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成归途名流乃何意

——我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之现象

摘要:近代中国“诸行无常”,中国有那么一派人,曾热烈于政坛、文坛、思想界、影视圈等,但最终却选择了另类的修行方法,或遁入空门,或为佛门居士。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为母题,探讨了这一现象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名流皈依佛教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承、社会心理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皈依;中国;社会名流;佛教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来逐渐形成了在寺院修炼的僧侣佛教和在家修行的居士佛教两大派别,两者相互支撑,彼此消长,共同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期间居士佛教随高僧大德们的弘法译经而滋生,至隋唐时佛教宗派林立,僧侣佛教极为兴盛,居士佛教显得暗淡失色。以唐武宗、后周世宗毁佛为转折点,僧侣佛教盛极而衰,进入宋元,居士佛教得到发展,明代居士佛学达到兴盛,这股风潮经自近代的强化延续至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皈依佛教并不是个例,可以说形成了一个派别,他们并未集结成团,却似乎“心有灵犀”的做出了同样的选择,皈依佛门,潜心佛学。

一、中国四大宗教,为什么唯独选择佛教

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四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以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思想、人生之路。那么是什么促使中国的社会名流们扬弃了天主教、基督教、道教而最终选择信仰佛学、皈依佛教呢?

1、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佛教从传入中国之日起,就开始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磨合,直至与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佛教。通过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佛教也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从此,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互为补充,相互促进,成了人们日常文化不可缺的部分。佛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血脉相传,深置民心。

2、佛教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佛教强烈的出世是缘于人生的困惑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着力于以人心为本解决人自在的困境,提升生命质量以达致社会和谐。佛教认为生命的本质是苦,并说,“有此身故有是苦”。苦是佛教人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佛教教义的基础。这不仅在说痛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而且在说,因为人生有痛苦,有生命的困惑,才有对超越的追求及宗教的沉思。人的欲望、贪婪使人生有痛苦。

3、“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的信条

佛教将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身心解脱、修成佛道定为人生终极目标。佛教认为,人的命运受控于业力,业力受控于人心。因此,解除痛苦,达到人生目标之道在于明心见性。佛教认为这个目标是可以达到的,因为人的本性与本心与佛的本性无本质区别,“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人人可以修炼成佛,只需“识心见性”,便可“见性成佛”。这是一个不依赖于社会或他人,不信赖于神或其他超自然的力量,“不依他力”,全靠自力,自己的觉悟,自己的修行,“自贵其心”,“自净其意”就能完成的目标。

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何以选择如此“另类”的修行方式

1、近代中国社会多灾多难、生灵涂炭,儒家正统思想无法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背景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社会危机深重,社会政治层面危机四伏,清王朝腐败堕落,儒家正统思想再也无法起到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伴随着枪炮和洋货大量涌入的西方宗教及文化思想,造成了无可避免的信仰危机和价值失衡。社会名流知识分子面对世态人情心力交瘁。可以说此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既要迎接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又要抵御西方的文化侵略;另一方面既要批判固有传统,又要维护民族文化的自尊。于是,佛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得到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垂青。

例如鸦片战争前后的龚自珍、魏源,是我们熟悉的先贤。龚自珍呼吁改革,猛烈抨击时弊,其诗文为以后的康梁维新派所推崇。魏源是当时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之一,他编写了《海国图志》,翻译西文书籍,传播西方进步思想。但这样两位曾热烈为政坛、文坛、思想界的社会名流,最后都深感国将亡、家何在,于是前途无望、命运不济的他们愤愤不平后旋即遁入空门,受菩萨戒,成为虔诚的佛门居士。

2、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个人的价值取向

近代知识分子阶层对佛学的重视,首先是出于救国救民的考虑。诸如康梁维新派,大都是信奉佛学的政治家,他们为实现大乘佛教入世救世而奋力奔走。其次,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向佛学,为的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无奈之举,看似一种现世的逃避,实则是其独立人格、忧国忧民之最真体现。

综上所述:由于近代特有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及中国化了的佛教含有的宗教教义和人生信条,造就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心向佛教的社会现象,这一社会新现象充分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动荡社会里所涌现出的思想新潮流,也是中国佛教由僧侣佛教为主向世俗佛教转化的关节点,知识分子皈依佛教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佛学既是抱负不得施的知识分子的避风港,又是他们忧国忧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吴江.中国社会名流皈依佛教现象剖析.炎黄春秋,2006,第五期.

[2]清·彭绍升.居士传[M].成都古籍书店影印,2000.1.

[3]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李平晔. 佛教、基督宗教对生命本质和社会参与的比较思考.中国民族报,2008,第006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