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095 原创:来自无意识的召唤

7-1.1095  原创:来自无意识的召唤
7-1.1095  原创:来自无意识的召唤

原创:来自无意识的召唤

我最近做了一个梦,梦的内容大约是我本来快乐的与家人吃饭,游玩,忽然一个侍女模样的,穿着古装的女子在我面前倒下,而且右眼流血,我被吓到,然后我忽然进入这个侍女的身体,感受到她眼睛的不正常,只不过我是左眼。它飞快的闪着明亮的黄色光芒,我就在这一闪一闪的光芒中醒来,醒来的时候,我的左眼仍然在闪。我吓慌了,使劲看呈现在我左眼的黄色光芒到底是什么。恍惚觉得,那好像是老电影开始之前那一段的胶片呈现出的混乱影像。还以为左眼出了什么问题,赶紧试图睁开。好一会才发觉我的双脚都在被子外面。原来冬日寒冷,我的潜意识正在提醒我要盖好被子。等我把被子盖好,光也完全褪去,我这才放心的明白,不是我的眼睛要瞎了,我只不过被我的无意识叫醒了,才又安然入睡。

无意识这一次动用的权力有点大。原本她只不过是在无意识层面和我共同生活,我们相安无事,互不干扰。大多数时候,她会出现在梦里,告诉我一些我不曾注意到的事情。而相当多的时候,我是根本意识不到她的存在的,因为她通常不会“显灵”,即用袭击我的视神经这样的方式来叫醒我,而且管我否盖被子这样的事,通常也不在无意识的范畴。

这个梦将我的无意识比作一个侍女,倒是蛮有趣的。其实,她太谦虚了,她才是我的主宰,我只是为她的需求而出现的,我不过是被她驱使的木偶,哪怕现在清醒状态下打字,恐怕也是由她,假借我的手的杰作。

无意识与我们对话的方式当然不止这些。

前次上一个夫妻治疗的seminar的时候,我主动的扮演了一对问题男女朋友中的男孩。这段感情问题重重,任凭任何人都会难以掌控。事实也确实如此,女孩在享受自己被宠爱的特权时,全然不理会内心已然出离愤怒的男生。由于这一段“演出”,我内心完全被他的愤怒覆盖,以至于两次头疼。课程结束后分享的结束语时,我甚至带着愤怒语出惊人的说“我对这段感情感到非常愤怒,我觉得他们在玩弄感情”,许久才觉得自己状态不对劲。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又开始打嗝了——这也是我的无意识与我对话的另外一种方式,他的意思是,“你入戏太深了,需要清理自己了”而头疼的表意更直接,意思是,“我非常不喜欢这个东西,它让我不知所措。”

打嗝是我的无意识和我沟通呈现出来的第一个方式,那时候我的意识刚刚开始审视我自己,并且尝试去改变,然后打嗝的症状就出现了,之后每当与朋友的关系过度亲密,而且是以我不是很想要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它就会出现。虽然我的妈妈一直都把它当成脾胃不和吃了各种中药,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让它好一点点。(当然吃了寒凉食物也会)

有一段时间,我与某些人相处之后会睡不着,后来我发现是我内心对他们的某些言行非常讨厌,但是又由于是朋友,必须在一起。

无意识的信号在我这里还有许多,需要等我一一发现。你有吗?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意识与潜意识的本质区别 心理学流派众多,其中精神分析学是在心理疾病治疗过程中专门发展起来的学说,不仅在医学领域,更在整个人类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这个人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他和他的几位弟子,已被公认为人类思想史上为数不多的大师。如果我们对精神分析理论有所了解,那么不仅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大有裨益,还会在人生意义、文艺欣赏、哲学思想方面都获得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因为,精神分析是一门教你“如何认识自己”的学问,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你会感悟到普遍的人性,从而拓宽你的意识,心灵世界更加开放,塑造出一个崭新的自我。总而言之,它教你怎样摆脱痛苦与烦恼,走向心灵的幸福,人生的成功。故不光是有心理疾病的人需要精神分析,任何人都能够从精神分析中受益非浅。我们知道,20世纪涌现的许多文学家,画家,哲学家,在自己的文艺作品、理论著作中都渗透了精神分析理论的成果,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卡夫卡的超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梵高与毕加索的画,等等,同学们若考上大学后接触到此类作品,就必须懂得一点精神分析理论才能理解。 精神分析学说最初是从对人的潜意识(又译无意识)的发现开始的。潜意识,是相对人的主观意识而言的,顾名思义,通常指一个人意识不到但确实存在的内在的精神领域。现代心理学已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即自我所意识的到的一切,并不是精神世界的全部,相反,意识只是精神世界的冰山一角。弗洛伊德有过这样一个比喻:意识是浮在海平面上看得见的冰山的上端,更庞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下看不

