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和谐 生生不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和谐生生不息
■演讲人简介:
王杰先生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兼任中国实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常务副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宣传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等。著有《儒家文化的人学视野》、《先秦儒家政治思想论稿》、《荀子注释》,主编《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领导干部国学课二十五讲》、《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箴言》等。
■编者按: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我国正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让我们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要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研究、整理和挖掘这些资源,对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困境和危机,对人类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提供十分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让我们在王杰教授的演讲中去感受和理解中华文化独到的生态智慧。
■精彩阅读:
□儒家在生态观上始终认为,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生命是贯
通的、协调的,而不是对立的。以这种观念审视自然界,自
然界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死寂的机械世界,而是一个生机弥漫、生命流行的有机世界。
□真正的仁者、智者、君子,不但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还
要具备一种乐山乐水的情怀,前者体现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后者体现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唤起人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不但在文学流派上有山水诗、田园诗等,历代文人骚客还创作了大量歌咏自然之美的优秀诗篇,展示的是一幅幅大自然清新的自然画卷。
天人合一、天人一体的和谐共存
一般说来,西方文化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持的是一种“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而“天人合一”、“天人一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主要区别之一,这种区别决定了中西文化不同的性格及发展走向。天人合一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自然中心主义,它是一种整体系统思考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把人类与自然环境看作是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息、一气贯通的生命整体,这是中国文化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天”是指什么?不同流派、不同场合、不同语境下,“天”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如人格之天、命运之天、义理之天、自然之天等。今天我们在天人关系中所谈论的“天”是指自然之天,是指外在于我们人类的自然界,这就与我们今天对天的
理解相似。在儒家看来,作为自然之“天”有其恒常不变的秩
序和运行规律。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虽然不言语,无声息,但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时依然在交替轮回,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依然在生灭变化;孟子也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意思是说,天那么高,星辰那么遥远,如果了解了星辰过去的运行规律,那么,千年之内的日至都可以推算出来。荀子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有其恒常的运
行规律,不因为尧的存在而存在,不因为桀的灭亡而灭亡。他们所要表达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虽然变幻莫测,但都有其固有的运行规律,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可以被我们人类所认识的。只有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够做到趋利避害、逢凶化吉;违背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一句话,自然界就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实体。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自然界既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独立存在,它与我们人类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先有自然界,还是先有人类?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但在远古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则是相当模糊的。如在中国远古时期,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西方也有“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法。就像太阳和地球的关系一样,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
尼在16世纪提出“日心说”以后,才逐渐改变了人们信奉了一两千年的“地心说”错误观念。可见,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早在老子那里,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宇宙演进的模式,这个模式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比较笼统地谈到了自然界的生成过程,至于人类世界是怎样产生的,老子并没有谈及。在《周易·易传》那里,则提出了一套相当系统精致的宇宙———人类社会的演进
图式。《周易·序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等都是从大自然中孕育产生的,人来源于大自然,人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儒家文化认为,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秉承天地之气而生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整体,人与天是相通的、不可分离的。天人是贯通的,人只要充分发挥其先验的道德之心,就可以认识自己的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就能够认识天。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如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说,司马迁提出了“天人之际”说,刘禹锡、柳宗元提出了“天人相交”说,程颢提出了“天人同体”说,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说,朱熹提出了“天人一理”说,陆象山、王阳明提出了“天人一心”说,王夫之提出了“天人一气”说等等。北京的一些著名古建筑如故宫、颐和园的建筑风格,也充分
体现了天人和谐一体的理念。可见,“天人合一”始终是中国
文化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中国文化思考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化探讨的一切问题,都是由天人合一问题衍生而来的。
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和谐一体的思想是当今建设生态文明
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首先要求文明必须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征服和掠夺的对象,而应该把人看作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思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人高度的思想智慧,也为我们今天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生态情怀
刚才说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天人关系的划分上以及人对待天的态度上。儒家把尊重人的尊严、生命、爱护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体看作是人类至高无上的道德职责。大思想家荀子认为,水火、草木、禽兽、人都是大自然由低向高发展的一个序列,人只是万物中的一个种类而已,在本源构成上,人与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人与草木禽兽相比,只是多了理性思维和道德观念而已。这是一种把大自然当作伙伴、当作朋友、当作同类而不是当作敌人、当作战胜对象的观念,由此,人与自然之间冷冰冰的关系就被纳入到了伦理思考的框架中来,二者之间的关系被赋予了人性的、道德的、有生命活力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