐”“摸”一系列动作把科利亚天真、可爱、动脑思考的神态写了出来,也表现了科利亚不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的态度。读时语速要慢些。

句导读11读:写科利亚第一次挖木匣失败后的思考和为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高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形象地写出了科利亚想到办法时的兴奋、自豪。朗读这一句时语调要上扬,语速可稍快。读分析没找到木匣原因的句子时,要读出自信、肯定的语气。(重点)

句导读12 :写科利亚分析后所做出的行动和得到的结果。

句导读13读:写科利亚由挖木匣这件事懂得的道理,和前文科利亚是个爱思考的孩子相呼应。“不光……还……”表示意思更进一步,即由具体事例感悟出普遍的规律。(重点)

句导读14 :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自然段导读2:采用描写的方法"把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写得很详细。

自然段导读3:写德国法西斯要打来了,妈妈和柯里亚把东西埋起来。

自然段导读4: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自然段导7:写妈妈挖箱子的经过。为后文科利亚判断自己的木匣也不会丢,而且还在原地提供依据。

自然段导读8:写科利亚模仿妈妈挖木匣,却没有挖到木匣。

自然段导读10:以上两段是科利亚与小伙伴之间的对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说明了科利亚是一个不随声附和、有独立思想、善于思考的孩子。

自然段导读11:写科利亚分析出没找到木匣的原因。

第一部分(1~4段):写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于什么原因,怎样埋木匣的。

第二部分(5~12段):写四年后,妈妈顺利地挖出了自己埋的箱子-科利亚开始按原来的步数没挖到木匣,后经过认真思考,改变了步数,才挖出了木匣。

第三部分(13段):文章的总结段,写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懂得了周围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的道理。

●●课文结构

●●中心思想

主题解说: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感悟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感悟心语:科利亚通过“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悟出了一切事情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道理,也让我们明白了事情虽然在变化,但任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在生活中我们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也要按照规律办事。

●●写作手法

以事物为线索。

本文以“木匣”为线索,通过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感悟出“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化”的道理。这就是以事物为线索的习作方法。

那么,以事物为线索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先要找到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然后围绕这个事物设计情节,让事物作为一条线,始终牵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要注意事物在文章中要安排得曲折迂回,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比如写两个同学之间的友谊的故事,就可以安排一个贯穿全文的“事物”,可以是两个人互相赠送的“笔”“八音盒”等,巧设故事情节。

●课后练习

●●课后习题

1.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多读几遍。

老师来指导朗读课文时,注意做好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转换处的停顿;语调起伏较大;语气中有肯定、有疑惑、有思考、有自信。

朗读重点放在第11~13自然段,尤其第11自然段,“用手摸着脑门想”语调下滑,语速稍慢;而“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本段很多对比性的词语要读重些。总体语气要肯定而充满自信;语调上扬。

答案供参考

2.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

(1)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答案供参考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箱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三个结论:一、他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必定还在原地。二、妈妈是成年人,步子大小没有变化。三、时间过去了四年,自己长大了,步子比那时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十步,现在只需走五步。他按照推测去做,果然找到了木匣。

(2)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什么道理?我们来交流交流。

答案供参考懂得了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随着时间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3.我要把课文最后一段抄下来。

老师来指导抄写时同学们要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

4。老师来指导设此题的目的是让同学们进行复述练习,可以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复述。

●●拓展习题

●课外拓展

●●作者简介

生平简介:左琴科(1895—1958),苏联作家。曾在彼:得堡大学学习,后志愿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退伍后当过鞋匠、演员、电话员。参加过谢拉皮翁兄弟文学团体,是苏联享有盛誉的幽默讽刺作家。由于文学成就卓著,于1939年获得苏联红旗勋章。

主要作品:《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

●●课文背景

卫国战争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苏联卫国战争,是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四年,即指这段时间。

●●知识拓展

小故事,大道理—《父子骑驴》

父子俩牵着驴进城,半路上有人笑他们:“真笨,有驴子不骑!”

父亲便叫儿子骑上驴。走了不久,又有人说:“真是不孝的儿子,竟然让自己的父亲走路!”

父亲赶快叫儿子下来,自己骑到驴背上,又有人说:“真是狠心的父亲,不怕把孩子累死?”

父亲连忙叫儿子也骑上驴背。谁知又有人说:“两个人骑在驴背上,不怕把那瘦驴压死?”