到,则好比潜意识的内容。对潜意识的认识是人类科学史上少有的震憾之一,哥白尼发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证实人类原本是从猿猴进化而来,而弗络伊德则表明个人甚至也不是自已思想的主人,人更多是受内在的潜意识的作用,并不那么自觉的行动。这一点应该很好理解:同学们试想一下:你能完全左右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吗?有些想法不由自主在你脑海中浮现,驱之不去;强烈的感情一下子控制住你,让你忍不住的悲伤哭泣;更何况在夜晚,莫名其妙的梦境不断涌入你的睡眠里。种种迹象表明,一个人主观意识到的一切,只是精神世界的表象,实际上人的精神从来就是意识和潜意识的复合体,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摆脱潜意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意识是人特有的功能。动物是无意识的,它们靠本能行动。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有独立的思想和意志。人类拥有意识能力大概是从几十万年前开始的,在此之前人类也几乎完全是受潜意识的支配。人类进化到今天,意识是否已强大到可以不必顾及潜意识的地步了呢?绝不。意识从潜意识分化而来,潜意识相当于意识的源泉,它一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大根基。尽管你也许觉察不到,每个人都是意识与潜意识共同协调作用的统一体。我们不要以为潜意识比意识低级,潜意识是一个人更内在、更深刻的自我,它包含着数百万年来的智慧。大家想一下,蜜蜂没有意识,可它天生知道去哪儿采蜜,怎样筑巢;动物先天的本能就能让它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有些潜意识功能好的人甚至可以像动物一样预知危险从而避开危险,我们称之为第六感。人类的潜意识中包含着惊人的潜力,丰富的功能。一个意识与潜意识配合良好的人能够发挥更大的潜能,取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功。同学们都知道什么叫“灵感”吧,灵感就是应意识的请求,从潜意识中涌现的创造性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4月Jo urna l of Ka iliUn i versity Ap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无意识0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0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0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0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0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5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6中最早提到/无意识0[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0和/迷狂说0,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0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p i 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0[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0[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5无意识的哲学6,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0[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5文学传记6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5人间喜剧6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0[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0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5释梦6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1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无意识概念辨析

