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祥龙讲现象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祥龙教授现象学讲课记录(完整版)

(记录者注:文本仅供参考,是我根据来自网上的录音整理,未经任何人审阅。限于学识和水平,一些术语及英文、德文、希腊文听不懂的地方被误记及/或“摹音”处讹误难免;又对某些大段语气作了必要调整——凡括号内都是我补充的文字——亦或有所不妥,敬请方家识者指/补正!)

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正式讲胡塞尔的现象学,今天就算第二讲:“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和方法”。这个题目是不是大了点?

(关于)胡塞尔,我想可能会讲——起码五讲吧,五次,可能还更多。今天实际上是讲他的《现象学的观念》这本书,很小的一本书……也就是他的五次讲座。(这个选本里)只有“前言”;(至于)“译者前言”、“编者前言”,还有胡塞尔写的一个讲座的思路,没有包括在这个选本里。

今天就算“现象学的方法一”吧。——这算第一部分,然后今天算我们全课第一讲。我这个“讲”呢,是会顺延的,是跨部分的。相当于《现象学的观念》今天我不知道讲不讲得完,我想讲前三讲或者前两讲吧。

《现象学的观念》一:胡塞尔的现象学

我先来介绍一下胡塞尔这个人,还有他的这本书。

胡塞尔是当代现象学的创始人。以前也有人用过“现象学”

这个词,甚至黑格尔还写过一本《精神现象学》,这都跟我们现在讲的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这门课探讨的所谓“现象学”,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由胡塞尔的一本书《逻辑研究》创立的。这本书1900年出了第一卷,1901年出了第二卷。我们现在要讲的这本书,是1907年写的《现象学的观念》。我下边会讲到这本书在他思想中的位置;先讲他这个人。

胡塞尔一生比较简单一点,比海德格要简单一点——当然有的哲学家更丰富了,像萨特就充满了戏剧性。胡塞尔生在当年算德国、应该算东普鲁士,现在的捷克斯洛伐克——捷克一座城:普洛斯涅兹。1859年出生,1938年在德国的弗莱堡去世。他是德国的犹太人,犹太裔、德国籍。但是好像我觉得他是家里人呢,还是他自己,最后还是信了新教,基督教的新教。他大学受的教育主要是在莱比锡、柏林、维也纳,先后学的是物理学、天文学、数学、逻辑,然后最后转到哲学。这其中很重要一个事情就是他大学毕业以后,1884年——如果我没记错应该是大学毕业以后——他在维也纳大学听到了布伦塔诺

的讲课。布伦塔诺是一个很出色的老师,本人也很有成就,在逻辑学、心理学上。这个人的特点就是他的思想——胡塞尔也有这个特点——能够引发出很多大师来,这个很了不起——胡塞尔啦,迈农啦,后来海德格尔啦都是这样。胡塞尔在上了他的课以后就产生了一种信心,他以前学数学啊什么,然后他就发现哲学完全可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是又是哲学。这个很不容易,怎么让一个神学家、数学家、天

文学家产生这样的兴趣?所以他后来就终生投身于哲学,而且带有一种甚至是宗教的献身精神。里边他从布伦塔诺学到的最明显的一个东西就是“意向性”这个概念,我们这个“意向性”可能都要下一次再讲,着重讲“意向性”的思路。

然后他1887年就到了德国的哈勒大学,任哲学讲师。德国系统大家都知道了,都是一开始博士毕业还不能教书,然后有的通过教师的教职论文,这样你可以开始教书。教书,都是所谓“讲师”,就是学校不给你钱,但是让你去讲。有多少人选你课,你就收“束脩”而已,学生一人交一点钱而已——叫“普里瓦尔”,意思就是“私人讲师”。然后1901年他转到哥廷根大学做副教授,这时候就是正式的教职了。在哥廷根大学他的“现象学”就已经出现了。从1901到1916年是他的事业疾速发展、如日中天的时候——当然他也面临一些挫折,下面我们会讲到——在1906年他转到弗莱堡大学,任哲学“教席教授”,这在德国我就不解释了,就是一个系也没有几个的,一般是两个,有三个这个系就很大了,这跟美国的制度不一样。海德格尔也在那儿,刚是一个“普里瓦尔”,一个“私人讲师”,教职论文刚做完可以讲课。海德格尔对他倾慕已久,拜他做导师,某种意义上就是做他的助手。这样两个人后来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当然最后还是不欢而散了,三十年代以后。