父子俩赶快溜下驴背,把驴子四只脚绑起来,用棍子扛着。经过一座桥时,驴子因为不舒服,挣扎中掉到河里淹死了。

道理:一个人要有主见,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才不会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不要活在别人的舆论中,要靠自己的脚走路,自己的脑袋思考。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20 -20学年度第—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r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罗汉小学文娟 教材分析:《科利亚的木匣》是一篇叙事性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 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会8 个字,.会认4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初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懂得作者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科利亚图片。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言揭题 1、出示词卡,开火车每人连读2 次,相机纠正字音。 2、生齐读。 3、师:上节课,我们看到法西斯快打到科利亚的家乡了,他们被迫离开了家园。临别时,科利亚将自己心爱的东西装进木匣,量好步子,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四年后,战争结束了,法西斯被赶走,九岁的科利亚是怎样挖到埋藏达四年之久的木匣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 课。(生齐读课题) 二、研读挖木匣,学习课文4—12 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4-12 自然段,想想科利亚挖到木匣了吗? 2、再默读课文第4-12 自然段,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拿笔画出科利亚挖木匣的句子,仔细理解。 3、小组交流。 4、学生汇报。 5、学习第8 自然段。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1)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1)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 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说明】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 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提示: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 2.学习并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 切都在变化。 2.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明白一个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的生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看大家 还记得吗? 出示生字卡片: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 a.指名读 b.全班读 2. 上节课我们不光学习了生字,还学习了科利亚埋木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是向谁学习的?他又是怎么埋木匣的?(指名回答)科利亚把木匣埋下去后,后面又发生了什么?全班齐读4-8 自然段。板书课题:26 科里亚的木匣. 二、课文分析 4-8 自然段: 1.科利亚把木匣埋下去的那一天发生了什么?(指名回答) a.在那里住了四年,这四年里科利亚有什么变化?(个子长高了,知识增加 了,数数从刚开始的十到后来会数到一百) 2. 四年后他和妈妈奶奶回到了故乡,当他看到屋里都被抢光了心里感觉怎么 样? 3.妈妈又是怎么安慰科利亚的?(指名读出来) a.回顾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科利亚的妈妈是怎样把箱子埋下去的? b.妈妈又是怎样挖箱子的,她说了些什么?(如果妈妈当初随便挖个坑能找 到木匣吗?) c.那科利亚呢?他也埋了一个匣子,他是怎么挖的,有没有挖到?(默读 9-11 自然段。)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一)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之一作者:郎老师一素质教学目标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审题今天我们学习第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

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德(进行字形分析)简介卫国战争。 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年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指导第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①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 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①生字词卡片。 ②抄写课文最后一段的小黑板。 第一课时 分步揭题 ①板书木匣,匣字注音,学习匣的音、形、义。 ②完整板书课题。 科利亚是个苏联的。这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呢? 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①学生自读,把课文读正确,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②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错的地方。请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默读课文,了解叙述顺序

①布置默读。默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看看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埋木匣,从哪儿到哪儿是讲科利亚挖木匣的。 ②默读、思考,做记号,也可与同座讨论。 ③全班交流。 a.哪几个自然段讲埋木匣,哪几个自然段讲挖木匣? b.另外的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有的是讲情况的变化,有 的是讲从这件事受到的启发。) 学习字词 ①出示要求会写的13个生字,读一读,再组词。 ②观察字形,互相说说写这些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③学生写生字(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抄写一遍。 第二课时 复习字词 ①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②听写本课应掌握的词语。听写后对照词语表自我批改订正。 突出重点,加深理解 ①提出重点问题: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从这件事他懂得了什么道理? 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思考。 ③全班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④教师出示课文最后科利亚说的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例,说说对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体会。 ⑤鼓励学生把最后一段抄下来。

科利亚的木匣剖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班级姓名 一、看拼音,写词语。 bīng xié fǔ tóu shǒu jùwán yìr miǎn de qiǎng zǒu ( ) ( ) ( ) ( ) ( ) ( ) nán guò dāng chūsuí biàn réng rán tái jiēdǒng dé ( ) ( ) ( ) ( ) ( ) ( ) 二、注音。 数数( )( ) 难过( ) 随便( )( ) 朝左( ) 台阶( ) 测量( ) 三、确定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用√表示)。 1.树上的梨都熟了。( ) ①水准深②食物煮到可吃的水准③果实或种子完全长成了④常见而知道得清楚 2.新疆葡萄干颜色鲜。( ) ①新的,不陈的②滋味美好③鲜明,有光彩的 四、把横线上下的字连接起来组成词语。 近进即既 1.---------------------- 2.---------------------- 行远攻取靠接然将往使立刻 迅讯已以 3.--------------------- 4.----------------------- 电猛通喜速问为经往便来知 五、用部首查宇法查下面词语中带点的字,再填表。