第26卷第2期凯里学院学报Vol.26No.2 2008年 4月Journal of Kaili University Ap r.2008 无意识概念辨析 周子强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 361005) 摘 要:“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一个重要概念,已渗透进入人文各个学科和日常生活。“无意识”的内涵是什么?它在历史中是怎样进行飘移的?文章从这个概念的历史演变、弗洛伊德的历史性贡献、后弗洛伊德者的继承与发展及拉康的改造等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辨析。 关键词:无意识;弗洛伊德;列维?斯特劳斯;拉康 中图分类号:I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329(2008)022******* “无意识”这个词已经渗透进入我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在日常用语、文化话语和学术概念里,“无意识”总是在不断地显身。为了更好地理解拉康的无意识概念,有必要梳理一下“无意识”的知识建构过程。 1678年,英国神学家拉尔夫?克德俄斯在《宇宙之真的推理系统》中最早提到“无意识”[1]。在这之前,人们早已开始了对于与无意识紧密相关的非理性思维的研究和思考。柏拉图有名的“回忆说”和“迷狂说”,详细地解释了创作者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可以勾起前生或天国的记忆,可以让灵魂发酵似地生长滋育。在这种状态下,人可以向神秘的“理式”投去深深的一瞥。柏拉图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中世纪的神学思想,非理性状态下的无意识被归于上帝之手。17世纪荷兰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Bauch s p inoza1632-1677)把无意识比作人们不易察觉的决定人的欲望的原因。他认为,“人意识到自己的欲望,但是,人却忽视了决定这些欲望的原因”[2]。到了德国哲学家谢林,他用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美感。他认为,艺术作品(美)作为一种直观,是有意识与无意识、自由与必然的完全同一。在艺术活动的有意识方面,后天所得技巧起决定作用;在其无意识方面,先天恩赐的诗意起决定作用,它是艺术家深不可测的奥秘,是命运般地左右艺术家并令其无法理解的绝对同一体。能够驾驭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活动的便是为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天才[3]。 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文学上对于无意识领域的探索,变得更为集中和专注。浪漫主义推崇天才、灵感和想像,而这些正是无意识的领域。哥德说:“我相信,天才作为天才所做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天才人物经过深思熟虑,抑或出于信念,也能凭理智行动,但是,凡此种种,都只能是第二位的。”[4]355德国浪漫派的许多理论家都把天才比喻成植物,认为天才的创造力是自然而然地生成的,如树一样地生长着,它是无意识的。英国的冯?哈特曼在1868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著作《无意识的哲学》,但其中对于论艺术天才的无意识的论说,只不过是德国人话的重复。雪莱认为灵感毫无知觉可言,与意识无关。“英国有一位批语家叫托马斯?卡莱尔,他声称无意识在所有的正当活动中,不论是文学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领域里的活动,都具有绝对的主宰权”[4]261。他还把对无意识和本能的依赖认作是一切人类活动的理想目标[4]263。柯勒律支《文学传记》中说,真正的想象不同于有意识重组现象界意象的幻想,而是一个无意识的分解化合、物与神游,最终是重新创造而不是组合的过程。《人间喜剧》序言中,巴尔扎克提到见于人脑和神经中的一些现象,可证明一个未被发现的心理世界的存在。”[5] 一、弗洛伊德的“无意识” 19世纪哲学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运动直接影响了弗洛伊德。作为一名终身热爱莎士比亚的文学爱好者,作为一名文笔优美思路清晰的写作者,作为一名充满爱心充满关怀的人道主义者,这种作为整体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必将深刻地浸润着弗洛伊德。有人这样说,精神分析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顶峰之一[6]。作为精神分析创立者的弗洛伊德与文学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学给予他养料,催生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创立后,又影响着文学,不管在创作、评论还是思潮上。 在弗洛伊德以前,人们对无意识的理解还有神秘性,把它与先天的,神明的,天才的相联系。弗洛伊德从一个精神病学家的眼光来解释无意识,结构了很多病例,把无意识纳入科学的视野。尽管这种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质疑,但这种理论却在哲学、文学、文化以及其它一些学科中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0年,弗洛伊德划时代的巨著《释梦》发表,详细地论述了梦的工作机制和作用机制,探讨了梦的心理过程。无意识成为解开梦神秘面纱的关键。他通过无意识来理解 ①收稿日期:2007-12-16 作者简介:周子强(1975-),男,江西上饶人,厦门大学2005级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运用《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解读微博的信息传播

摘要:2010年被称为互联网的微博年,中国互联网全面进入了微博时代。本文运用勒庞《乌合之众》的群体心理学,通过新浪微博的传播纪实,对微博的信息传播进行解读和分析,进而为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交互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微博;群体心理;《乌合之众》 勒庞以18世纪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运动中群众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研究,成就了《乌合之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18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在天涯若比邻的信息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微博这一新兴的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是“乌合之众”他们有何特征笔者将以国内微博平台发展得最成熟的“新浪微博”为例进行群体心理学的分析。 一、微博和“新浪微博”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这个最早诞生于美国,被称“Twitter”的信息平台如今已成了国人引为潮流的新媒介平台。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的门户网站都兴奋地通过微博发表着自己的声音,营构着自己的新“王国”,而新浪恰恰是他们中的翘楚。 2009年8月,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了第一家提供微博 服务的门户网站。根据2010年官方公布数据显示,新浪微博每天发博数超过2500万条,微博总数累计超过20亿条,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最受瞩目的微博运营商。 正是这样一个面向大众、信息发布门槛低的平台,通过互联网聚拢起了广泛的大众,构建起了一个即时分享生活,随时传播信息的新的“心理群体”。 二、微博信息传播中的“乌合之众” 在传统媒体中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是相对清晰的,但在微博这种信息平台上用户可同时兼具传者和受者这两种身份。微博用户不仅仅是“观察者”和“接受者”,甚至可能成为新闻事件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一)传受一体的“无名氏”——“微博心理群体” 2011年3月,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突破一亿。虽然这一亿用户中有 一部分名人、政要选择了实名制认证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绝大多数用户均是网络匿名。这种匿名无形中暗合了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一再强调的“无名氏”的群体。勒庞认为,在“狂热”的群体中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会失去效力,此时个体的利益和目标会在群体的汪洋大海中被消解,而个体也会在转瞬变成一个“无名氏”。人们使用微博时,常以相对的个体化方式发表言论,正是通过微博这一信息平台,众多的个体才逐渐地聚拢成了一个可能的群体。从网友们梳理出的2010年度十大微博事件中可看出,当在某种重要信息影响下,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就可能因暗示和相互传染而转向相同的方向,从而聚构成一个共同的“微博心理群体”。 (二)“乌合之众”强大的力量