1928年他就从弗莱堡大学退休了,他推荐由海德格尔——那时候关系还很好——继任他的讲席。后来到三十年代初他跟海德格尔的关系又坏了,他发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以前没好好读——

还是他推荐的,登在他和舍勒办的杂志上——但是他仔细一读:哎呀,不对了,思想跟他很不一样,后来就——他跟海德格尔还有另外的一些什么,反正最后两个人关系不好。然后加上1933年纳粹上台,海德格尔又当了弗莱堡大学校长,两个人关系更不好。然后开始迫害犹太人,他的书遭到禁止;他在1938年去世,死的时候比较凄凉,全系只有一个人去参加他的葬礼。然后有一个比利时青年弗雷达到他家里来,跟他太太商量,说情况已经很不好,他留有大量手稿,还有大量书,最后都转移到了比利时鲁文大学保存起来。二次大战以后拿出来成立了胡塞尔在鲁文大学的档案馆,现在一直还在那个地方。当然德国也有胡塞尔档案馆,但是好像还是以鲁文为主。这是他的一生。

他的思想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大致很粗略的对应于三个大学。他在哈勒大学大致是“前现象学时期”,出版了《算数基础》探讨数学的基础问题,使用了“意向性”的概念,但是还是受心理学的影响比较大。1900年出版了《逻辑研究》,代表他的现象学阶段出现。然后到1907年是这本书——当时没有发表,后来发表的——,但是真正的标志是1913年发表了所谓“大观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代表他的哲学从前面的“描述现象学”阶段进入到了所谓的“先验现象学”。这些大词大家现在不懂没关系,告诉你大致有这么三个阶段——实际上应该说四个。我觉得这最后一个阶段,就是他所谓的“先验现象学”阶段里头,最后有一个以前说是1918年出现的,实际上现在看来还要早,1915或者1916年出现了所谓的“发生现象学”的阶段。这个我觉得很重要,以后我们讲它的“时间性”

问题的时候再讲。所以,后两个阶段都是在弗莱堡大学经过的。我前年去德国,还到弗莱堡去了一趟。那个地方有我们中国的留学生,还有一些访问学者,他们邀我去,还找了胡塞尔的家,胡塞尔的墓没有找到。还有当然就是他教书的地方,弗莱堡大学的哲学系去看了一下。

从他这个一生我们看到他有几个特点,我稍微点一下,有些东西我就不讲了,可以看我出版的那本书,就是《现象学导论七讲》“朝向事情本身”里面有。

一个是,你看他的背景有数学经历。这是典型的西方开创性哲学家的特点:往往都有数学经历。不一定是大数学家,他就不是什么大数学家。什么毕达哥拉斯啦、笛卡尔啦,什么帕斯卡啦这些都是大数学家又是大哲学家。他受过数学教育,有点像柏拉图。

第二个特点是,他受心理学的影响很重。我们上次讲胡塞尔现象学的来源,一个就是心理学。当然这个心理学首先是通过布伦塔诺的心理学说,尤其是“意向性”这个思想。然后从心理学去探讨算数的基础,他那个里头他要把心理学和算数基础或者数学基础——在现代探讨中是应该由数理逻辑和一些形式化理论来完成的——但是实际上

是他把当时刚出现不久的数理逻辑和心理学结合起来,这样就走上了一条和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不同的道路)。

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根,是由弗雷格(那里)出来的。他真正完成了数理逻辑——当然之前莱布尼兹还有另外一些人都做了一

些工作,但是是弗雷格真正把数理逻辑这个初步的系统完成,后来罗素等人又把它视为基础。而且他又提出了分析哲学的问题,所以弗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