要查的字部首除部首外还有几画在词语中的意思选择 钻研 ①细磨②研究,深入探求 赞叹不已 ①停止,止②后来③已经④太,过 聚精会神 ①懂得②熟练③聚合,合拢 六、照样子,给下面带点字选择准确读音,用直线连接起采。 要求\(yào) 盛开(shèng) 几个(jǐ) 只要\(yāo)盛水(chéng) 几乎(jī) 朝阳(zhāo)分数(fèn) 好客(hǎo) 朝鲜(cháo) 水分(fēn)友好(hào) 七、科利亚明白了什么,把他的话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这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童第周坐在校园的长椅子上,全神贯注地看书。一只蝴蝶悄悄地飞来,又悄悄地飞去。一群小同学在草地上游戏,有时在他的身边互相追逐。不过童第周连眼皮都不抬一抬,好像周围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直到天色已经很晚了,童第周也并不知觉,还是专心地读书。 l.从短文哪些地方看出童第周全神贯注地读书?用“﹏”线画出来。 2.这篇短文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用“______”线画出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科利亚的木匣》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科利亚 的木匣》原文及教案 【原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原文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原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院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来回到了帮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教材理解

《科利亚的木匣》教材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 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

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1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 “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精心整理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者:东山县实验小学林睿谦 评析者:东山县实验小学江丽芳 教学内容:《科利亚的木匣》(语文人教实验版)第五册 课例实录: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 h 3 ] I 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会 告诉我们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 'i X j // I I 故事的题目是……(师岀示课题) 3 I I F八、 (生齐读课题) 师:木匣是什么东西呀? f - | j *? -- X ' > / I 产‘ 生:是木盒子。 师:你真棒。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是通过查字典知道的。 师: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通过查字典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 f"■ I 、 二、检查预习,认读字词。 师:要读懂这个故事,必须先闯字词关,准备好了吗?先开哪列火车? (生纷纷踊跃举手) 二二飞 \\ \ .\ I L (师出示生字卡,生开火车读生字,读对的全班跟读,读错的指名帮助正音) 师:火车顺利地到达终点,有的火车还开得挺快的呢!现在我们把字娃娃带到词语里来读读吧! (师出示课件,生齐读生字词) 师:免得”懂得”的的”应该读轻声,请同学们再把这两个词语齐读一遍。 (生读免得”懂得”两个词语) (课件出示多音字)师:谁来读读这三个词语或短语。 精心整理 (指名读)

师:你们真棒!都读对了!老师送你们每人一个大拇指。 (师送给学生大拇指”,全班齐读那三个词语或短语) 三、初读感知,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那就请你们赶快打开书本,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读,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如果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就请你们在文中的空白处画上问题泡泡吧!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 :课文讲科利亚埋木匣的事。 师:有没有补充的? 生2 :还写科利亚找到了木匣。 '.r 「I x?■ \ \ J”-F " | I i 师:科利亚什么时候埋下木匣?什么时候找到埋下的木匣呢? 1 u / J 生3 :科利亚四年前埋下木匣,四年后又挖到了木匣。 师:很好!四年前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什么时候? 生4:战争开始的时候。 '|1 师小结、板书:战争开始埋木匣 四年后找木匣 师:同学们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大胆地提岀来吧! 生1 :老师,什么叫手锯? I ■■ . _ B 师:老师这儿刚好有图片,一起来看看。 (课件出示手锯”图片) 师:这又是什么? (课件出示斧头”冰鞋”图片让学生认识。) 生齐答:斧头、冰鞋。 生2 :科利亚为什么要把木匣埋起来?生3 :因为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里来了,东西不能都带走 精心整理生4 :法西斯是什么? 生5 :是一座城市。 部分生答:不是。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学习目标: 1. 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等词语的。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4.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时间在变化,人也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学习难点: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我要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斧、锯、免、屋、抢、难、初、管、敌、阶、懂”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难过”词语。 2.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我能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习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理清文章的脉络。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的作者左琴科,是苏联作家,他创作的题材多样,有左琴科的创作体裁多样,有幽默讽刺短篇、杂文、中篇小说、传记性小说、剧作和儿童故事等,其中以短篇见长。代表作有《蓝肚皮先生纳扎尔.伊里奇的故事》、《克伦斯基》、《澡堂》、《蓝书》等讽刺小说。学习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自学一) 1.我要认真读课文,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我要读准这些词。 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 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 台阶所以懂得 3.我要仔细地看老师范写生字,我还要把本课的生字工工整整地抄写下来。 挖斧免屋初懂 三.我要熟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自学二) 课文使我很受启发,我要读给同学听,,我还要虚心地听取同学的建议,改正自己在朗读课文时存在的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自学三)