发展心理学作业——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述评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在每一个阶段中,儿童都面临着一个满足自我身体需要与服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特点性 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至今已经有一百三十余年的历史,诞生了许多自成体系的心理发展理论,最为传统和经典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行为观点的学习理论(华生的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等)、认知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等)、演化观点的习性学和现代进化理论(以洛伦兹、廷伯格、鲍比尔等为代表人物)、生态观点的生态系统理论(以布朗芬布伦为代表人物),这些理论的研究,不只是局限于儿童心理发展,随着研究的进展,更加着眼于毕生发展。每一种理论或观点强调了发展的不同方面,而发展现象本身也可同时由多种理论或观点进行考察。 总结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其中有两个要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

下面,我们把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一、口唇期:从出生~1.5岁左右 这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感兴趣于从吮吸、吐出、咀嚼、吞咽、咬等口唇活动中获得快感与满足。口欲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口腔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前口腔期和后口腔期。 前口腔期是指婴儿从出生到满八个月,唇和舌是主要的动欲区。快感主要来自于吮吸和吞咽活动。后口腔期大约是婴儿出生后第八个月到一周岁,力比多倾注的动欲区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感主要来自于吞咽、咀嚼和吞食活动。 这一时期现实感的获得标志着婴儿自我的诞生。 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又称作口欲滞留,即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二、肛门期:约1~3岁 在这一阶段,主要动欲区从口腔转移到肛门。肛门期也分为前肛门期和后肛门期。 前期力比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肛门排泄粪便来解除内部压力以获得快感体验;后期力比多以保持粪便来产生性刺激 在这个阶段,随着儿童主动控制自己,应付环境能力的增强,言语和思维的发展,他们的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父母开始训练子女的排便习惯,儿童在父母的要求下,须学会控制自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目前,整个世界的文化,已经进入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百花齐放时期。东西方文化的全面融合,是21世纪整个人类科学发展的核心和大势所趋,也必然成为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为辉煌发展的开始,必将带来人类社会发展有史以来第二个“轴心时代”。突破它,将引领整个人类社会迅速发展,并产生宗教、哲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等,一系列历史性革命。 心理学做为一门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只有近几百年的历史。它将人本身的科学发展,上升到科学高度的起点。因此,它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记得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今后一百年内,心理学如果不提到弗洛伊德,就不叫心理学。弗洛伊德是岂今为止,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它发现了人类最深层次心理活动规律。 没有他,就没有心理学的今天。他将人的意识过程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通俗地可概括为,人类大部分意识都是潜意识的化身,意识来源于潜意识的需要,并变化形式,经过前意识的审查,最终变化成为意识。 弗洛伊德理论进一步分析,人类形成的大部分意识都是虚构和妄想,都是自身无法做主的自然过程,潜意识是背后的动力和目的,人类自身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他曾经说过:“抛开人类自以为是的理性和逻辑,人类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类意识产生的根本和源泉,不是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是来自于潜在的动力。并且,他把其称为生物的死亡本能,生的本能,等等。对本能的性质,弗洛伊德将其形容为不分善恶的满足、追求快乐的需要,没有任何原则的生物需要。人类意识来自于本能,并把他化装成人类可以接受的、符合道德的理性显现,以及伴随理性的行为活动。 对人类自信心的三次致命打击:一次是哥伯尼日心学说,打破了地球是宇宙

奥修:意识、觉知与觉醒

奥修:意识、觉知与觉醒 觉醒与觉知有什么不同? 觉醒(awareness)和觉知(witnessing)有很多不同。觉知仍然是一个行为,是你在 做它,有自我在。所以,觉知这一现象分成主体与客体。觉知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觉醒则绝对没有任何主体性与客体性。在觉醒中,没有一个正在觉知的人,也没有一个被觉知的人。觉醒是一个整体的、完全的行为,主体与客体与它没有关系,它们被溶解了。所以觉醒并不意味着某个人是觉醒的,也不意味着某个东西是被注意到的。 觉醒是整体的——整个的主体性与整个的客体性作为一个单独的现象,而在觉知中,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着一个两分性(duality)。觉醒是无为,觉知则暗示了一个做的人。但 是通过觉知,觉醒是可能的,因为觉知意味着它是一个有意识的(conscious)行为;它是一个行为,但是有意识的。你可以做某件事而没有意识——我们平常的活动都是无意识的活动,但是如果你在其中变得有意识,那么它就变成了一个觉知。所以,从平常的无意识活动到觉醒,有一个空白,而它是可以用觉知填满的。 觉知是朝向觉醒的一个技巧,一个方法,它不是觉醒,但是,与平常的行动、无意识的行动相比,它是更高的一步。某些东西已经改变了:行动已经变成有意识的,无意识已经被意识取代了。但是还有一些东西必须被改变,那就是:行动(activity),必须被无行动(inactivity)取代。那将是第二步。 从平常的无意识的行动跳跃到觉醒是困难的,这是可能的,但是艰难的。所以,在两者之间加上一个步骤是有帮助的。如果一个人从觉知、有意识的行动开始,那么,跳跃会变得容易一些——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主体,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客体,根本不带有任何有意识的活动而跳跃到觉醒。这并不意味着觉醒不是意识,它是纯净的意识,但是没有人意识到它。 意识(consciousness)和觉醒(awareness)之间还有一个区别。意识是你的头脑(mind)的一种品质,但它不是你的整个头脑。你的头脑既可以是意识的,又可以是无意识 的,当你超越了你的头脑,那么就没有无意识,也没有相应的意识,只有觉醒。 觉醒意味着整个头脑都成了觉醒的。现在,旧的头脑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一种有意识的品质存在着。觉醒已经变成了整体,而头脑本身现在成了觉醒的一部分。我们不能说头脑是觉醒的,我们只能富有含义地说头脑是有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对于头脑的超越,所以,并不是头脑是觉醒的。只有通过对头脑的超越,通过超出头脑之上,觉醒才变得可能。 意识是头脑的一种品质,觉醒则是超越,它超出头脑之上。头脑最多是两分性的工具,所以意识永远不可能超越两分性。它总是指意识到某个事物,或者某个有意识的人。所以,意识是头脑的一个部分,而头脑,最多是所有的两分性、所有的分裂的源泉,不论它们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行动与不行动之间,还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两分性的每一种类型都是头脑的产物。觉醒是非两分性的,所以,觉醒意味着“没有头脑”(no mind,无念)的状 态。 那么,意识与觉知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觉知是一种状态,而意识是朝向觉知的一种手段。如果你开始变成有意识的,你就会达成觉知。如果你开始对你的行为变得有意识,对你的日常发生的事变得有意识,对围绕着你的每一件事物变得有意识,那么你就开始觉知了。 觉知是作为意识的一个自然结果而来的。你无法练习觉知,你只能练习意识。觉知是作为一个自然结果、作为一个影子、作为一个成果、作为一个副产品而来的。你越是变得有意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论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来源:发布时间:2009-08-20 查看次数:2236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重视人格的发展阶段问题,他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时期,故其人格发展理论也称为性心理期发展论(psychosexual stage theory of development)。力比多的发展过程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是与个体性欲和种族繁衍相联系的一类本能;它的生物学意义在于保持种族的延续。弗洛伊德把人的整个机体看做是一个能量系统,认为这个能量系统中,除了以肉体的生理形式表现的机械能、电能和化学能以外,还有在心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心理能,并把性本能视为心理能的原动力。他把性本能看做是按照快乐原则驱使人去活动及至创造的一种潜在因素。 性本能的活动既包括性行为本身,也包括许多追求快乐的行为及情感活动,这种本能背后的动机性来源,即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或欲力)(libido)。它是促使生命本能去完成目标的能量;它是自然状态的性欲,又是心理的欲望或对性关系的渴求;它是身心