科利亚的木匣(xiá)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量”;能正确读写“抢走、难过、仍然、随便”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重点);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重、难点) ●课堂学习 ●●字词学习 ●●●生字学习 挖wa1 鞋xie2 斧fu3 锯ju4 免mian3 屋wu1 抢qiang3 难nan2 初chu1 管guan3 敌di2 阶jie1 懂dong3 匣xia2 ●●●多音字 量 ●●●近反义词 近义词 难过—伤心仍然—仍旧果然—果真渐渐—逐渐 反义词 开始—结束随便—拘束高兴—难过 ●●课文全解 26 科利亚的木匣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

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jù)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kā)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jiē)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liáng]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数(shǔ)数(shù)]第一个“数”是动词,第二个“数”是名词。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皮制,鞋底上装着冰刀。 [斧头]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xiē)形,装有木柄。 [手锯]拉开木料、石料、钢材等的工具,主要部分是具有许多尖齿的薄钢片。 [sǎ] [shā]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学反思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优秀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

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 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起,走了三十步,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院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来回到了帮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

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小学语文公开课科利亚的木匣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公开课《科利亚的木匣》课 堂实录 一、谈话激趣,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啊? 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拿出一个木匣,板书木匣。 学习“匣”,这个匣读什么? 生答:xia 师:带读。什么是匣? 生发言。 师:还有什么字是这个偏旁的? 生:医 生:巨 …… 师:字典上这样的常用的字,有十五个。

三、感悟大意,理清思路。 复述故事。 师:有关木匣,提到了一个名字,师板书:科利亚 师:谁能概括的更简练? 生:四年前科利亚埋木匣,四年后挖木匣。 师概括方法:抓关键词,抓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尝试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发放学习单。 生:完成学习单。 四、交流学习单的题目。 1、学习生字 师:怎样写才对? 生:回答。 师指导记忆:数的两个读音,量的两个读音。 2、交流学习单第4题。 生:读自己画的句子。

师:出示相关的句子,在大屏幕上。 生:齐读。 师妈妈也埋了,出示相关句子。 生:读相关句子。 师:科利亚和妈妈都埋了,有什么不同? 生:科利亚走了十步,妈妈走了三十步。 生:科利亚撒了沙子,妈妈没有。 …… 师:讲“免得”与学生一起来探讨它的意思——避免的意思 师:指生读“他放好了木匣……免得被别人发现。” 生A:读。 生B:读。 师:科利亚挖木匣也和妈妈不一样,找到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A:读。

生B:读。 师:科利亚两次挖木匣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次挖的时间比较长,第二次时间比较短。 生: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找到了。 生:第一次没思考就挖了,第二次思考后才挖的。 师:老师也发现了一个不同:第一次用了一个“仍然”,第二次用了一个“果然”,为什么? 生:第一次没思考就鲁莽的挖,第二次思考后挖,“果然”挖到了。 生…… 师:帮助理解。 第一次深挖没挖到,左挖,右挖也没挖到,几次结果都一样,所以用“仍然”,第二次思考后,结果如预想的,用“果然”。 3、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内。 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分,分哪些角色。

科利亚的木匣

科利亚的木匣 汤坊乡丁家堡小学刘永华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大家看看自己和小伙伴小时候的照片,发现了什么? 生答,如: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是啊,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利用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齐读。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纠正读音。 5、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6、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1~3自然段) 第二段:(4~12自然段) 第三段:(13自然段)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引导研读第一段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2、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生疏的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