两方面的本能及其能量的表示。弗洛伊德主要的兴趣是在性本能,因此力比多常与性的能量相提并论。 弗洛伊德认为,力比多在人出生前就已存在,出生后开始发展。力比多的发展过程,是指力比多能量贯注于人体有关部位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在力比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身体部位或区域,成为力比多兴奋与贯注的中心,其紧张可以靠一定的操作活动(如吮吸、抚摸)而得以解除,这样的部位或区域被称为性感区(或动欲区)(erogenous zone)。由于性感区的操作活动可以解除紧张,因而会使人感到满足。 力比多发展的整个过程,即自出生到青春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下面分别介绍这五个阶段的特点及其对心理与人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性心理的发展阶段 1、口腔期口腔期(或口欲期)(oral stage)约从出生到1. 5岁,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原始性的性力集中在口部;靠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活动,获得快感与满足。若口腔期婴儿在吮吸、吞咽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满足,长大后会有正面的口腔性格(oral character),如乐观开朗,即口腔性乐观(oral optimism)。反之,若此时期的口腔活动受到过分限制,使婴儿无法由口腔活动获得满足,长大后将会滞留下不良影响,此种不良影响又称口欲滞留(o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无意识的意识本性 王天林 (河南大学图书馆,开封475001) 摘 要: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而言,无意识实际上是由意识创建而来的。不是无意识派生了意识,而是意识派生了无意识。无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变体,它恰恰体现了意识的塑造能力和它自身的可塑性。弗洛伊德在《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中对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问题做了集中的论述。该文借助对这篇论文的全面解析进行阐述。 关键词:无意识;潜意识;弗洛伊德;意识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08)02-0011-05 1 引言 认知心理学从实证的视角,研究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等等,已经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把内隐学习看成是一种无意识学习,把对内隐学习的研究,看成是一种对无意识的研究,这是许多学者所共识的。 认知心理学对无意识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它开创性地、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无意识的已知的领域和更新的领域。它不仅涉及和涵盖了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例如Reber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而且还涉及和涵盖了无意识的更多的种类。正是由于认知心理学的这种进展,才使人们真正开始揭示和认清无意识的不同种类。 精神分析的无意识或许只是无意识的较狭义的一个单一的种类。因此,用认知无意识去涵盖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和其它种类的无意识是可能的。但是用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去涵盖所有种类的无意识却可能是错误的。(弗洛伊德的本我模型中,也试图包含其它种类的无意识。但那只是一种十分模糊的勾勒。) 关于无意识的分类问题,关于各种无意识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交叉、转化等等,目前还尚不明确。或者说,目前才刚刚开始对不同的无意识进行初步的分类。就这种初步的或粗略的分类而言,文章以下的论述所着重涉及的是精神分析的无意识。 2 精神分析概念中的意识和无意识 就精神分析的无意识以及它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言,精神分析的久负盛名的和基本的观点,在弗洛伊德的《意识与什么是无意识》一文中,得到了最深刻、权威的论述。 “精神分析学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但是必须把意识看作心理的一种性质,……”[1]。 这句话涉及到了“主体”这个概念的使用。就这 个概念的使用而言,例如“活的木头,是树的主体”,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也可以类似地说:“意识是人的心理的主体。”但是弗洛伊德则给出了完全相反的判断:意识不是人的心理的主体。用弗洛伊德的原话来说就是:“不能把心理的主体置于意识中,……”。 弗洛伊德在这里强调的是无意识的重要性:无意识才是人的心理的更加主体的成分。换句话说,弗洛伊德在贬低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意识仅仅是心理的一种属性。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对意识的本质进行贬低的最基本的论断。 相同的观点和类似的论断,也见于弗洛伊德的其他文章中。例如他在《超越唯乐原则》中说道:“意识或许不是心理过程最普遍的属性,而仅仅是这些过程的一个特殊功能。用原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达就是:意识是那个被称作Cs.(意识)的特殊系统所具有的功能”[2]。 “意识不是心理过程的一种普遍属性”。“意识属于一个特殊系统”。而且意识仅仅是人的心理的一种功能,或者说意识是人的诸多心理功能中的一种。意识并不比人的各种心理功能,例如记忆,无意识压抑,焦虑,唯乐原则等等,更加重要或更加本质;它仅仅是这些功能中的一种。 为了证明意识并不像以往认为的那么重要,弗洛伊德开始引入“无意识”这一概念。接下来,弗洛伊德是按照以下的思路对无意识进行阐述的。 意识是基于知觉的。意识状态实际上是特别短暂的。这正如平常所说的“意识流”。一种意识状态虽然短暂,但它却能重新产生和恢复。因此就各种可能产生的意识而言,可以说它们是“潜伏着的”。亦即它们任何时候都能从“潜伏”变成意识。这种“潜伏”,可以用“无意识”(前意识)这个词来描述。但这种无意识,仅仅是描述性的,它区别于真正的无意识。 第28卷总第106期 心理学探新 PSY CH O LOGIC A L EXP LORATI ON 2008年 第2期

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认识 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是完全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发现人们内心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进行大量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对我们行为、举止、生活的影响。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是20世纪最具革命性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他对人类的心理活动进行大胆猜想和验证,提出无意识理论,使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有了提高,具有非常独特的启示意义。 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无意识与心理结构学说、本能学说、梦的学说。其他的基本学说都是为了从不同的层面阐释和论证无意识学说的。 早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部分;前意识相当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于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1)“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它是人的有目的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可用语言表达并受社会道德的约束。(2)“无意识”是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受风俗、道德、法律的控制而被压抑或排挤到意识阙之下,但未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无意识是生物本能和人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的积淀,是人的原始性、自然性本能的盲目动力,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处于心理结构的最深层。无意识是一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冲动,它毫无理性,是“一团混沌”;它处于大脑的底层,是一个庞大的领域。这一部分个人是意识不到的,但它却能影响人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是无法克制的强烈要求发泄的一种心理能量,其活动遵循快乐原则,其规律是不断企图渗入意识的层次中,通过获得本能欲望的满足而得到愉快,并避免对本能欲望的压抑。无意识是人的内驱力之源,其中本能、欲望和各种冲力赋予人的一切活动能量。(3)“前意识”是在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即无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是调节意识与无意识

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春季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解析

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春季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解析 1.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自己内心的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 A.真从众 B.权威从众 C.权宜从众 D.不从众 答案:ACD 2.身体语言沟通包括() A.目光 B.表情 C.C:姿势 D.D:装饰 答案:ABCD 3.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遵循的主要原则包括() A.协变性原则 B.客观原则 C.打折扣原则 D.整体原则 答案:AC 4.社会化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 A.角色引导机制 B.社会比较机制 C.社会学习机制 D.亚社会认同机制 答案:ABCD 5.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 A.亚社会

B.文化 C.代理人 D.社会角色 答案:A 6.通过命题作文来考察作者的态度的方法是: A.自我报告法 B.投射法 C.行为观察法 D.实验法 答案:B 7.环境——人——行为三者的交互决定论是由以下哪个学派提出来的:A.模仿论 B.场论 C.社会学习论 D.认知相符理论 答案:C 8.追星族对歌星的崇拜属于社会认知中的: A.晕轮效应 B.积极性偏差 C.证实偏差 D.刻板印象 答案:A 9.以下属于社会心理学范畴的侵犯行为是: A.辱骂 B.拿空枪对准别人 C.精神病患者伤人 D.医生处置错误

答案:B 10.如果对某人提出了一个很大而又被拒绝的要求时,接着向他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这时他接受这个小的要求的可能性比直接提出大的要求而被接受的可能性高,这种现象为:A.门面效应 B.登门槛效应 C.巴纳姆效应 D.宽大效应 答案:A 11.增加助人行为的外部因素有: A.旁观者在场 B.时间压力 C.寒冷的天气 D.漂亮的求助者 答案:D 12.专家错误的观点会暂时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人们就会认清楚专家观点的错误,这种现象为: A.睡眠者效应 B.晕轮效应 C.尊重的得失 D.威信转移 答案:A 13.某学生考试成绩不好,学生自己认为试题太难,而老师认为是学生自己没有努力学习,这是归因中的: A.认知启发 B.动机性偏差 C.认知性偏差 D.自我保护偏差 答案:C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根据其对病态人格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人格及其发展理论。这种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在此,他对发展心理学的建设也做出了贡献。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及人格发展观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人的心理活动或精神活动主要包括意识(conciousness)和无意识(unconciousness)两个部分。弗洛伊德后来修订了这种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而引进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类似于弗洛伊德早期理论中的“无意识”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且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弗洛伊德把本我比拟为充满剧烈激情的陷阱(pit)。目的在于争取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动机的里比多(libido)被围困在本我中,并且是通过减少紧张的意向表现出来。诸如,性欲的满足、干渴和饥饿的解除等,都使紧张状态消除而使个体产生快乐。在弗洛伊德看来,一个个体是要和现实世界发生交互作用的。即使是进攻、侵略,也是和本我的减少紧张状态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婴儿几乎全部处于本我状态,由于他们可担忧的事情不多,除了身体的舒适以外,尽量解除一切的紧张状态。但是,由于生活需要,可能产生饥饿、干渴,于是就产生了紧张,他们等待吃奶、喝水,此时,本我可能会产生幻觉,出现希望目标的想象而且在幻想中获得满足;本我也可能闯入梦境,儿童在梦中吸吮乳头或拿起了水杯。这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初级过程思维(primaryprocessthinking)。儿童随着年龄的递增,不断地扩大和外界的交往,以满足自身增加的需要和欲望,并维持一种令其舒适的紧张水平。在本我需要和现实世界之间不断接通有效而适当的联络时,自我就从儿童的本我中逐渐地发展出来。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陈定学:意识和精神的区别与关系 选择字号:大中小本文共阅读3962 次更新时间:2011-07-22 21:20:08 进入专题:意识精神●陈定学 长期以来,意识和精神是两个最容易纠缠不清、最容易互相混淆的概念,有很多人认为精神就是意识,意识也是精神,所以他们经常把这两个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人们为什么会把意识与精神混淆起来呢?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意识是一个极其深邃难解的谜,意识一直缺乏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人们根本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意识。由于对意识缺乏准确、清晰的了解,所以人们常常把意识和精神混淆起来。要想搞清精神与意识的区别与关系,我们首先就必须搞清意识的定义,搞清意识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作者在《破解大脑之谜——精神分子论》一书中曾为意识拟定了一个新的定义,其内容如下: 意识是大脑在认识过程中所达到的一种高级境界,意识是主体对自我以及非我的反思与觉悟。[1] 由于意识是一种极其深邃玄奥的现象,所以意识的定义也比较复杂。定义中涉及到“主体”、“自我”及“非我”,为了帮助非专业的朋友们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很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解释。我们在思维的定义中已经解释过“主体”与“客体”的含义,主体也可以把自己作为认识活动的对象从而产生“自我”,这里所说的“自我”其实就是指主体自己。“客体”不同于“自我”,所以人们把“客体”也称为“非我”。定义中还使用了“觉悟”一词,那么什么是觉悟呢?按照《辞海》的解释,所谓觉悟“就是从迷惑中醒悟过来”。当然《辞海》解释的只是“觉悟”的字面意思,其实认识主体的觉悟有着更深刻的含义,作者认为,觉悟中的“觉”是指觉知、感知;觉悟中的“悟”则是指主体对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境界,这种境界就如同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对人生真谛的豁然贯通、大彻大悟。 新定义告诉我们,意识不仅是主体的“思”,而且更是主体的“反思”;意识不仅是主体的“觉”,而且更是主体的“悟”。通过意识的新定义,我们就有可能对意识形成一个比较准确、清晰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意识呢? 所谓意识其实就是指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在意识状态中,主体能够对自己、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所认知的对象进行反思并产生出主观的觉察和体验,认识的主体能够进入一种“豁然贯通、大彻大悟”的高级精神境界,这种高级精神境界就是意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所谓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结构的部分,自我是本我和外界环境的调节者,它奉行现实原则,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 超我,是道德化了的我,它也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人在儿童时代对父母道德行为的认同,对社会典范的效仿,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道德理想和良心构成,是人格结构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动力,它遵循理想原则,它通过自我典范(即良心和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通过良心惩罚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使人产生内疚感。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本我不顾现实,只要求满足欲望,寻求快乐;超我按照道德准则对人的欲望和行为多加限制,而自我则活动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它以现实条件实行本我的欲望,又要服从超我的强制规则,它不仅必须寻找满足本我需要的事物,而且还必须考虑到所寻找的事物不能违反超我的价值观。因此,在人格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难当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另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所以,自我的力量必须强大能够协调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否则,人格结构就处于失衡状态,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 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早期,他把地形学的概念和方法运用于心理学,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广义的潜意识可以涵括前意识,并注重描述心理的不同深度层次和研究潜意识活动的规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在弗洛伊德思想发展的后期,通过与不同学派和观点之间的长期论争,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早期运用心理地形学的观点去描述心理活动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水平之间的联系;逐步修正和发展自己的学说,侧重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建立一种新的人格结构模式。 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系统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对一个心智健全的人而言,这三大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它们的密切配合使人能够卓有成效地展开与外界环境的各种交往,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实现人的崇高理想与目的。反之,如果人格的三大系统难以协调、相互冲突,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内外交困,活动效率也随之降低,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存和发展。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最底层,靠遗传获得,是人体结构中内在的东西,并有一种精神表达的本能。本我通过冲动性行为和形成意象得以表现,它追求快乐原则。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的精神领域就是自我,它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是在幼儿时期通过父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